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肇事后将认为已死亡的被害人藏匿致死如何定性
来源:互联网 时间: 2023-08-18 11:01:22 232 人看过

案情:

2003年2月7日夜,被告人黄xx驾驶一辆摩托车,后座上带着被告人孙某某,从某市三界镇八郑村驶往黄家自然村。晚8时许,黄xx驾驶的摩托车与同向行走的黄某相撞,致黄某双侧颞枕部大片颅骨粉碎性骨折而严重昏迷。事故发生后,黄xx、孙某某认为被害人可能已经死亡,为逃避侦查和法律追究,两人将被害人黄某带离事故现场,抛入一偏僻地点1。5米深的沟内藏匿。同月9日,黄某的尸体被人发现。经法医鉴定,黄某系头部钝器伤致颅脑损伤死亡,推测死亡时间为当晚10时至12时。

分歧意见:对被告人黄xx、孙某某的行为如何定性,存在以下三种不同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被告人黄xx的行为构成交通肇事罪,被告人孙某某的行为构成帮助毁灭证据罪。

第二种意见认为:被告人黄xx的行为构成交通肇事罪,被告人孙某某的行为构成包庇罪。

第三种意见认为:被告人黄xx、孙某某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

评析:

笔者同意第三种意见。

故意杀人罪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以作为形式出现的,但现实生活中以不作为方式构成的故意杀人罪也不鲜见。根据我国刑法理论的通行观点,构成不作为犯罪的前提是行为人具有作为的义务,而产生作为义务的根据(来源)大致有四种,即:(1)法律明文规定的作为义务;(2)职务或业务要求的作为义务;(3)法律行为引起的作为义务;(4)先行行为引起的作为义务。尤其是先行行为引起的作为义务构成不作为犯罪问题颇为复杂,先行行为产生的作为义务源于法律的禁止规范,如果行为人由于自己的行为给法律保护的利益造成了一定的危险,他就产生了采取积极行动防止危害结果发生的义务,即有责任保证这一危险不会转变为损害结果发生的现实。就故意杀人罪而言,如果行为人因其先前的行为,给他人的生命安全造成危险,而行为人对此具有认识,在有能力有条件采取积极措施防止他人死亡结果发生时却放任不管,则行为人就构成了基于先行行为的不作为故意杀人罪。

综合本案案情,黄xx、孙某某的行为已构成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理由是:首先,黄xx肇事后,即负有由于自己的肇事行为而产生的对被撞者黄某的救助义务。但是,黄xx与孙某某经合谋,为逃避法律追究,竟将生命垂危的被害人黄某带离事故现场,抛弃在一偏僻地点1。5米深的沟内藏匿,不但自己不进行救助,而且完全排除了他人进行救助的可能性。其不作为已具有故意杀人罪的实行行为性质,应当构成故意杀人罪。其次,黄xx、孙某某在当时的情况下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将伤者送往医院救治,但他们却将被害人搬离现场并藏匿,是能为而不为。再次,黄、孙两人的不作为与被害人黄某的死亡之间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法医鉴定表明,被害人黄某的死亡时间为当晚10时至12时,而事故发生时间是当晚8时许,这说明肇事后被害人并未死亡,而是处于严重昏迷状态,如果被害人能够得到及时抢救,就有可能避免其死亡结果的发生,故黄、孙的不作为与被害人的死亡之间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综合以上分析,笔者认为黄、孙的行为完全符合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的特征,因此,应当认定为故意杀人罪。此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六条规定: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后隐藏或者遗弃,致使被害人无法得到救助而死亡或者严重残疾的,应当分别依照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款的规定,以故意杀人罪或者故意伤害罪定罪处罚。由于交通肇事后,受伤严重的被害人往往处于昏迷状态,行为人无法直接感知被害人是否确已死亡,如果将行为人感知是否死亡作为认定交通肇事罪或者故意杀人罪的依据,则会给司法实践中的类似案件如何定性带来不必要的争论。

所以,本案中行为人黄xx与孙某某的行为完全符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六条的规定,应当依照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之规定,以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

交通肇事者找人顶罪如何定性

交通肇事者找人顶罪的,可定性为交通肇事罪和妨害作证罪,并实行数罪并罚。构成交通肇事罪的,一般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而构成妨害作证罪的,一般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数罪并罚则是在数罪的总和刑期以下,最高刑期以下判刑。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11月28日 13:41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有期徒刑相关文章
  • 交通肇事被害人回家后死亡责任如何认定
    一、交通肇事被害人回家后死亡责任如何认定1、交通肇事后,被害人回家后死亡的,责任要依据鉴定结果确定:(1)、如果经鉴定,因交通肇事造成被害人死亡的,由肇事者承担责任,会构成交通肇事罪;(2)、如果属于交通肇事以外原因造成死亡的,肇事者承担交通事故责任,但对死者的死亡不承担直接责任。2、法律依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五十二条尸体检验不得在公众场合进行。为了确定死因需要解剖尸体的,应当征得死者家属同意。死者家属不同意解剖尸体的,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或者上一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负责人批准,可以解剖尸体,并且通知死者家属到场,由其在解剖尸体通知书上签名。死者家属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场或者拒绝签名的,交通警察应当在解剖尸体通知书上注明。对身份不明的尸体,无法通知死者家属的,应当记录在案。第六十条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当事人的行为对发生道路交通事故所起的作用以及过错的严重程度,确定当事人的
    2023-06-04
    75人看过
  • 何为交通肇事致人死亡
    所谓因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构成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条件,构成这一特殊的情节加重犯其条件为;首先,行为人原来的肇事行为已经符合交通肇事罪基本罪的构成要件;其次,因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对象是否仅仅指第一次交通肇事的被害人,例如第一次交通肇事将他人撞死,又交通肇事逃逸因而过失致另一人死亡的,是否能够按照因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处理我们认为除上述解释的情形外,后者情形也应当按照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论处,而不应简单地作为交通肇事罪的同种数罪或者按照撞死多人的交通肇事罪处理。再次,交通肇事逃逸行为与死亡之间必须具有因果关系,因此必须考察死亡结果是否真的因交通肇事逃逸引起的抢救的不作为而发生,如果救助行为并不能阻止死亡结果的发生,或者死亡结果的发生并非交通肇事逃逸引起而是介入了一个独立的原因等,均不能认为构成因交通肇事逃
    2023-02-27
    68人看过
  • 何为交通肇事致人死亡
    所谓因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构成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条件,构成这一特殊的情节加重犯其条件为;首先,行为人原来的肇事行为已经符合交通肇事罪基本罪的构成要件;其次,因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对象是否仅仅指第一次交通肇事的被害人,例如第一次交通肇事将他人撞死,又交通肇事逃逸因而过失致另一人死亡的,是否能够按照因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处理我们认为除上述解释的情形外,后者情形也应当按照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论处,而不应简单地作为交通肇事罪的同种数罪或者按照撞死多人的交通肇事罪处理。再次,交通肇事逃逸行为与死亡之间必须具有因果关系,因此必须考察死亡结果是否真的因交通肇事逃逸引起的抢救的不作为而发生,如果救助行为并不能阻止死亡结果的发生,或者死亡结果的发生并非交通肇事逃逸引起而是介入了一个独立的原因等,均不能认为构成因交通肇事逃
    2023-06-03
    333人看过
  • 交通肇事逃逸致致人死亡如何认定
    在司法实践中认定“因逃逸致人死亡”构成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必须满足上文所论及的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构成要件。“因逃逸致人死亡”是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在情节上的加重。因此,认定“因逃逸致人死亡”首先得满足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成立,而这包括三方面(1)必须以交通肇事行为的发生为前提。(2)行为人必须在行为发生后积极实施逃逸。(3)行为人逃逸有一定的主观动机。2、必须符合《交通肇事解释》第5条第1款对“因逃逸致人死亡”做出的明确解释。即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这个规定是明确的,不能将其与其他情形混作一谈。比如有这样的案例,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隐藏或遗弃致使被害人死亡的情形,这显然不是“因逃逸致人死亡”,而应当认定为故意杀人。3、交通肇事者的逃逸行为与被害人死亡间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受害人的死亡必须是因为肇事者的逃逸行为造成的。如
    2023-03-22
    141人看过
  • 交通肇事逃逸致致人死亡如何认定
    一、交通肇事逃逸致致人死亡如何认定在司法实践中认定“因逃逸致人死亡”构成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必须满足上文所论及的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构成要件。“因逃逸致人死亡”是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在情节上的加重。因此,认定“因逃逸致人死亡”首先得满足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成立,而这包括三方面(1)必须以交通肇事行为的发生为前提。(2)行为人必须在行为发生后积极实施逃逸。(3)行为人逃逸有一定的主观动机。2、必须符合《交通肇事解释》第5条第1款对“因逃逸致人死亡”做出的明确解释。即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这个规定是明确的,不能将其与其他情形混作一谈。比如有这样的案例,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隐藏或遗弃致使被害人死亡的情形,这显然不是“因逃逸致人死亡”,而应当认定为故意杀人。3、交通肇事者的逃逸行为与被害人死亡间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受害人的死亡必
    2023-06-04
    58人看过
  • 交通肇事后遗弃伤者致人死亡如何定性
    [案情]2004年9月14日夜晚,曾某开着卡车往市区运送蔬菜,后返回郊区。途经一三岔路口时,由于喝了点白酒,加之连夜开车睡眠不足,不慎将路边一骑自行车的人撞成重伤。由于当时被人看见,曾某赶紧抱起伤者李某放进驾驶室,表示送伤者李某去医院。在去医院的途中,曾某见无人跟踪,便把已昏迷的李某遗弃在路旁的菜地里,然后逃走。李某因失去抢救机会,流血过多而死亡。[分歧]该案在审理过程中,对曾某的行为如何定性有三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曾某的行为构成交通肇事一罪。理由是曾某酒后疲劳驾车,撞伤李某属过失,符合交通肇事罪的特征,构成交通肇事罪。曾某在肇事后遗弃伤者李某,致使李某死亡,系逃逸致人死亡,属于交通肇事罪的加重处罚情节,按交通肇事罪的加重情节予以处罚即可。第二种意见认为:曾某的行为构成交通肇事罪和过失致人死亡罪。理由是曾某酒后驾车,交通肇事后遗弃伤者李某,致使李某因流血过多而死亡,曾某对李某的死具有过
    2023-04-22
    117人看过
换一批
#刑罚种类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有期徒刑是我国刑法规定的刑罚的一种,指在一定期限内剥夺犯罪人的自由,实行强制劳动改造的刑罚方法。有期徒刑是我国适用面最广的刑罚方法。 对于判处有期徒刑的罪犯,最高减刑数额为原判刑期的一半。判刑十五年,最多减刑七年六个月。... 更多>

    #有期徒刑
    相关咨询
    • 交通肇事后将人藏匿致死
      海南在线咨询 2023-07-06
      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后隐藏或者遗弃,致使被害人无法得到救助而死亡的,应当以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交通肇事后将人藏匿致死如何处罚?
      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3-01-23
      交通肇事遗体转移隐藏被害人致死的行为已是属于肇事逃逸罪,故意杀人罪,数罪并罚,量刑标准为无期徒刑直至死刑都有可能。 一般要事故结果造成人死亡或重伤,才构成交通肇事罪,此时才可以将交通肇事罪和其他所犯罪行数罪并罚。否则只能说是交通肇事行为,刑法上有规定为特定犯罪构成要件时,不再单独成立罪名。
    • 交通肇事后将人藏匿致死,如何处罚
      山西在线咨询 2023-08-05
      交通肇事遗体转移隐藏被害人致死的行为已是属于肇事逃逸罪,故意杀人罪,数罪并罚,量刑标准为无期徒刑直至死刑都有可能。 一般要事故结果造成人死亡或重伤,才构成交通肇事罪,此时才可以将交通肇事罪和其他所犯罪行数罪并罚。否则只能说是交通肇事行为,刑法上有规定为特定犯罪构成要件时,不再单独成立罪名。
    • 交通肇事后将人藏匿致死,应当定什么罪
      上海在线咨询 2023-01-14
      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后隐藏或者遗弃,致使被害人无法得到救助而死亡的,应当以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如何认定交通肇事后转移被害人致被害人死亡
      上海在线咨询 2022-10-05
      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后隐藏或者遗弃,致使被害人无法得到救助而死亡或者严重残疾的,应当分别依照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款的规定,以故意杀人罪或者故意伤害罪定罪处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0年11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136次会议通过法释〔2000〕33号)为依法惩处交通肇事犯罪活动,根据刑法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