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水罪属于危害公共安全罪,危害公共安全罪是指故意或者过失地实施危害或者足以危害不特定多人的生命、健康或者重大公私财产安全的行为。是一种严重的刑事犯罪。最高刑期为10年。犯过失决水罪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一、危害公共安全罪处罚标准是如何规定的
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处罚标准: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轻微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一十五条规定,放火、决水、爆炸、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造成重伤、死亡或者给公私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过失犯前款罪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二、过失损坏易燃易爆设备罪判多久?
行为人构成过失损坏易燃易爆设备罪既遂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如果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过失损坏易燃易爆设备罪是指过失损坏燃气或者其他易燃易爆设备,危害公共安全,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本罪是一种以易燃易爆设备为特定破坏对象的过失危害公共安全罪。
三、失火罪的构成要件有什么
失火罪的构成要件有:
1、对象要求:对公共安全的危害通常表现为两种情况:危害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危害不特定大多数人生命健康、危害重大公私财产安全;
2、客观要求:客观上表现为行为人引起火灾,造成严重后果,危害公共安全;
3、主要要求:主体为一般主体,凡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均可成为主体;
4、主观要件:主观上表现为过失。既可以出于疏忽,也可以出于过于自信;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放火、决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过失犯前款罪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
如何认定过失决水罪,过失决水罪如何处罚?
92人看过
-
量刑标准如何处理过失决水罪
445人看过
-
决水罪的犯罪主体是哪些决水罪如何处罚
59人看过
-
过失决水罪简介
347人看过
-
怎样区分决水罪与过失决水罪
211人看过
-
如何判断是不是构成过失决水罪
500人看过
刑事责任年龄,是指我国刑法规定的行为人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年龄划分。 根据规定,年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应当负刑事责任;年满十四周岁未满十六周岁的在犯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等八大严重犯罪时,需要承担刑事责任;低于十四周岁的无需承担刑事责任。 此外... 更多>
-
2022年过失决水罪判几年怎么处罚过失决水罪海南在线咨询 2022-11-13【法律依据】 《刑法》第一百一十五条,放火、决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过失犯前款罪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
过失决水罪如何认定,如何正确认定过失决水罪台湾在线咨询 2022-03-14一、什么叫过失决水罪过失决水罪是指过失决水,引起水灾危害公共安全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二、如何正确认定过失决水罪(一)过失决水罪与自然水灾的界限前者是由于行为人的过失行为而引起的水灾,造成危害公共安全的严重后果。自然水灾并非人为的水灾,而是由于不可抗拒的自然原因所造成。如山洪爆发、雨水过多、河堤决口、地震等原因造成的水灾。(二)过失决水罪与决水罪的界限过失决水罪与决水罪都是以决水的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
-
如果将过失决水罪定罪处罚那么最高会判多久广东在线咨询 2021-12-31根据刑法的规定,水犯罪的一般犯罪情节将被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犯罪要求行为人主观上有过失心态。
-
如何认定过失决水甘肃在线咨询 2022-08-22(一)过失决水罪与自然水灾的界限前者是由于行为人的过失行为而引起的水灾,造成危害公共安全的严重后果。自然水灾并非人为的水灾,而是由于不可抗拒的自然原因所造成。如山洪爆发、雨水过多、河堤决口、地震等原因造成的水灾。 (二)过失决水罪与决水罪的界限过失决水罪与决水罪都是以决水的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其主要区别是: (1)主观不同,过失决水罪是出于过失,决水罪是故意构成。 (2)客观方面不同。过失
-
触犯过失决水罪要受到什么处罚?浙江在线咨询 2022-07-061、在犯罪形态上,本罪为“结果犯”后者为“行为犯”。构成本罪,要求必须发生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严重后果而后者,只要行为人实施了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即使尚未造成严重后果,同样构成犯罪。 2、在主观上,本罪由过失构成后者则出于故意。司法实践中,对出于过于自信的过失和间接故意构成的上述犯罪较难把握。二者行为人对其行为可能造成的危害公共安全的严重后果均已预见,而且都不希望这种严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