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协议约定不付抚养费是有效的。
我国法律规定,父母双方可以协议由一方直接抚养子女并由直接抚养方负担子女全部抚养费。
但是,直接抚养方的抚养能力明显不能保障子女所需费用,影响子女健康成长的,另一方是要支付抚养费的。
一、离婚后要求增加抚养费可以吗
下面我将针对离婚后要求增加抚养费可以吗的问题,做简单分析如下:子女要求增加抚育费有下列情形之一,父或母有给付能力的,应予支持:(1)原定抚育费数额不足以维持当地实际生活水平的;(2)因子女患病、上学,实际需要已超过原定数额的;(3)有其他正当理由应当增加的。抚养费的给付方式:抚育费应定期给付,有条件的可一次性给付。对一方无经济收入或者下落不明的,可用其财物折抵子女抚育费。父母双方可以协议子女随一方生活并由抚养方负担子女全部抚育费。但经查实,抚养方的抚养能力明显不能保障子女所需费用,影响子女健康成长的,不予准许。
二、如何争取一次性抚养费
离婚后小孩的抚养费的多少和负担期限的长短,由双方协议;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子女的实际需要、父母双方的负担能力和当地的实际生活水平判决。
1.有固定收入的,抚育费一般可按其月总收入的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比例给付。
2.无固定收入的,抚育费的数额可依据当年总收入或同行业平均收入,参照上述比例确定。
3.有特殊情况的,可适当提高或降低上述比例。
4.父母双方也可以协议由一方直接抚养子女并由直接抚养方负担子女全部抚养费。但是,直接抚养方的抚养能力明显不能保障子女所需费用,影响子女健康成长的除外。
-
未支付抚养费离婚协议是否有效
404人看过
-
协商一方不支付抚养费那么协议离婚抚养费生效吗
442人看过
-
法院批准离婚协议,不支付抚养费吗?
430人看过
-
离婚约定不养娃,不付抚养费有效吗
163人看过
-
协议不出抚养费,这份协议还具备法律效力吗
256人看过
-
抚养费协议如何制定才具有法律约束力?
213人看过
孩子抚养费的标准如下: 1、有固定收入的,抚养费一般可按其月总收入20%-30%的比例给付。负担两个以上孩子抚养费的,比例可适当提高,但一般不得超过月总收入的50%; 2、无固定收入的,抚养费的数额可依据当年总收入或同行业平均收入,参照上述... 更多>
-
离婚时约定不付抚养费咋办,协议约定不付抚养费有效吗云南在线咨询 2022-07-22父亲与母亲在离婚协议中关于“原告抚养权及抚养费”的约定于法有据,该约定合法有效。但由于原告父亲的经济条件发生了变化,抚养能力已不能保障原告所需,影响到原告今后的健康成长。此种情形下,即使原告父母离婚之时有明确约定,也不能免除被告对孩子的抚养义务。原告可依法要求母亲履行法定抚养义务,支付一定的抚养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子女抚养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第10条规定,父母双方可以协议
-
离婚协议约定不付抚养费, 事后双方协议一致不再支付抚养费, 合法吗新疆在线咨询 2022-01-24父母通过平等自愿协商,就抚养费的有关问题达成明确具体的协议,不损害子女的合法权益的,应予准许。但是,协议应当利于子女的健康成长,不得损害子女的合法权益。为了防止父母双方损害子女利益的发生,婚姻登记机关或人民法院应当认真根据双方的经济状况、能力、子女的需要、当地的生活、教育水平等进行审查,如果协议不利于子女的,就不应准许。双方协议不成,或者其协议不予准许时,应由人民法院从保护子女合法权益、有利于子女
-
离婚协议约定过错赔偿有法律效力吗?能否不支付?广西在线咨询 2023-03-24《婚姻法司法解释一》第二十八条婚姻法第四十六条规定的“损害赔偿”,包括物质损害赔偿和精神损害赔偿。涉及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的有关规定。《婚姻法司法解释二》第八条离婚协议中关于财产分割的条款或者当事人因离婚就财产分割达成的协议,对男女双方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因履行上述财产分割协议发生纠纷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
-
离婚协议约定不支付抚养费, 能否主张抚养费江西在线咨询 2022-04-211、如果离婚协议中约定对方不需要支付抚养费,则在一般情况下就不能再向对方主张抚养费。但是如果双方生活条件发生巨大变化,直接抚养孩子的一方生活条件下降,抚养孩子确有困难的,可以以孩子名义主张抚养费,协商不成的,可以通过诉讼方式主张。2、抚养费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必要费用,应当在成年之前主张支付。3、抚养费与保险性质是不一样的。
-
没有协议离婚不付抚养费的法律效力是怎样的上海在线咨询 2022-11-14只要双方自愿协商一致即有效。我国《民法典》第1085条也明确规定,子女生活费和教育费的协议或判决,不妨碍子女在必要时向父母任何一方提出超过协议或判决原定数额的合理要求。此条中的“必要时”应理解为在下列情形下,子女可以要求父母增加抚养费: 一是原定抚养费数额不足以维持当地实际生活水平的; 二是因子女患病、上学,实际需要已超过原定数额的; 三是有其他正当理由应当增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