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复议前置,是指行政争议发生以后,相关人必须先向法定的行政复议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不允许在未经复议的情形下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目前,行政复议法第三十条第一款、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三十九条以及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八十八条第一款对此都做了明确的规定。
行政复议法第三十条第一款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已经依法取得的土地、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海域等自然资源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应当先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八十八条第一款规定:“纳税人、扣缴义务、纳税担保人同税务机关在纳税上发生争议时,必须先依税务机关的纳税决定缴纳或者解缴税款及滞纳金或者提供相应担保,然后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
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三十九条规定:被裁决受治安管理处罚或者被侵害人不服公安机关或者乡(镇)人民政府裁决的,在接到通知后五日内,可以向上一级公安机关提出申诉,由上一级公安机关在接到申诉后五日内作出裁决;不服上一级公安机关裁决的,可以在接到通知后五日内向当地人民法院提出诉讼。在2000年的试卷一第85题中,对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八十八条第一款中的关涉纳税问题的复议前置进行了考核,在同年试卷一第83题中还涉及到了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三十九条中的复议前置问题
-
我国行政复议制度中关于行政复议前置问题的规定
123人看过
-
行政诉讼中有哪些需要复议前置
73人看过
-
行政复议到底是行政复议前置还是行政复议后置
392人看过
-
行政复议期限有多长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有
202人看过
-
行政复议前置的诉讼流程
463人看过
-
行政复议诉讼问题什么情况需要先行政复议后诉讼
185人看过
纳税人是指对国家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又称纳税义务人、课税主体。纳税人作为缴纳税款的主体,可以是法人,也可以是自然人。一个经济单位或个人是否成为纳税人,由税法的规定和企业或个人所处的经济地位决定的。 纳税人包括全民所有制企业。城乡各... 更多>
-
复议前置行政行为有哪些的问题山西在线咨询 2022-07-22一般常见的复议前置案件:1治安处罚的案件(治安管理处罚条例 第三十九条)2纳税争议案件(税收征收管理法 第八十八条 第一款、海关法 第六十四条)3对自然资源权属确认的案件(行政复议法 第三十条 第一款)4工伤保险案件(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 第五十三条)5社会保险费的处罚案件(国务院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 第二十五条)6价格处罚案件(1999年7月10日国务院批准、1999年8月1日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
-
行政诉讼中有哪些需要复议前置河南在线咨询 2022-07-18涉及行政复议法第三十条规定的,就是复议前置,必须先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除此之外,能够提起行政复议也可以提起行政诉讼的,当事人可以进行选择。 第三十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已经依法取得的土地、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海域等自然资源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应当先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
-
行政复议机关有哪些,行政复议机关可以对哪些案件提起行政复议诉讼福建在线咨询 2022-01-26不同的行政行为,复议机关可能会不同。可以参看《行政复议法》第十二条对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工作部门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由申请人选择,可以向该部门的本级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向上一级主管部门申请行政复议。对海关、金融、国税、外汇管理等实行垂直领导的行政机关和国家安全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上一级主管部门申请行政复议。第十三条对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上一级地方人民政府申
-
行政诉讼复议前置程序广东在线咨询 2023-08-28行政诉讼有前置程序视具体情况而定,目前主要有八种情况需要行政复议前置: 1、对国务院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国务院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也可以向国务院申请裁决,国务院依照本法的规定作出最终裁决。 2、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已经依法取得的土地
-
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联系是什么, 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联系是什么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2-03-04虽然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是两种不同的权利救济手段,但这并不影响它们之间存在的密切联系。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都是解决行政争议,对行政机关的行政管理进行监督,对行政相对人遭到违法和不当行政行为侵害给予救济的法律制度,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联系主要体现为:①产生的根据相同。都是基于行政争议的存在,用以解决争议的法律制度。②目的和作用相同。都是为了防止和纠正违法不当的具体行政行为,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