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审查起诉案件规定最低时限的必要性
来源:互联网 时间: 2023-06-11 14:35:18 190 人看过

style=\"margin-bottom:6px;\">

《刑事诉讼法》第138条规定了审查起诉案件的最高时限,即:人民检察院对于公安机关移送起诉的案件,应当在一个月以内作出决定,重大、复杂的案件,可以延长半个月。但《刑事诉讼法》和《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均没有规定案件在审查起诉环节停留的最低时限。从司法实践看,这一制度设计存在一定的不足,在某些案件中,不利于保障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利,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案件质量和司法公正。因此,笔者认为,应该明确规定案件在审查起诉环节停留的最低时限。

一、问题的提出

总体上说,在审查起诉环节不作最低时限规定,对绝大多数案件没有影响。而且,我们往往要求办案人员提高办案效率,缩短办案期限,以防止超期羁押或隐形超期羁押。

但在某些敏感案件尤其是领导批示的案件中,往往要求把快审快诉发挥到极限:当日受理必须次日公诉或2日内公诉,当然也不排除有些案件当日受理当日公诉的情况。无疑,快审快诉本身并没有错,但走向极端就容易忽视并产生一定的问题了。这类案件,往往要求各环节必须在受理后次日作出批捕决定、次日提起公诉、11日开庭审理(法院开庭的法定最低时限为10日),在审查批捕环节和审查起诉环节均只有非常短暂的停留时间。从全国范围看,这种极端的快审快诉案件虽然占的比例不大,但绝对数是不应该忽视的。

也许有人会说:法律没有规定最低时限,也没有要求必须在受理后1天或2天内起诉啊?检察机关应有充分而足够的办案时间,并根据进展情况作出起诉决定。问题的关键是:对于某些案件来说,承办人甚至检察院无法根据办案需要决定办案时间;既然法律没有规定最低时限,那就是越快越好,慢了就是缺乏政治敏感性。可以说,在中国现有政治体制和权力结构下,如果法律没有作出最低时限的硬性规定,出现前述极端的快审快诉案件,是难以避免的。

二、审查起诉案件无最低时限规定的弊端

审查起诉案件无最低时限规定的弊端,集中体现在极端的快审快诉案件中。从司法实践看,主要存在以下弊端:

1、不利于保障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利。

《刑事诉讼法》第14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应当保障诉讼参与人依法享有的诉讼权利。据此,保障犯罪嫌疑人在审查起诉阶段的合法权利,是检察机关的法定义务和责任,也是维护司法公正的重要措施。那么,极端的快审快诉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审查起诉阶段有哪些权利受到影响或者说没有得到保障呢?一是委托辩护人的权利。《刑事诉讼法》第32条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除自己行使辩护权以外,还可以委托一至二人作为辩护人;《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316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应当保证犯罪嫌疑人行使刑事诉讼法第32条规定的辩护权利。犯罪嫌疑人决定是否委托辩护人、委托谁作辩护人,以及办理委托事项,需要一定的时间。时间过短,将无法保障犯罪嫌疑人在案件公诉前委托恰当的辩护人,导致其他一些权利无法行使。显然,这对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影响和保证案件质量都是不利的。二是辩护人在审查起诉阶段对案件的了解权、与犯罪嫌疑人的会见权和通信权。《刑事诉讼法》第36条规定:辩护律师自人民检察院对案件审查起诉之日起,可以查阅、摘抄、复制本案的诉讼文书、技术性鉴定材料,可以同在押的犯罪嫌疑人会见和通信。这表面看是律师的权利,但本质上是反映了犯罪嫌疑人的权利。如果犯罪嫌疑人在公诉前来不及委托辩护人,这些权利就自然无法行使了。而且,行使这些权利本身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来保证。三是辩护人在审查起诉阶段的取证权。《刑事诉讼法》第37条规定:辩护律师经证人或者其他有关单位和个人同意,可以向他们收集与本案有关的材料,也可以申请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收集、调取证据,辩护律师经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许可,并且经被害人或者近亲属、被害人提供的证人同意,可以向他们收集与本案有关的材料。据此,辩护律师在审查起诉阶段有权取证或申请取证。而这些证据有可能完善全案的证据体系,并有可能影响或改变检察机关的审查起诉意见。总体上

说,律师的取证是有利于犯罪嫌疑人的,从另一个角度维护司法公正,也有利于检察机关作出更加准确的判断和决定。显然,辩护人在审查起诉环节取证与移送到法院后再取证,对案件和诉讼过程的影响是不同的。

2、不利于检察机关仔细审查案件,并依据事实和法律作出准确的判断和决定。

在审查起诉环节,承办人有大量的工作要做,除审查案件事实、法律适用外,还要拟写审查报告、制作法律文书等。如果时间太紧,往往不可能把审查工作做完、做细,容易出现偏差。

一是不利于全面了解当事人对案件的意见。《刑事诉讼法》第139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审查案件,应当讯问犯罪嫌疑人,听取被害人和犯罪嫌疑人、被害人委托的人的意见。如果时间太紧,承办人只能简单讯问犯罪嫌疑人,而来不及听取其他人的意见。二是不利于全面听取犯罪嫌疑人的供述。因时间紧迫,承办人往往是以指控有罪为目的象征性地讯问犯罪嫌疑人,一般只顾得上讯问有罪情节和核实有罪证据,而不愿意或顾不上了解被告人关于无罪或罪轻的辩解。三是不利于全面把握案件事实并准确适用法律。《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250条规定,审查移送起诉的案件,必须查明10个方面的内容。这需要适当的时间来保证。尤其是对一些比较复杂、在事实认定、法律适用等方面容易产生分歧的案件,时间过于匆忙容易出现偏差。四是不利于准确制作起诉书、案件审查报告等重要法律文书。

3、不利于检察机关对犯罪嫌疑人采取恰当的强制措施。在审查起诉环节,一方面有可能根据案件情况对犯罪嫌疑人改变原来的强制措施;另一方面,对于直诉案件和在起诉阶段进行追诉的犯罪嫌疑人,检察院需要考虑是否采取或者可以采取何种强制措施。这在通常情况下是个小问题,但在某些情况下就显得很重要了,需要一定时间来恰当处理。例如:某特急案件,于星期日受理移送审查起诉,要求次日即起诉到法院。该案中的犯罪嫌疑人A及父亲B在侦查阶段被执行逮捕。移送审查起诉后,检察院认为A的母亲C已涉嫌犯罪,在星期一决定追诉。考虑到C的小女儿正在读高三且离高考时间不到1个月,应该尽量减轻对C女儿的负面影响,同时C也符合取保候审条件,拟对C采取取保候审的强制措施。但因时间太紧,C短时间内无法落实保证人,也无力支付保证金,检察院只好决定逮捕C,以保证诉讼过程正常进行。显然,这不是恰当的强制措施,有可能对无辜女孩的心理和高考造成严重影响,进而影响该女孩一生的前程。提起公诉后,法院会认为检察院把责任和风险推给自己,即使有条件也不会再同意办取保候审。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09月09日 22:27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更多刑事诉讼法相关文章
  • 浅谈检察机关民事抗诉期限及范围确立的必要性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审判监督程序的规定,人民检察院抗诉是引起民事案件进入再审程序的三种方式之一。检察机关抗诉是基于立法上确立检察机关是法律的监督部门,其有权监督法院的审判活动包括民事活动。从民诉法的相关条文看,检察机关对民事案件提起抗诉是其主动的行为,但由于检察机关没有介入法院民事案件的一、二审审理,根本就不可能清楚法院审理的每个民事案件,也不可能去一一审查哪个民事案件是对的,哪个民事案件是错的。实践中,检察机关提起抗诉的案件大都是当事人向检察机关申诉的结果。我国民诉法规定,当事人申请再审的期限是判决、裁定生效后两年,超过两年将不能提起再审。可是民诉法却没有对检察机关的抗诉限定一个时间,也就是说检察机关对生效的民事判决和裁定何时提起抗诉都可以。那么就会出现这样一个问题,当事人在判决、裁定生效的两年内没有向法院申请再审,依照我国民诉法的规定其就丧失了再审的条件,可是当事人可以向检察机关申诉,通
    2023-06-11
    335人看过
  • 浅谈反洗钱国际合作的必要性
    随着国际毒品犯罪和其他有组织跨国犯罪的日益猖獗,洗钱的严重危害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洗钱活动、洗钱主体及洗钱对象的跨国性,使得对跨国洗钱活动的控制与打击单靠某一国家的努力很难实现,一个有效的反洗钱措施需要国际间的合作。(一)预防洗钱需要国际合作洗钱分子经常利用各国法律规定的不一致以及某些国家反洗钱法律制度的不健全而进行跨境洗钱活动。现代金融体系是洗钱的主要渠道,特别是洗钱的放置阶段更是与金融机构密不可分,因此,预防洗钱需要加强各国金融机构间的合作。在经济、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一国金融系统被洗钱所影响,必然波及其他国家,甚至酿成世界性金融危机,因此,金融系统始终站在预防洗钱的前沿。世界各国金融业反洗钱的初步实践表明,在洗钱活动更多地表现为一种跨国行为的情况下,如果国际金融界没有统一的反洗钱规则,而任由各国自行其是,洗钱分子往往会选择银行保密法最为严格的国家作为存放赃款的保险箱,也会选择金
    2023-04-24
    386人看过
  • 浅谈审计工作底稿的重要性
    《审计法实施条例》第五十八条第一款规定:“审计人员实施审计时应当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做出详细、准确的记录,并注明资料的来源”。这一原则性规定要求每一个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必须认真做好审计工作底稿,但真正做到审计工作底稿系统、完整、全面、规范尚须每一位审计人员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数据资料及外部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加工,得到便于使用的资料的记录底稿,是在审计过程中形成的与审计事项有关的工作记录和资料,是审计证据的载体。它形成于整个审计过程,也反映了审计工作的全过程,是评价审计人员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准。然而,在实际审计业务操作中,往往只注重对问题的揭示,不注重做系统、完整的工作底稿,这种观点是要不得的。1、审计工作底稿是证明审计人员是否尽职尽责的落脚点。不少审计人员认为,查出的问题都已记录在案,没有记录的就没有问题,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我
    2023-06-07
    61人看过
  • 浅谈建立个人破产制度的必要性
    破产一词来源于拉丁文,意指其柜台被打破的商人,柜台被打破的商人是无法再继续做生意的。破产制度源于罗马法上的财产委付程序制度。在西方,破产制度是社会个人信用制度的一部分,它的建立对于完善个人信用制度,建立规范健全的信用体系,形成良好的信用氛围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由于传统儒家思想的教育,人们对破产一词特别敏感,大家都认为破产是很没面子的事,即使欠下巨额债务,也都是自己想办法解决。正由于此思想的影响,导致我国在破产立法方面至今还不够完善,破产法所调整的范围也相对狭小。在清末,仿照西方立法引进的破产法律制度也曾在中国出现,但其只是针对商人,调整商人之间的破产纠纷的一系列活动,破产主体并未涉及及到一般人。建国以后,我国于1986年颁布了第一部企业破产法,当时破产主体仅限定于国有企业。后随着经济发展,到1991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又将破产主体扩大到企业国有企业可以在经营不善时,依照
    2023-06-06
    90人看过
  • 审查起诉羁押必要性审查的问题有哪些
    (一)审查人员存在认识偏差“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是刑事诉讼法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具有统一性。但是实践中构罪即捕、一捕到底、一押到底的现象普遍化。”我国刑事诉讼具有典型的职权主义色彩,国家追诉原则贯穿整个诉讼始终,“司法实践中,司法人员相当普遍的共性弱点是‘倾向于选择最严厉的手段,或者在同一种手段的裁量幅度范围内选择上限幅度’”从保障诉讼、预防再犯的角度来说,羁押是最好的手段,因此在司法实务当中,存在过度依赖羁押性强制措施的情况。(二)法律规定不完善,导致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可操作性不强1、羁押必要性审查主体规定不够明确。2、羁押必要性审查期限规定不够明确。3、审判阶段羁押必要性审查规定不够明确。4、自诉案件的羁押必要性审查未作规定。5、羁押必要性审查内容不全面。(三)变更强制措施有脱保风险犯罪嫌疑人脱保、脱监,会干扰诉讼进程顺利进行,降低诉讼效率,造成诉讼资源的浪费。不仅如此,犯罪嫌疑人一旦脱
    2023-02-26
    314人看过
  • 浅谈对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的审查
    人民法院的行政审判工作担负着化解行政争议,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职能,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坚持对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审查的原则,依法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维护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职权。合法性审查是行政案件审理的主要内容,人民法院审查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行政主体是否合法行政相对人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行政主体是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也是行政诉讼案件的被告。经复议的案件,复议机关决定维持原具体行政行为的,作出原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是被告;复议机关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的,复议机关是被告;两个以上行政机关作出同一具体行政行为的,共同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是共同被告;由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该组织是被告;由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委托的行政机关是被告;
    2023-06-06
    321人看过
  • 浅谈工龄的重要性
    【什么是工龄】工龄是指职工以工资收入为生活资料的全部或主要来源的工作时间。工龄的长短标志着职工参加工作时间的长短,也反映了它对社会和企业的贡献大小和知识、经验、技术熟练程度的高低。工龄分为两种,一种是连续工龄,即累计工作的时间年限;另一种是本企业工龄。【与工龄相关有哪些权益】1、带薪年休假《劳动法》第四十五条规定:劳动者连续工作一年以上的,享受带薪年休假。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带薪年休假是指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等单位的职工连续工作1年以上的,享受带薪年休假。职工在年休假期间享受与正常工作期间相同的工资收入。其中:职工累计工作满1年不满10年的年休假5天满10年不满20年的年休假10天满20年的年休假15天2、医疗期长短医疗期是指企业职工因患病或非因公负伤停止工作治病休息不得解除劳动合同的时限。医疗期是企业不得因员工生病或其他法定原因而不再雇用的保护
    2023-06-10
    72人看过
  • 移送起诉案件是必须告知审查起诉期限吗
    是要告知审查起诉期限的。《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六十九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对于侦查机关移送起诉的案件,应当在1个月以内作出决定,重大、复杂的案件,可以延长半个月。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的案件,改变管辖的,从改变后的人民检察院收到案件之日起计算审查起诉期限。该条对审查起诉的期限以及改变管辖后审查起诉期限的计算,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这一规定是长期审查起诉经验的总结,是符合准确、及时办案要求的。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一条第3款的规定:对补充侦查的案件,补充侦查完毕移送人民检察院后,人民检察院也要重新计算审查起诉期限。以上规定的审查起诉的期限是针对犯罪嫌疑人被羁押的案件来说的,实践中对犯罪嫌疑人未被羁押的案件,人民检察院不受1个月至1个半月期限的限制,既可以在1个月至1个半月内完成,也可以超过这个期限,但是,必须贯彻迅速、及时原则,不得中断对案件的审查。此外,如果在审查起诉过程中犯罪嫌疑人在逃的,人民
    2023-03-28
    106人看过
  • 公诉案件审查起诉要审查的内容
    1.由案件承办人负责审查案件的管辖、审查随案移送的文书和证据材料,并作出适当处理。2.审查案件的事实和证据以及法律的使用。应当认真审阅案件材料,包括诉讼文书和各种证据材料,仔细审查案件中的疑点和难点,得出正确的结论。3.复核与案件有关的事实和证据。审查起诉应当讯问犯罪嫌疑人,应当听取被害人和嫌疑人、被害人委托的人的意见。必要时,应当直接讯问证人、或者重新进行鉴定、堪验和检查。4.审查过程中,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法庭审判所必须的证据材料,对于需要补充侦查的,可以退回公安机关补充侦查,也可以自行补充侦查。5.承办人审查后,应提出起诉或不起诉意见,报刑事检察部门负责审核,刑检部门负责人提出审核意见后,应报检察长或检察委员会决定。一、公诉案件的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有关规定:第一百三十六条凡需要提起公诉的案件,一律由人民检察院审查决定。第一百三十七条人民检察院审查案件的时候,必须查明
    2023-06-26
    141人看过
  • 羁押必要性审查的法律规定,羁押必要性审查的方式有哪些
    一、羁押必要性审查的法律规定羁押必要性审查的法律规定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逮捕后,人民检察院仍应当对羁押的必要性进行审查。不需要继续羁押的,应当建议予以释放或者变更强制措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九十五条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逮捕后,人民检察院仍应当对羁押的必要性进行审查。对不需要继续羁押的,应当建议予以释放或者变更强制措施。有关机关应当在十日以内将处理情况通知人民检察院。二、羁押必要性审查的方式有哪些羁押必要性审查的方式有:1.审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需要继续羁押的理由和证明材料;2.听取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辩护人的意见;3.听取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诉讼代理人的意见,了解是否达成和解协议;4.听取办案机关的意见;5.调查核实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身体健康状况;6.需要采取的其他方式。三、羁押必要性审查的程序羁押必要性审查的程序如下:1.程序启动。对于犯罪嫌疑人可能无继
    2023-03-03
    232人看过
  •  进行自诉案件审判的必要性
    自诉案件开庭审理程序包括开庭、法庭调查、法庭辩论、被告人最后陈述、评议和宣判五个阶段进行。如果没有当事人向法院起诉,法院就无法审理案件。如果向法院起诉了,就必须开庭审理。人民法院受理自诉案件后,将向被告人送达自诉状或口诉笔录副本,并确定开庭日期、传唤当事人、通知证人出庭,公开审判的应先期公布有关事项等。如果没有当事人向法院起诉,法院就无法审理案件。如果向法院起诉了,就必须开庭审理,人民法院受理自诉案件后,按下列步骤和环节进行:向被告人送达自诉状或口诉笔录副本,确定开庭日期,传唤当事人,通知证人出庭,公开审判的应先期公布有关事项等。自诉案件开庭审理程序分为开庭、法庭调查、法庭辩论、被告人最后陈述、评议和宣判五个阶段进行。 法 院 审 理 自 诉 案 件 的 步 骤 是 什 么 ?自诉案件是指由被害人或其法定代理人向法院提起的,要求对被告人定罪量刑的诉讼。自诉案件的审理程序相较于公诉案件而言
    2023-09-04
    203人看过
  • 最适合进行羁押必要性审查的时间
    羁押必要性审查时间一般在5个工作日内。如果情况较为复杂的,可以再延长5个工作日。羁押是逮捕、拘留决定后剥夺公民人身自由的一种自然状态,不是独立的强制措施。羁押场所包括监狱、看守所、拘留所、置留室。羁押一般由检察院受理,看守所进行办理。羁押必要性审查机构目前,从检察院的机构设置来看,侦查监督、监所检察、公诉三个部门均有部分职能涉及对羁押的审查。比如侦查监督部门负责对逮捕的必要性及是否延长侦查羁押期限进行审查,监所检察部门负责对羁押期限是否合法进行监督和审查,公诉部门在审查起诉过程中发现对犯罪嫌疑人采取强制措施不当,可以予以撤销或变更。三部门之间应加强沟通联系,构建起切实有效而且方便快捷的信息交流机制,确保能够掌握案件的全程动态,切实依法履行好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其中,侦查监督部门负责对报捕案件进行逮捕必要性的审查、对捕后案件进行羁押必要性审查;公诉部门负责在审查起诉阶段审查羁押持续的必要性;
    2023-07-13
    57人看过
  • 浅谈非诉行政案件的执行
    一、非诉行政案件执行的特点非诉行政案件的执行具有以下特点:1、执行机关是人民法院,而非行政机关。虽然非诉行政案件的执行对象是具体行政行为,执行申请人也为行政机关,但非诉行政案件强制执行权的享有者不是行政机关,而是人民法院。2、执行根据应该是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该具体行政行为没有进入行政诉讼,没有经过人民法院的裁判,而且已经发生法律效力。3、执行申请人是行政机关或行政裁定确定的权利人。被执行人只能是公民、行政诉讼人民法院·孙浩
    2023-06-06
    461人看过
  • 浅谈独立审计的可审性研究
    作者:张秀玲2006-9-218:41:11来源:中审网摘要:当今,对于投资项目而言,已普遍重视其可行性研究,而独立审计即注册会计师审计,作为经济性社会中介的角色,显然也不能丢弃审计效益与审计成本的考虑,为此也应进行项目的可审性研究。关键词:审计风险审计成本审计效益一、日益增强的审计风险,要求独立审计要进行可审计性研究注册会计师对会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同时也就承担了相应的审计责任,随着会计报表和审计报告使用者专业素质及法律意识的提高与增强,企业会计报表的审计质量与审计风险已越来越受到独立审计执业界的关注。1.会计目标的多元化,提高了审计风险。当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时,一方面会计目标由过于单一的经营责任向多元化发展,既为经管责任服务,又为经管决策服务,同时也为投资决策服务。此时,会计处理不得不在这几种要求之间寻求平衡,从而增加了对会计信息解释的可争议性。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中经济责任
    2023-04-24
    327人看过
换一批
#刑事诉讼知识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刑事诉讼法是指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调整刑事诉讼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它调整的对象是公、检、法机关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揭露、证实、惩罚犯罪的活动。它的内容主要包括刑事诉讼的任务、基本原则与制度,公、检、法机关在刑事诉讼中的职权和相... 更多>

    #刑事诉讼法
    相关咨询
    • 2022年羁押必要性审查案件的审批时间
      云南在线咨询 2022-11-19
      以实际情况计算,审批时间一般在5个工作日内,案件复杂的可再延长五个工作日,当做出变更强制措施决定后,交由案件承办公安机关领导批准,在十个工作日内做出决定。在《人民检察院办理羁押必要性审查案件规定》第二十条中有明确的规定。
    • 取保候审审查起诉期限多长时间?案件的审查起诉期限是多长时间
      海南在线咨询 2022-08-01
      刑事诉讼法第169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对于公安机关移送起诉的案件,应当在1个月以内作出决定,重大、复杂的案件,可以延长半个月。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的案件,改变管辖的,从改变后的人民检察院收到案件之日起计算审查起诉期限。该条对审查起诉的期限以及改变管辖后审查起诉期限的计算,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这一规定是长期审查起诉经验的总结,是符合准确、及时办案要求的。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71条第3款的规定:对于补充侦查
    • 移送起诉案件是必须告知审查起诉期限吗?
      山东在线咨询 2023-09-30
      是要告知审查起诉期限的。《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六十九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对于侦查机关移送起诉的案件,应当在1个月以内作出决定,重大、复杂的案件,可以延长半个月。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的案件,改变管辖的,从改变后的人民检察院收到案件之日起计算审查起诉期限。
    • 羁押必要性审查案件如何处理?
      辽宁在线咨询 2023-03-31
      该负责人介绍,根据刑事诉讼法第93条和《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第616条的规定,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逮捕后直至生效判决作出前,也就是在案件的侦查阶段、审查起诉阶段、审判阶段,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辩护人均可以向检察机关申请进行羁押必要性审查。申请时,应当说明不需要继续羁押的理由。有相关证明材料的,应当一并提供。
    • 浅谈审理民事抗诉再审案件的坚持自由裁量权原则
      新疆在线咨询 2023-06-11
      法官的自由裁量权是在法律没有规定或规定有缺陷时,法官根据法律的授权,在有限的范围内依照立法的精神和目的,法律基本原则或者其他非正式法律渊源裁判案件的权力。也就是说,自由裁量权是指法官在审理案件时,在坚持法律原则的前提下,对具体案件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视情况采取与案情特点相适应的自治方法的权利。是必须依法在一定范围内选择行为的权力。是法官在处理案件时依法对事实的推断。审判实践中,有些抗诉案件的抗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