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追究私下交易欺诈行为的法律责任和义务
追究私下交易欺诈行为的法律责任和义务的方式是当事人可以报警处理,根据法律规定,诈骗金额在三千元以上的,公安机关应当立案侦查,追究行为人的法律责任。你的金额较小,尚未达到立案标准。你可以向法院起诉要求对方返还你的资金。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二、交易欺诈行为构成诈骗罪适用缓刑的条件是什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七十二条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
(一)犯罪情节较轻;
(二)有悔罪表现;
(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三、虚假宣传与欺骗性交易有什么区别?
两者虽然都属欺诈行为,但很明显两者强调的重点不同,虚假宣传强调的是宣传,而欺骗性交易侧重的是交易的过程,或者说两者在商业行为过程中的顺序不同,虚假宣传在前,交易在后。一般情况下,虚假宣传定罪较低,因为虚假宣传不等于已造成严重后果,算是属于违章,而欺骗性交易本身就是一种既定事实,属于违法,另外,欺骗性一般涉及到金融犯罪,罪过较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一编 总则 第四章 刑罚的具体运用 第五节 缓刑 第七十二条 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n(一)犯罪情节较轻;\n(二)有悔罪表现;\n(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n(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n宣告缓刑,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n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如果被判处附加刑,附加刑仍须执行。
-
银行卡欺诈行为如何追究责任?
69人看过
-
公司登记时有虚假、欺诈行为的如何追究法律责任?
373人看过
-
私下房产赠与的法律责任和追究
267人看过
-
如何追究欺诈发行债券罪的责任
357人看过
-
债务人破产欺诈如何追究责任人的赔偿责任
62人看过
-
医疗欺诈行为的刑事责任追究程序
381人看过
-
公司登记时有虚假、欺诈行为的如何追究法律责任湖南在线咨询 2023-06-12违反公司法的规定,办理公司登记时虚报注册资本、提交虚假证明文件或者采取其他欺诈手段隐瞒重要事实取得公司登记的,责令改正,对虚报注册资本的公司,处以虚报注册资本金额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对提交虚假证明文件或者采取其他欺诈手段隐瞒重要事实的公司,处以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特别严重的撤销公司登记。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在中国刑法中规定了虚报注册资本罪、虚假出资、抽逃注册资本
-
欺诈行为有没有刑事责任?保险欺诈行为可否被追究刑事责任香港在线咨询 2023-03-26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九十八条的规定,保险欺诈行为可以构成保险诈骗罪。其行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 (1)投保人故意虚构保险标的,骗取保险金。 (2)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对发生的保险事故编造虚假的原因或者夸大损失的程度,骗取保险金。 (3)投保人、被保险人或受益人编造未曾发生的保险事故,骗取保险金。 (4)投保人、受益人故意造成被保险人死亡、伤残或者疾病,骗取保险金。 构成本罪要
-
保密义务附随义务追究的法律责任?广西在线咨询 2022-06-251、劳动者如果违反保密义务用人单位可以追究劳动者的责任。 2、保密义务是指劳动者在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时,对其接触或者可能接受到的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负有保密义务。 3、无论是否在劳动合同期限内,员工保守企业的商业秘密是其法定义务。 4、如果劳动者违反保密义务可能需要承担违约责任或者侵权的民事责任。如果达到法定条件可能构成商业秘密而被追究刑事责任。
-
票据欺诈行为法律责任湖北在线咨询 2022-12-27票据欺诈行为法律责任:票据欺诈是比较严重的金融违法行为,《刑法》第177条和第194条规定了严厉的处罚;如果情节轻微不构成犯罪的,则依照国家有关规定(例如《支付结算办法》和《票据管理实施办法》以及《金融违法行为处罚办法》等)给予行政处罚。相关法律知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第102条的规定,有下列票据欺诈行为之一的,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伪造、变造票据的; 2、故意使用伪造、变造的票据的
-
违法履行职务能否追究行为人的法律责任安徽在线咨询 2023-05-10因履行职务行为致他人损害的,由用人单位承担侵权责任。 用人单位承担侵权责任后,可以向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工作人员追偿。被派遣的工作人员因执行工作任务造成他人损害的,由接受劳务派遣的用工单位承担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