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股东申请退股有什么要求
股东退股的法定条件有:
1.股东对以下决议事项投反对票;
2.公司符合分配利润条件但连续五年不向股东分配利润;
3.公司合并、分立、转让主要财产;
4.通过股东会决议修改章程使公司存续。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七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股东会该项决议投反对票的股东可以请求公司按照合理的价格收购其股权:
(一)公司连续五年不向股东分配利润,而公司该五年连续盈利,并且符合本法规定的分配利润条件的;
(二)公司合并、分立、转让主要财产的;
(三)公司章程规定的营业期限届满或者章程规定的其他解散事由出现,股东会会议通过决议修改章程使公司存续的。
自股东会会议决议通过之日起六十日内,股东与公司不能达成股权收购协议的,股东可以自股东会会议决议通过之日起九十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二、股东申请退股的必要手续是什么
股东退出需要以下手续:
1.转让退出的,需要股东会决议,过半数股东同意、订立书面转让协议、办理变更登记等手续;
2.收购退出的,需要股东会决议,三分之二股东同意、订立书面转让协议、办理变更登记等手续。
三、股东申请退股后如何分配利润
股东中途退股利润的处理是:公司作出利润分配决议的,按照决议执行。公司没有作出利润分配决议的,退股后不能请求其持股期间分红。
股东会应严格依照《公司法》第一百六十六条规定的顺序进行利润分配,若股东会违反该法定顺序,在公司弥补亏损和提取法定公积金之前向股东分配利润的,股东必须将违反规定分配的利润退还公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2018修正):第八章 公司财务、会计 第一百六十六条 公司分配当年税后利润时,应当提取利润的百分之十列入公司法定公积金。公司法定公积金累计额为公司注册资本的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可以不再提取。\n公司的法定公积金不足以弥补以前年度亏损的,在依照前款规定提取法定公积金之前,应当先用当年利润弥补亏损。\n公司从税后利润中提取法定公积金后,经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决议,还可以从税后利润中提取任意公积金。\n公司弥补亏损和提取公积金后所余税后利润,有限责任公司依照本法第三十四条的规定分配;股份有限公司按照股东持有的股份比例分配,但股份有限公司章程规定不按持股比例分配的除外。\n股东会、股东大会或者董事会违反前款规定,在公司弥补亏损和提取法定公积金之前向股东分配利润的,股东必须将违反规定分配的利润退还公司。\n公司持有的本公司股份不得分配利润。
-
股东要求退股要返还股金吗
455人看过
-
股份有限公司法人股东可否请求退股?
267人看过
-
股东退股,股东要求公司收购股权情形
381人看过
-
什么是股东申请退股的法定条件?
479人看过
-
股东退股需要什么条件,股东怎么进行退股?
113人看过
-
控股股东要求审计如何进行申请?
372人看过
-
股东退股后股东有权发起请求退股吗云南在线咨询 2023-06-03要区别是退股前产生的债务还是退股后产生的债务。还有就是你这个股权是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还是合伙的股权,性质不同,债务的承担方式是不同的。
-
股东退股后,股东有没有权利要求小股东退股新疆在线咨询 2022-08-15股东退股要求如下: 一、股权分为资格股和投资股两种,其中投资股只能转让、继承与赠予,不得退股。 二、有限责任公司在一般情况下是不能退股的。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股东会该项决议投反对票的股东可以请求公司按照合理的价格收购其股权: 1、公司连续五年不向股东分配利润,而公司该五年连续盈利,并且符合本法规定的分配利润条件的; 2、公司合并、分立、转让主要财产的; 3、公司章程规定的营业期限届满或者章程规定
-
股东退股要怎样申请呢?江西在线咨询 2022-02-21股东退股即退出公司,指在公司存续期间,股东基于特定事由,收回其所持股权的价值,从而绝对丧失其社员地位的制度。股东退股申请条件:1、公司连续五年不向股东分配利润,而公司该五年连续盈利,并且符合本法规定的分配利润条件的;2、公司合并、分立、转让主要财产的;3、公司章程规定的营业期限届满或者章程规定的其他解散事由出现,股东会会议通过决议修改章程使公司存续的。
-
申请回购股权股东请求权有什么作用?湖北在线咨询 2022-06-08异议股东的股权回购请求权,是指股东对公司的合并、分立、连续盈利却不向股东分配利润等决议提出反对票的,可以请求公司回购其股权。公司与股东可以在上述决议后的六十日内达成回购协议;如果达不成的,股东可以在决议后的九十日内向法院起诉。
-
股东申请股权回购申请请求权股东是股东还是法人上海在线咨询 2021-11-18异议股东股份回购请求权,又称股份评估权和股份收购请求权,起源于普通法国。该制度旨在赋予异议股东在获得合理补偿后退出结构行业发生重大变化的公司的权利。该制度是保护少数异议股东利益的有效机制,包括英美法系对不同利益平衡的追求。目前,不仅英美法国家,德国、意大利、日本、韩国和台湾省的公司立法也在不同程度上借鉴和吸收了这一制度。由于不同国家的历史传统、文化背景和公司治理理念不同,具体制度的设计也有自己的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