一、劳动合同到期是否可以申请经济补偿金
劳动合同期限到期如果单位维持或者提高原来劳动条件,员工仍然不续签的,不可以申请经济补偿。如果单位降低原来劳动条件,员工不续签的,可以申请经济补偿金。如果是单位不续签劳动合同的,可以申请经济补偿金。
《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
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
本条所称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
二、劳动者的劳动合同没到期的可以辞职吗
劳动合同没到期的可以辞职,根据法律规定,劳动者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七条
劳动者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三、劳动合同未到期,劳动者可以解约吗
劳动合同未到期劳动者可以解约。劳动者随时都有辞职的权利,如果不能与单位协商一致辞职的,只要提前三十天书面通知单位即可,如果是处于试用期的只需要提前三天通知单位即可。
但是如果单位给劳动者提供了培训,并且约定了服务期的,此时服务期未满之前劳动者不得提前解除劳动合同,否则需要支付违约金。
《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七条
劳动者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12修正):第四章 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 第三十七条 【劳动者提前通知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
调岗的员工,是否可以申请劳动者经济补偿金?
406人看过
-
经济补偿金的规定是否适用于劳动合同到期
240人看过
-
劳动法辞职经济补偿金可以申请吗?
92人看过
-
劳动合同到期经济补偿纠纷怎么申请仲裁
139人看过
-
经济补偿金劳动合同
56人看过
-
劳动合同未续签,经济补偿是否可期待?
299人看过
-
劳动者得到经济补偿金,是否可以主张劳动合同的赔偿台湾在线咨询 2022-04-19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不具备法定条件或未经法定程序单方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后,根据《劳动合同法》第48条规定,劳动者不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的,可以得到赔偿金。依据《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25条,用人单位违反劳动合同法的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依照《劳动合同法》第87条的规定支付了赔偿金的,不再支付经济补偿金。那么,劳动者得到了赔偿金后能否再主张额外经济补
-
劳动合同终止,还能申请经济补偿金吗?哪些情况下可以申请经济补偿贵州在线咨询 2022-01-22不是一回事,不可以同时申请,只能择其一,且申请条件不同;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大致分为以下几种情形:(1)劳动者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2)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并与劳动者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的;(3)用人单位非过失性辞退劳动者;(4)用人单位依法裁员;(5)劳动合同到期终止(备注:用人单位维持或者提高劳动合同约定条件续订合同,劳动者不同意续订的除外);(6)特殊情形下用人单
-
调岗的员工,是否可以申请劳动者经济补偿金?天津在线咨询 2021-11-21劳动合同没有约定的职场可以随意调动的,职场单方面调动的,员工不同意调动退休的,可以得到经济补偿金。由于调岗属于变更劳动合同的内容,未经劳动者同意,单位不得单方面调岗。 如果劳动合同规定单位可以合理调动劳动者的岗位,劳动者辞职不能获得经济补偿。
-
经济补偿金是否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四川在线咨询 2024-11-24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律法规的规定,只有符合劳动合同法第22和23条所述的情况,用人单位才有资格与劳动者约定赔偿金额。否则,用人单位擅自设定赔偿金标准的行为是违法行为。 如果用人单位愿意为劳动者提供专门的培训费用,并对其实行专业技术方面的系统性培训,那么可以与劳动者共同订立一份协议,明确约定服务期限。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22条,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专项培训费用,对其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的,可以与该
-
经济补偿金不合理可以申请劳动仲裁吗?青海在线咨询 2023-01-12可以。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下列劳动争议,适用本法: (一)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 (二)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三)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 (四)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 (五)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 (六)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