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区别过失犯罪与罪刑法定
来源:互联网 时间: 2023-04-25 14:11:33 326 人看过

现行刑法第15条第2款明文规定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据此,有人质疑:难道故意犯罪,没有法律规定就可令人承担刑事责任吗?我们的回答是,首先,本条规定确有立法技术上的缺憾,因为刑法典既然称其为过失犯罪,又如何要待到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这岂不等于是说有些犯罪可以不负刑事责任?因而,准确地说,刑法总则的这一规定宜于表达为:过失危害行为,法律规定为犯罪的才负刑事责任。其次,从刑法解释论的角度看,我们认为,无论是对刑法第15条第2款之原文,还是对我们上述建议性表达,都宜采取以主观说为主的折衷解释论。即惟有采取以主观立法意图为主、兼而考虑文字含义的刑法解释说,才不至于曲解本条本款的立法原意。据此人们也才不可能由此反向推导出故意犯罪,也要法律有规定才负刑事责任的荒谬结论来――因为这显然不符合立法意图,也非立法原意。

采用上述主观说为主的折衷解释论,就立法意图和文字含义相结合的视角看,我们认为,刑法第15条第2款规定的主旨在于:强调分则中的罪状规范,在未作专门规定或明文规定情况下,都是故意罪。这是因为,现行刑法分则中,凡属既可由故意、也可由过失构成的混合罪过形式,分则条文中都明文规定了过失的字样;反言之,惟有分则条文上明确出现过失字样者,此类行为才属既可由故意、也可由过失构成,否则即有违刑法第15条的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的罪刑法定原则。例如现行刑法分则没有就过失(轻)伤害行为作出犯罪与否的明文规定,则现行刑法中就仅有故意(轻)伤害罪而无过失轻伤害犯罪规定,即过失轻伤害不为罪。

所以得出上述结论,是因为现行刑法分则或分则性条款,确已照应了刑法总则第15条第2款的上述规定。现行刑法分则中,关于过失犯罪的规制情况分列为两大类:

第一,是专门性的过失犯罪

又称独立性过失犯罪,如交通肇事罪、各类重大责任事故罪等均属专门的过失罪。离奇的是,刑法分则对此类专门的过失犯罪,罪状描述中都没有出现过失的字眼,而是以事故、玩忽职守、失职等替代性语例称代之。

第二,是非专门(非独立)性的过失犯罪

又称选择性过失犯罪,如故意重伤罪与过失致人重伤罪、故意投毒罪与过失投毒罪,等等。可见,就非专门性的过失犯罪而言,行为人故意或过失所导致的危害后果原本相同,只是因为在主观不法要素上,刑法特别规定过失致该后果者也为罪,此类犯罪方才不仅表现为故意,而且表现为过失。

在非独立性的过失犯罪立法模式中,刑法分则或分则性条款采取了下述三种立法模式:(1)通过同一法条的同一款分别规定同种行为下的故意罪与过失罪;(2)通过不同法条将同种犯罪行为设定成故意与过失罪态;(3)通过同一法条的不同款项将此同种犯罪行为设定成故意与过失。

这当中,首先,通过同一法条同一款分别规定同种犯罪行为下的故意罪与过失罪的情况,在我国现行刑法分则中极为少见。仅包括:其一,现行刑法典第398条。根据该条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反保守国家秘密法的规定,故意或者过失泄露国家秘密,情节严重的,分别构成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过失泄露国家秘密罪。可见,过失罪在其中只是选择性罪名。其二,现行刑法第432条。根据该条规定,违反保守国家秘密法规,故意或者过失泄露军事秘密,情节严重的分别构成故意泄露军事秘密罪、过失泄露军事秘密罪。

其次,分则通过不同法条设定的选择性过失犯罪相对较少。如刑法第232条为故意杀人罪规定、刑法第233条则属过失致人死亡罪;刑法第234条为故意伤害罪;刑法第235条则为过失致人重伤罪。

最后,分则通过同一法条的不同款项设定的选择性过失犯罪相对最多。如现行刑法第115条第一款规定的是放火罪、故意决水、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等;同条第二款则为上述同种行为的过失犯罪。再如刑法分则第124条第1、2款分别规定了故意、过失破坏广播电视设施、公用电信设施罪;刑法分则第324条第1、3款分别规定了故意、过失损毁文物罪,等等。

由此可见,为要照应刑法第15条第2款的规定,现行刑事立法上,对所有既可由故意、也可由过失构成的犯罪,都采取了在分则罪状中作出明示过失字样的罪状规定,以强调刑法对过失导致的此类危害行为,法律有规定,才负刑事责任的罪刑法定原则。

基于上述对刑法第15条第2款及其刑法分则所有独立的、非独立的过失犯罪的实证分析,我们感到,迄今为止,刑法学界有必要在此问题上清正认识,以避免出现因认识上的模糊所导致的司法操作上的随意性、臆断性,从而有违刑法第15条所蕴涵的对过失犯罪,必须严加限定、明文规定的罪刑法定原则。例如刑法学界时有将违法发放贷款罪、非法承兑、付款、保证罪等等金融犯罪界定为既包括故意、又包括过失犯罪者,我们认为,假若此类犯罪确实惩罚其过失形式,按照刑法第15条的规定,分则相应条文应当有其得惩罚其过失犯的明文规定,然而,我国现行刑法分则并无此类明文规定,可见,此一解读法,确属对刑法基本问题认识不清所导致的不当解读,可能导致不当扩大过失犯罪的范围并致司法认定上的误判,宜予纠正。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10月06日 07:07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罪刑法定相关文章
  • 如何区别正当防卫与过失犯罪
    (一)正当防卫的概念:根据我国《刑法》第20条规定,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采取的旨在制止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未明显超过必要限度损害行为。(二)正当防卫的成立条件正当防卫必须具备下列条件:1.起因条件。正当防卫的起因条件,是指存在着具有社会危害和侵害紧迫性的不法侵害行为。(1)必须有不法侵害存在。(2)不法侵害并非仅限于犯罪行为。不法侵害的范围。就该包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3)不法侵害必须是现实存在的。至于不法侵害的程度,通常限于具有暴力性、破坏性、紧迫性的不法侵害行为。(4)不法侵害通常应是人所实施的。事实上不存在不法侵害,行为人误认为存在不法侵害而对臆想中的侵害进行防卫,属于假想防卫。对于假想防卫,应视行为主观上有无过失而予以不同的处理。2.时间条件。正当防卫的时间条件,是指正当防卫只能在不法侵害正在进行之时
    2023-02-15
    65人看过
  • 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区别
    (一)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主要区分不论故意犯罪还是过失犯罪,都由犯罪主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客体组成。而犯罪主观方面是区分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的首要前提。犯罪主观方面包括故意、过失、动机和目的各要素,这些要素的认定,对刑法规定的一切犯罪的认定都具有直接的决定意义。对刑法规定的犯罪来说,行为人的主观方面,特别是行为人的罪过也即故意或过失,将成为认定其是否构成犯罪必不可少的一个要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六条规定:“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是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是犯罪。”本条规定说明,那怕产生了多么严重的损害结果,只要造成这种结果的行为人没有故意或过失,行为人都不构成犯罪,不管行为人是否具备完全的刑事责任能力。也就是说,行为人是否犯罪完全取决于他在主观方面是否具有罪过,即故意或过失。可以这样认为,《刑法》的每一条款犯罪以及
    2023-03-01
    400人看过
  • 如何区别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
    故意犯罪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是却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故意犯罪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过失犯罪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的心理态度。一、构成过失致人重伤罪怎么判刑?构成过失致人重伤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而因为疏忽大意,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刑法》第十五条规定,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第二百三十五条规定,过失伤害他人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二、过失犯有既遂吗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应当预见自己的
    2023-03-10
    57人看过
  • 犯罪过失与犯罪故意的区别
    过失犯罪行为本身蕴涵着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的可能性,它是可能危害社会的行为。过失犯罪行为本身是错误行为,即属于不适当的、应当受到谴责的行为。一般情况下,过失犯罪只有在造成了严重危害社会的结果时刑法才将其规定为犯罪,行为人才承担刑事责任,所以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不是表现在主观意志上,而是体现在客观效果上。具体区别如下:1.主观方面明显不同。2.结果在定罪时所起作用有所不同。3.从处罚方面看,过失犯罪的法定刑明显低于故意犯罪。由于过失的主观恶性明显小于故意,所以刑法对过失犯罪的规定不同于故意犯罪,具体如下:A.过失犯罪均以发生危害结果为要件,而故意犯罪并非一概要求发生危害结果。过失犯罪情况下,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既不追求,也不放任,而是应当预见而没有预见,或已经预见却轻信能够避免,主观上根本反对发生这种危害结果,因而主观恶性较故意犯罪要小得多B.刑法规定“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责任”,“故意犯
    2023-03-15
    479人看过
  • 犯罪故意与犯罪过失的区别
    过失犯罪行为本身蕴涵着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的可能性,它是可能危害社会的行为。过失犯罪行为本身是错误行为,即属于不适当的、应当受到谴责的行为。一般情况下,过失犯罪只有在造成了严重危害社会的结果时刑法才将其规定为犯罪,行为人才承担刑事责任,所以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不是表现在主观意志上,而是体现在客观效果上。具体区别如下:1.主观方面明显不同。2.结果在定罪时所起作用有所不同。3.从处罚方面看,过失犯罪的法定刑明显低于故意犯罪。由于过失的主观恶性明显小于故意,所以刑法对过失犯罪的规定不同于故意犯罪,具体如下:A.过失犯罪均以发生危害结果为要件,而故意犯罪并非一概要求发生危害结果。过失犯罪情况下,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既不追求,也不放任,而是应当预见而没有预见,或已经预见却轻信能够避免,主观上根本反对发生这种危害结果,因而主观恶性较故意犯罪要小得多B.刑法规定“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责任”,“故意犯
    2023-03-11
    264人看过
  • 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的区别.
    过失犯罪行为本身蕴涵着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的可能性,它是可能危害社会的行为。过失犯罪行为本身是错误行为,即属于不适当的、应当受到谴责的行为。一般情况下,过失犯罪只有在造成了严重危害社会的结果时刑法才将其规定为犯罪,行为人才承担刑事责任,所以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不是表现在主观意志上,而是体现在客观效果上。具体区别如下:1.主观方面明显不同。2.结果在定罪时所起作用有所不同。3.从处罚方面看,过失犯罪的法定刑明显低于故意犯罪。由于过失的主观恶性明显小于故意,所以刑法对过失犯罪的规定不同于故意犯罪,具体如下:A.过失犯罪均以发生危害结果为要件,而故意犯罪并非一概要求发生危害结果。过失犯罪情况下,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既不追求,也不放任,而是应当预见而没有预见,或已经预见却轻信能够避免,主观上根本反对发生这种危害结果,因而主观恶性较故意犯罪要小得多B.刑法规定“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责任”,“故意犯
    2023-03-15
    127人看过
换一批
#刑法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含义是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罪刑法定原则在我国的立法体现: 1、刑法总则中的体现:我国刑法实现了犯罪的法定化和刑罚的法定化。 2、刑法分则中的体现:在分则罪名方面,我国刑法作了相当详备的规定。在1997... 更多>

    #罪刑法定
    相关咨询
    • 犯罪过失与过失犯罪有何区别?
      浙江在线咨询 2022-06-09
      犯罪过失是一种主观心理态度,分为疏忽大意和过于自信的过失。而过失犯罪是由于具有犯罪过失这种主观,并实施了造成过失犯罪的所有构成要件的行为。对于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 如何区别过失犯罪与故意犯罪
      陕西在线咨询 2022-08-09
      区分过失犯罪和故意犯罪之间差别是“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
    • 犯罪过失与过失犯罪的区别
      江西在线咨询 2022-08-23
      刑法第15条第1款规定:“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据此,过失犯罪是在过失心理支配下实施的犯罪。犯罪过失,则是指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过失犯罪与犯罪过失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
    • 如何区别正当防与过失犯罪
      海南在线咨询 2022-08-08
      如何区别正当防与过失犯罪,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采取的旨在制止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未明显超过必要限度损害行为。
    • 过失犯罪与故意犯罪到底如何认定与认定的区别
      湖南在线咨询 2021-11-21
      过失犯罪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危害社会的结果,因疏忽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并相信可以避免,从而危害社会结果的行为。 过失犯罪的构成要件包括: (1)行为人主观上必须有过失心理; (2)行为必须有危害社会的结果。从刑法分则的规定来看,这些结果一般都是比较严重的结果。除刑法第330条和第332条外; (3)必须明确规定处罚此类过失犯罪的分则性。 过失犯罪和故意犯罪的区别在于: (1)主观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