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逐月领取退役金突出服役地,而不是安置地。
也就是说,服役地将具备逐月薪金的差异化,杜绝了以往自主择业军官为了得到高补偿地区而产生“突击”交流、调动,为了“钱袋子”愿意去补助高的地区服役,而主导的是服役地为导向作用。
2、逐月薪金,突出中央与地方的协同配合作用。
为了让享受到逐月的退役军人(军官与军士)退役后,能够更好的得到就业保障,逐月政策突出的作用,将更加立体化的体现中央与地方的政策保障。
比如,取消名目繁多,政令不一,缺乏刚性的地区性补贴政策,改变以往自主择业住房补贴各地政策不一的现状,将权力与管理收归统一,中央负责主导与落实政策权限与落地监督。
3、逐月后,将进一步扶持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政策,将逐月政策做好基本的保障体系,后盾作用激励。
比如,加大逐月后的退役军人就业创业贷款政策,特别是支持逐月后的退役军人自主创业,在一些优惠政策上给予补助,优惠。
4、逐月后将进一步完善逐月社会管理保障制度体系,落实逐月后的优化升级待遇保障。
比如,改变以往自主择业干部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之后的有关政策接续问题,突出与地方的法定退休,社会保险等福利待遇保障机制并轨挂钩。
5、突出逐月领取退役金服役地的系数增长,进一步加持逐月的系数累计功效。
比如,,立功授奖后增加系数:三等功(2%),二等功(4%),一等功(8%),荣誉称号(15%)。系数是可以累计的,但总量控制在最高15%。
比如,艰苦边远地区系数。服役10年可以设置5%的系数。满10年后,三类地区每年可增加系数为0.5%,四类地区是1%,五类地区是1.5%,六类地区是2%。
比如,担任主官增加系数。担任营主官满一定年限,可增加2%的系数。
6、逐月对基本原则的体现,进一步落实在退役金的标准上。
“密切挂钩”“时间越长、贡献越大、安置越好”都要落实到逐月退役金上。
时间越长,主要体现在退役金的系数,除了16年的入门标准之外,干龄从16年到26年(26年后已符合退休要求),领取退役金的系数将逐步增加。
贡献越大,主要体现在退役金的基数上,参照自主基数测算、转业赋分计算,退役金的基数应包括军衔、职级、待遇级别、立功授奖、特殊岗位补助等等项目,“四类人员”优先也应一定程度上体现在基数上。
公积金贷款如何逐月还商贷?
办理材料:借款人及其配偶身份证原件;《结婚证》原件。注意:每个账户留存余额须不小于签订委托逐月提取还商贷协议时本缴存账户月缴存额12倍;提取金额不超过借款人及配偶各缴存账户月缴存额之和与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上月已归还的月应还款额二者中的较小值。
《退役士兵安置条例》
第三条国家建立以扶持就业为主,自主就业、安排工作、退休、供养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退役士兵安置制度,妥善安置退役士兵。退役士兵安置所需经费,由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共同负担。
第四条全社会应当尊重、优待退役士兵,支持退役士兵安置工作。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都有接收安置退役士兵的义务,在招收录用工作人员或者聘用职工时,同等条件下应当优先招收录用退役士兵。退役士兵报考公务员、应聘事业单位职位的,在军队服现役经历视为基层工作经历。接收安置退役士兵的单位,按照国家规定享受优惠政策。
-
"4050政策是否已经终止?"
313人看过
-
农民工工资最新政策是否已经实施?
157人看过
-
9月1日购房政策是否有所更新?
393人看过
-
契税新政策已经怎么算
211人看过
-
2022年治安拘留通知家属政策是否已更新?
364人看过
-
我国是否已经实行三胎政策?
109人看过
结婚证,是婚姻登记管理机关签发的证明婚姻关系有效成立的法律文书。正本一式两份,男女双方各持一份,其式样由民政部统一制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一印制,县、市辖区或不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加盖印章,结婚证书须贴男女双方照片,并加盖婚姻登记专... 更多>
-
-
是否已经取消晚婚晚育政策了?澳门在线咨询 2022-06-23晚婚晚育政策并没有取消,依然是我国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重要内容之 一,只是如今已经取消掉了晚婚假而已。晚婚面临是在我国法律规定的结婚年龄往后推迟三周岁,晚育则一般为24周岁。
-
-
的政策是不已经下来了吗?河南在线咨询 2022-10-21你的问题表述过于简单,为了能够更有效的为您解答,可以联系我们为你详细解答。山东XX-逯见涛律师为您解答--电话(微信)131--0531--5771
-
更新深圳户口新政策四川在线咨询 2022-08-081、工作单位或学校属于乌鲁木齐市的户籍,户籍一律先迁回原户籍地,到单位派出所申请落户。(含考上本学校的研究生) 2、原户籍地发生变更,需持有落户地派出所开具的《户口准迁证》方可办理。 市区居民办理市内户口迁移的手续(一)所内迁移 凭户口簿、公民身份证直接到户口所在地派出所办理户口迁移;属婚迁的,须附交结婚证、计划生育证明等复印件;属分房、购房、建房办理迁移的,须附交房产证复印件。 (二)所间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