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故意损害他人财产可以索赔哪些
故意损害他人财产的,受害人可以向侵权人主张财产损失赔偿,财产损失赔偿以实际造成的损失为准。通常来说,故意毁坏财物如果达到犯罪的情况就需要符合相关的法定条件,按照相关的法律的规定,故意毁坏他人公私财物,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应予以追诉:
1.造成公私财物损失五千元以上的;
2.毁坏公私财物三次以上的;
3.纠集三人以上公然毁坏公私财物的;
4.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二、损毁他人财物罪追诉期是多久
故意损坏财产罪的追诉期是五年到十年左右,刑法中对于刑事案件的追诉期取决于当前这起刑事案件有可能会被判处的有期徒刑,而故意损害财产罪的量刑是三年到七年左右,法定最高刑期为五年以上不满十年有期徒刑的,追诉期都是十年。一般情况下,司法机关都会在追诉期内将犯罪嫌疑人绳之以法的。
《刑法》第八十七条【追诉时效期限】犯罪经过下列期限不再追诉:
1.法定最高刑为不满五年有期徒刑的,经过五年;
2.法定最高刑为五年以上不满十年有期徒刑的,经过十年;
3.法定最高刑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经过十五年;
4.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经过二十年。如果二十年以后认为必须追诉的,须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
三、故意损害他人财产罪可以判缓刑吗
故意损害他人财产罪,如果满足缓刑适用条件的,能判缓刑。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75条规定,故意毁坏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故意毁坏公私财物,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判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故意毁坏财物罪,如果满足缓刑适用条件的,能判缓刑。
-
车祸可以索赔的财产损害有哪些
278人看过
-
故意卧轨造成人身损害是否可以索赔?
114人看过
-
财产侵权可以索要损害赔偿吗
101人看过
-
财产损害可以自诉吗,财产损害赔偿范围有哪些
50人看过
-
故意伤害他人人身损害
246人看过
-
故意间接损害他人财产是不是有罪
207人看过
有期徒刑是我国刑法规定的刑罚的一种,指在一定期限内剥夺犯罪人的自由,实行强制劳动改造的刑罚方法。有期徒刑是我国适用面最广的刑罚方法。 对于判处有期徒刑的罪犯,最高减刑数额为原判刑期的一半。判刑十五年,最多减刑七年六个月。... 更多>
-
哪些财产损失可以索赔交通事故经过的财产损失有哪些陕西在线咨询 2022-04-2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十五条因道路交通事故造成下列财产损失,当事人请求侵权人赔偿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一)维修被损坏车辆所支出的费用、车辆所载物品的损失、车辆施救费用; (二)因车辆灭失或者无法修复,为购买交通事故发生时与被损坏车辆价值相当的车辆重置费用; (三)依法从事货物运输、旅客运输等经营性活动的车辆,因无法从事相应经营活动所产生的合理
-
故意损坏他人财物是损害他人财物吗甘肃在线咨询 2022-01-25属于损害他人财物,要看具体的损害。1、《刑法》第二百七十五条故意毁灭或者损坏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故意毁坏公私财物,造成公私财物损失五千元以上的,应予立案追诉。故意毁坏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根据《刑法》第三十六条规定,由于犯罪行为而使被害人遭受
-
顾意损害他人财物价值一万元以上怎样索赔海南在线咨询 2022-10-09已经可以追究刑事责任了。建议报警。【依据】《刑法》第二百七十五条故意毁坏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追诉标准故意毁坏公私财物,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一)造成公私财物损失五千元以上的;(二)毁坏公私财物三次以上的;(三)纠集三人以上公然毁坏公私财物的;(四)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
故意抢夺损害他人财产3000以上什么罪贵州在线咨询 2022-10-09抢夺罪(刑法第267条),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乘人不备,公开夺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抢夺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是构成抢夺罪的必要要件。最高人民法院2002年7月20日起施行的《关于审理抢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条规定:“抢夺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的标准如下:(一)抢夺公私财物价值人民币500元至2000元以上的,为‘数额较大’;(二)抢夺公私财物
-
怎样判定故意损害他人财产罪上海在线咨询 2023-06-08故意损害他人财产的判刑规则如下: 1、行为人故意损害他人财产,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的,一般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 2、损害他人数额巨大财物或存在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则应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法律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