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接故意和过于自信的过失的区别是什么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6-03 16:22:27 86 人看过

过于自信的过失,又叫“有认识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间接故意是犯罪故意的一种类型,即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状态。所谓放任,是指行为人对于危害结果的发生,虽没有积极地追求,但也没有有效地阻止,既无所谓希望,也无所谓反对,而是放任自流,听之任之,任凭它发生与否,对结果的发生在行为上持一种消极的态度,但在心理上是肯定的,不与其意志冲突。具体区别如下:

两者的区别主要体现为构成因素上的不同:

一是认识因素上的差异。有的学者指出,两者在认识程度上仍然存在不同。因为刑法明文规定,在间接故意的情况下,行为人对于可能发生的危害结果是“明知”,而在过于自信过失的情况下,行为人对于可能发生的危害结果在认识上只是“预见”。“明知”与“预见”从主观上看,对客观事物发展的认识程度是不一样的。从认识因素上分析,尽管两者对危害结果都具有一定程度的认知,而且在认识内容具有一致性,但无论这种内容认知的程度如何,即使是可能的、模糊的,甚至是不确定的,也不能否认两者对客观危害结果发生的程度具有认识上的差别,两者于认识因素上的差异即反映于此。间接故意对危害结果发生的认识是或然的,行为人对这种或然结果的发生能够有所预见,但所预见只是该结果转化为事实的可能性,这种转化不仅没有违背行为人的意志,而且与行为人对结果的原始认识也不存在偏差,因此,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不确定认识与实际结果之间存在一种不确定的联系。而过于自信过失的心理态度,是行为人已然预见到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由于其过高地估计自身因素和客观有利因素,认为可以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或过低地估计了导致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程度,以至于其可能性认识成为事实。从这一点上看,似乎行为人对结果的原始认知和现实结果的发生也存有一致性。但过于自信过失与间接故意对危害结果的可能性认识程度的不同之处在于,间接故意对危害结果由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具有认知,而过于自信过失对可能性危害结果转化为现实则缺乏认识,因为行为人基于其自身能力、技术、经验和某些外部条件,轻信可能性的危害结果不会转化为事实,如果危害结果的事实发生了,则违背了行为人主观意愿。因此,虽然两者对危害结果都具有可能性的认识,但对危害结果转化为现实的可能性程度的认识并不一致,这种认识程度上的偏差是区分两者认识因素的标志。如果行为人对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认识与危害结果的实际发生完全一致,则行为人的罪过形态属于间接故意;如果行为人对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认识与危害结果的实际发生出现认识上偏离,行为人的主观心理态度应是过于自信的过失。

二是意志因素上的差别。从意志因素上看,两者对危害结果的发生都持有一种不积极追求的心理态度,然而,在间接故意和过于自信过失的内涵中,对这种消极心理态度的要求是不同的。间接故意犯罪的客观危害,其社会危害性显然大于那些对危害结果已经有所认识,但轻信能够避免的过于自信过失的行为。间接故意行为人虽不希望危害结果发生,但对危害结果的发生采取不反对也不排斥的态度,在这种“放任”的态度支配下,行为人不希望危害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并不是建立在能够控制事态发展的自身主客观条件之上,而是将这种希望寄托在其自身因素以外的其他外在的、偶然的因素中。如果行为人的行为受外在因素的影响,使其放任行为的结果没有发生,则没有违背其不追求危害结果发生的主观意愿;如果行为人放任偶然事件发生,也就意味着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该结果的发生虽然不是行为人所希望的,但其并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去防止危害结果的发生,此乃行为人对危害结果发生的外在因素依托。过于自信的过失的行为人不仅不希望危害结果发生,而且希望通过自身的内在与外在的条件积极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即危害结果的发生是违背行为人主观意愿的。当行为人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结果,“轻信”能够避免,这种轻信则建立在一定因素基础上。行为人“轻信”的依据主要体现在自身能力方面,如技术、经验、知识、体力等因素,其次是外在的他人预防行为或固有的预防措施,以及自然现状等客观因素抑制结果发生的辅助作用。因此,行为人是否“放任”结果的发生(依据客观条件的发展变化)或“轻信”结果不会发生(即依据自身的能力和客观有利因素)亦是区分间接故意和过于自信过失的标志。

法律依据

《刑法》

第十四条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第十五条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

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5年02月03日 05:28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故意犯罪相关文章
  • 比较间接故意和过失的不同
    间接故意与过失的区别有:1、行为人的主观心理状态不同:间接故意对危害结果的发生在主观上放任,过失在主观上是不希望危害结果发生;2、定罪上不同。间接故意的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过失犯罪,法律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过于自信的过失与疏忽大意过失的区别1、主观认识上是否预见不同。疏忽大意的过失是应当预见但没有预见危害结果可能发生;过于自信的过失是已经预见危害结果可能发生。2、客观行为上是否采取避免措施不同。疏忽大意的过失因为没有预见危害结果的发生,所以行为人没有采取避免措施;过于自信的过失是因为已经预见,行为人一般会采取积极的避免措施去阻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四条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
    2023-07-05
    423人看过
  • 过于自信的恶果与间接故意的后果的辨析
    (一)概念:1、间接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结果发生的心理状态。2、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危害社会结果的心理状态。(二)区别:1、意志因素不同:一般而言,过于自信的过失排斥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间接故意不排斥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2、认识因素不同:就过于自信的过失而言,虽然行为人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也可能不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行为人认为由于主客观条件比较好,因而在其看来,发生危害社会结果的可能性非常小;就间接故意而言,行为人对哪一种可能性较大通常没有预见。过于自信的过失犯罪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了这种危害社会的结果,从而构成犯罪。这种过失,就行为人的认识能力来说,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同时又怀着某种侥幸心理,轻信这种结
    2023-07-10
    130人看过
  • 如何辨别间接故意与过失
    间接故意与过失区别在于:1、行为人的主观心理状态不同:间接故意对危害结果的发生主观上是放任的态度,而过失主观上是不希望危害结果发生的;2、量刑也会有所不同。对间接故意犯罪,应当承担刑事责任,对过失犯罪,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对社会造成危害的结果,因疏忽而不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可以避免,从而导致过失犯罪。过失犯罪,法律规定的,应当承担刑事责任。怎样区分抢劫与抢夺区分抢劫与抢夺:1、抢劫罪表现为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其他强制方法,强行劫取公私财物,而抢夺罪表现为乘人不备公然夺取数额较大的财物,使他人来不及反抗;2、抢劫罪不但侵犯了他人的财产权利,还侵犯了他人的人身权利,而抢夺罪则只侵犯了财产权利;3、抢劫罪对财物的数额没有要求,而构成抢夺罪要求抢夺的财物数额较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四条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
    2023-07-04
    491人看过
  • 论述医疗事故的过失和过错的区别是什么
    一、论述医疗事故的过失和过错的区别是什么论述医疗事故的过失和过错的区别如下:1.概念上的区别。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医疗过错是指医疗事故以外,由于医院的过错,造成患者人身伤害的过错。2.医疗事故与医疗过错在适用法律上存在差异,从而在鉴定、赔偿数额等存在明显不同。二、医疗事故诉讼流程怎么走1.原告向人民法院递交起诉状、副本及相关的证据;2.人民法院接受原告提交的文件、材料,进行审查,符合条件的予以立案;3.法院将原告的起诉书副本送达被告;4.被告作出书面答辩;5.开庭审理;6.法院做出判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三条起诉应当向人民法院递交起诉状,并按照被告人数提出副本。书写起诉状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起诉,由人民法院记入笔录,并告知对方当事人。三、医疗事故应该向
    2023-10-19
    474人看过
  • 什么是故意杀人和防卫过当之间的区别?
    故意伤害是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身体健康权,客观方面表现为实施了非法。即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结果而损害他人身体的行为。而防卫过当,是指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犯罪行为。所谓防卫过当是指正当防卫行为超越了法律规定的防卫尺度,因而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情况。防卫过当致使他人受到重伤害,属于假想防卫:不是正当防卫,因为乙再次企图侵害自己的人身权益不是正在实施的侵害,不符合正当防卫的构成要件。如果打伤:经过鉴定属于轻伤以上的要承当刑事责任,构成故意伤害罪。看伤情鉴定来适用法定刑区间。如果受害人有过错的,可以适当在减轻处罚。如果是轻伤害一般是管制或拘役,如果是重伤害是三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过失)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谋杀跟故意杀人有
    2023-07-06
    238人看过
  •  过失与间接故意的梳理
    本文介绍了间接故意和疏忽大意的过失犯罪的概念及其区别。间接故意是指预见危害结果可能发生,但对此持放任态度,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漠不关心;而疏忽大意的过失犯罪是预见危害结果可能发生,但轻信可以避免。两者在主观上都希望危害结果的发生,但间接故意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持放任态度,而疏忽大意的过失犯罪则轻信可以避免。两者都预见到了潜在的危害结果。不过,它们的区别在于,间接故意是指预见危害结果可能发生,但对此持放任态度,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漠不关心,认为即使发生危害结果也无所谓。采取这种放任态度,就是间接故意,而疏忽大意的过失犯罪是预见危害结果可能发生,但轻信可以避免。在主观上,它们都不希望危害结果的发生。预见危害结果与轻信避免的区别预见危害结果与轻信避免的区别在于,预见危害结果是指已经预先认识到可能出现的危害结果,而轻信避免则是指轻视或忽视可能出现的危害结果。这两种行为在法律上有着不同的责任。根据我国《刑法》第
    2023-11-12
    304人看过
  • 过失和过错的区别
    法律综合知识
    过失和过错的区别为:概念不同,构成要件不同,过失是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过错是指当事人通过其实施的侵权行为所表现出来的在法律和道德上应受非难的故意和过失状态。《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条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依照法律规定推定行为人有过错,其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2024-04-23
    79人看过
  • 间接故意和过失犯罪的认定标准
    间接故意,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犯罪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了危害社会的结果的主观心理态度。从罪过内容上看,犯罪过失具有两方面特征:(1)在意识因素上,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是因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但是轻信能够避免。(2)在意志因素上,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是持根本否定态度的。根据罪过内容方面的特点,刑法理论将犯罪过失分为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危害结果的主观心理态度。疏忽大意的过失具有两个特点:(1)应当预见而没有预见;(2)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是根本反对的。其中第一个特点没有预见是划分疏忽大意的过失与
    2023-02-27
    219人看过
  • 自信失误与间接故意的区分要点
    一、自信失误与间接故意的区分要点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的区别是:过于自信的过失排斥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间接故意不排斥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过于自信的过失,行为人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但在其看来,发生危害社会结果的可能性非常小;就间接故意而言,行为人对哪一种可能性较大通常没有预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五条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二、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犯罪的区别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犯罪的区别:1.从认识因素上看,直接故意的行为人是认识到危害结果的必然发生或可能发生。而间接故意的行为人是认识到危害结果的可能发生。2.从意志因素上看,直接故意是希望即积极追求危害结果的发生。而间接故意是放任结果发生。明知结果的必然发生而持放任态度时,也应属于间接故意。这两
    2023-10-24
    374人看过
  • 过失的两种类型:疏忽大意的和过于自信的
    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危害结果的主观心理态度。疏忽大意的过失具有两个特点:1、应当预见而没有预见。2、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是根本反对的。其中第一个特点“没有预见”是划分疏忽大意的过失与其他罪过形式的主要界限。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已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是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主观心理态度。过于自信的过失具有两个特点:1、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2、对危害结果的发生也是根本反对的。疏忽大意的过失是否能够是间接故意疏忽大意的过失,过于自信的过失,也可以是间接故意,但不能是直接故意目前已在理论界和司法实践中被大多数人所接受,该观点认为,如果防卫过当的罪过形式包括直接故意,那就意味着防卫人在实施防卫行为之初,就已经知道自己的行为会产生严重危害社会的后果,而积极地追求这种危害结果的发生,就
    2023-07-05
    190人看过
  • 过于自信的过失与疏忽大意过失的差异
    一、过于自信的过失与疏忽大意过失的差异过于自信的过失与疏忽大意的过失,虽然在结果上都是导致了一定的危害后果,但两者在主观心态上却存在微妙的差别。这种差别主要体现在行为人对可能导致的危害结果是否有认识上。1.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在实施行为时,已经预见到其行为可能导致某种危害结果的发生,但由于过于自信,相信凭借某些条件可以避免,结果却未能如愿。2.疏忽大意的过失,则是指行为人在行为时根本没有预见到其行为可能导致的危害结果。因此,过于自信的过失被称为“有认识的过失”,而疏忽大意的过失则被称为“无认识的过失”。二、判断行为人是否有预见判断行为人是否有预见,是区分过于自信的过失与疏忽大意过失的关键。1.过于自信的判断,除了看行为人是否预见到可能的结果外,还要看他是否有依据来支持这种自信。2.这种依据可能是过去的经验、专业知识,或者其他可靠的信息。3.如果行为人仅凭自己的主观臆断或者盲目自信,而
    2024-03-16
    94人看过
  • 如何区分疏忽大意过失与过于自信过失?
    我国刑法第15条将犯罪过失规定为应当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状态。刑法理论界据此将犯罪过失区分为疏忽大意过失和过于自信过失两种形式。疏忽大意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过于自信过失是指行为人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对于两者的关系,比较容易认识,而且刑法理论界的看法也相当的一致,即学者们认为,两者都属于犯罪过失的范畴,都是不希望、排斥危害社会的结果的发生,但却由于行为人严重不负责任,在具有预见和避免危害结果发生的能力即注意能力的情况下,违反了自己所负有的预见危害结果发生的义务或避免危害结果发生的义务,从而构成的犯罪过失心理。两者区分的关键在于疏忽大意过失对于危害结
    2023-04-22
    92人看过
  • 假想防卫意外和过失的区别是什么?
    1、假想防卫是行为人由于主观认识上的错误,误认为有不法侵害的存在,实施防卫行为结果造成损害的行为。对于假想防卫,应当根据认识错误的原理予以处理,有过失的以过失论,无过失的以意外事件论。2、中国《刑法》规定:“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假想防卫认定标准(1)不法侵害行为的实际不存在。这是假想防卫成立的前提条件,也是假想防卫行为区别于正当防卫和其他防卫错误的关键。所谓假想防卫,顾名思义,就是假设的想象的防卫而非真正的防卫,何以如此,是因为不法侵害并不实际存在,当然也毋须实施防卫行为,如果不法侵害现实存在,且正在进行当中,那也就具备了正当防卫的法定前提,任何公民都有权实行必要的防卫行为,自然也就不存在假想防卫的问题,除了正当防卫之外,防卫时间错误、防卫对象错误以及防卫过当等,都是在不法侵害确实存
    2023-08-05
    374人看过
  • 什么是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的区别有哪些
    直接损失指的是在交通事故过程中造成的直接财产损害,包括车辆本身、随身携带财产以及货物等。间接损失指的是因为交通事故间接导致造成的损失,包括停运费用等。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的区别在于直接损失的赔偿费用比较直观明确,间接损失需要在合理范围内取值。一、什么是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直接财产损失是指道路交通事故造成的财产利益的直接减损。通常包括车辆、随身携带财产损失、车载货物损失、现场抢救、善后处理的费用等。间接财产损失是指道路交通事故造成的财产利益的间接减损通常包括停运等损失,受害人能够证明可预期取得的间接经济利益遭受损失,就可以要求赔偿。比如车辆修复期间的停运纯利损失、司机工资支出、公路规费、工商运营费等。法律依据是1999年1月29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042次会议通过,自1999年2月13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交通事故中的财产损失是否包括被损车辆停运损失问题的批复》在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
    2023-06-05
    346人看过
换一批
#刑罚量刑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故意犯罪是指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危害社会,希望或放任这一结果,构成故意杀人、抢劫等犯罪的。如果有重大立功表现,二年期满后减为15年以上20年以下有期徒刑;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犯罪分子故意犯罪并核实属实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批准执行死刑。... 更多>

    #故意犯罪
    相关咨询
    • 过失犯罪中过于自信的过失和间接故意怎么区分
      湖北在线咨询 2022-10-06
      罪过形式主要由认识因素+意志因素构成。认识因素可能有:认识到行为危害结果必然发生、认识到危害结果可能发生、应该认识到而没有认识到会发生危害结果。意志因素可能有:希望结果发生、放任结果发生、轻信结果不会发生、疏忽大意。不同的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组合可以得到:直接故意、间接故意、过于自信的过失、疏忽大意的过失四种罪过形式。直接故意:认识到行为危害结果必然发生或者可能发生,而希望这种结果发生间接故意:认识
    • 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的区,有哪些规定
      上海在线咨询 2023-08-20
      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的区别是:过于自信的过失排斥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间接故意不排斥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过于自信的过失,行为人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但在其看来,发生危害社会结果的可能性非常小;就间接故意而言,行为人对哪一种可能性较大通常没有预见。
    • 间接过失和过度自信区别在哪
      甘肃在线咨询 2022-10-28
      一、什么是间接故意杀人罪间接故意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所谓放任,是指行为人对于危害结果的发生,虽然没有希望、积极地追求,但也没有阻止、反对,而是放任自流,听之任之,任凭、同意它的发生。间接故意包括三种情况:(一)为了追求一个合法的目的而放任一个危害社会的结果发生;(二)为了追求一个非法的目的而放任另一个危害社会的结果的发生;(三)在突发性案件
    • 什么是间接故意?什么是自信的过失?
      新疆在线咨询 2022-10-29
      一、什么是间接故意所谓间接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引起某种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二、什么是自信的过失而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可以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从而构成过失犯罪的主观心理态度。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的过失这种心理状态容易混淆。三、区别与联系是什么两者的相似处是:第一,两者都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第
    • 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有何区别
      贵州在线咨询 2022-11-20
      疏忽大意的过失犯罪,即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从而构成犯罪。所谓应当预见是指行为人对其行为可能发生结果的认识能力而言。应当预见要求根据具体情况,确认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是否有能力作出判断,包括根据行为人的年龄、工作职责、文化程度、知识水平、工作经验、生活经验等因素。疏忽大意就是通常所说粗心大意、忽略、忘记、没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