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精神损害赔偿司法解释的规定,交通事故如果造成受害人死亡的,近亲属是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的,如果未造成死亡的,精神损害赔偿由受害人请求。
一、交通事故住宿费标准是多少
因交通事故而造成人身损害、车辆损失、财产损失,保险公司会根据赔偿标准进行赔付。以下就是交通事故赔偿标准:
1、人身损害赔偿:在交通事故中对受害人造成伤害,受害人需要治疗或休息。赔偿项目包括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必要的营养费、残疾赔偿金等。
2、财产损失赔偿:分为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直接损失主要是车辆维修费,间接损失类似于误工费。
3、精神损害赔偿:适用于受害人因交通事故伤残或死亡,会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精神损害抚慰金,通常在合理的范围内。
二、车祸致死是属于刑事吗
车祸致死属于刑事。车祸致死,犯罪嫌疑人会被人民法院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交通事故致人死亡的赔偿如下:
交通事故责任者应当按照所负交通事故责任承担相应的损害赔偿责任。
受害人死亡的,应当赔偿丧葬费、死亡补偿费以及受害人亲属办理丧葬事宜支出的交通费、住宿费和误工损失等其他合理费用。
死者近亲属遭受精神损害,赔偿权利人向人民法院请求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的,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予以确定。
赔偿项目应当按照实际情况确定,并一次性结算费用。
三、行政诉讼能要求精神损害赔偿吗
行政诉讼能请求精神损害赔偿,行政侵权适用精神损害赔偿的原则。根据《国家赔偿法》第三十五条规定,有本法第三条或者第十七条规定情形之一,致人精神损害的,应当在侵权行为影响的范围内,为受害人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造成严重后果的,应当支付相应的精神损害抚慰金。
-
祖坟被毁,近亲属可否要求精神损害赔偿?
423人看过
-
精神损害赔偿适用原则是哪些交通事故精神损害赔偿
498人看过
-
精神损害抚慰金是否属于交通事故赔偿范畴
281人看过
-
精神损害赔偿权益:探讨交通事故受害人能否要求精神损害赔偿
204人看过
-
交通事故交通事故赔偿精神损害赔偿金怎么赔
392人看过
-
交通事故死亡是不是赔偿精神损害
200人看过
-
交通事故中精神损失赔偿是否属于精神损害呢福建在线咨询 2022-08-11一下是关于交通事故赔偿精神损失的一些说法: 不论因为什么原因,只要身体上遭受损害的(刑事案件除外),都可以要求精神损失费(即精神损害抚慰金),但数额不同。造成伤残的,更应该有精神损失。 伤残赔偿金中不包含精神损失在内。 最高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的解释中规定伤残赔偿金就是精神损害抚慰金。但是后来最高院又颁布实施了一个司法解释,即《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
-
祖坟被毁,近亲属可否要求精神损害赔偿北京在线咨询 2022-10-09只要是掘人坟墓无论出发点是什么,都可能违反了: 1.我国刑法第302条规定了侮辱尸体罪,如果有证据可以去请求法律制裁。 2.刑法第246条规定以暴力或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的,应承担刑事责任。对于侮辱罪,刑法第246条规定,“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除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犯侮辱罪的,只有告诉的才予处理。因此,可以人民法院提起自诉,要求追究侮辱罪的刑事责
-
交通事故受害人或近亲属在道路上遭受人身损害的,有精神损害赔偿吗台湾在线咨询 2022-02-27请问新得交通法有没有精神赔偿呀!是不是赔偿的标准要区分城市与农村收入,这样好像不太公平吧?解答人:社区咨询小组成员碧咸对于交通事故中造成人身伤害的赔偿,可按照《最高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的标准确定赔偿标准,其标准的确是要区分城市收入和农村收入,但是对于精神损害赔偿而言是不区分收入的,该解释第十八条规定,受害人或者死者近亲属遭受精神损害,赔偿权利人向人民法院请求赔偿精神
-
因交通事故引起的精神损害,能否主张精神损害赔偿精神损害赔偿责任澳门在线咨询 2022-01-27可以主张精神损害赔偿但精神损害赔偿很难认定法院一般不会支持。法律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及适用解释第一条自然人因下列人格权利遭受非法侵害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受理:(一)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二)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三)人格尊严权人身自由权。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侵害他人隐私或者其他人格利益受害人以侵权为由向人民法院
-
精神损害赔偿适用原则是什么交通事故精神损害赔偿河南在线咨询 2023-02-16精神损害赔偿是一般侵权行为责任。既然如此,精神损害赔偿就应适用过错责任原则。 对不同种类的精神损害赔偿适用不同的归责原则: 1、补充适用原则。 2、公平适用原则。 3、适当限制原则。 4、过失相抵原则。 5、法官自由裁量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