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酒是否会影响人的生命安全?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7-07 20:44:44 67 人看过

一起吃饭喝酒,对于醉酒的人,其他的人具有照顾义务,没有履行好该义务的是需要承担责任的,同时劝酒的人也是需要承担责任的,履行了照顾义务他人死亡是不具有责任的。承担责任的为:

1、强迫性酒精劝说,如用“朋友喝得不够”等语言刺激对方喝酒,或在对方醉酒且无自控能力的情况下劝说对方喝酒、了解对方的身体状况,劝说对方喝酒诱发疾病等、饮酒者已经丧失或者即将丧失自我控制能力,失去知觉,行为无法控制的,饮酒者不安全送医院或者家中4、酒后驾车不劝阻,造成交通事故等损害的。

喝酒喝死人了和陪吃饭的人有责任吗?

这个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根据相关法律的规定,大多数情况下应由饮酒人自负损失。但如果亲朋好友在共同饮酒过程中存在以下情节,则共同饮酒人也应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1、带有强迫性质的劝酒,比如用“不喝就不是朋友”等语言刺激对方喝酒,或在对方已喝醉意识不清没有自制力的情况下,仍然劝酒的行为;2、在知道受害人不能喝酒的情况下劝酒的,比如知道受害人身体有疾病不能饮酒,仍劝其饮酒诱发疾病等;3、没有把醉酒的人安全护送回家,如饮酒者已失去或即将失去对自己的控制能力,神志不清无法支配自身行为时,酒友没有将其送至医院或安全送回家中;4、未劝阻酒后驾车并且出现损害的。在醉酒者神志不清下不劝阻开车的,也应负法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条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依照法律规定推定行为人有过错,其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5年02月23日 03:16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侵权责任相关文章
  • 睡在一起是否会对喝醉酒后的法律责任产生影响?
    不会,在对方醉酒情况下发生性关系,如果对方意识不清且在意识清醒时未表示同意的,再加上被害人处于不能反抗的情况,就属于是行为。罪是侵犯公民人身自由权利的典型犯罪之一。我国刑法将其确定为一种严重的犯罪,是因为它侵犯了妇女性的自由权,并损害了妇女的人身健康权和人格名誉,严重破坏了社会秩序。喝醉酒发生交通事故是不是无罪喝醉酒交通事故有罪。造成轻微事故的,涉嫌危险驾驶罪,应处拘役并处罚金。造成交通事故的致人重伤或者死亡的,构成交通肇事罪,应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吊销机动车驾驶证,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六条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强奸妇女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奸淫不满十四周岁的幼女的,以强奸论,从重处罚。强奸妇女、奸淫幼女,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一)强奸妇女、奸淫幼女情节恶劣的;(二)强奸妇女、奸淫幼女多人
    2023-07-05
    413人看过
  • 喝酒驾驶会不会影响工作
    如果没有受到刑事处罚,那么单位以醉驾事件为由辞退你是违法的,你可以要求单位继续履行合同,不要求单位继续履行合同的,单位应当按照你在该单位的已工作年限支付赔偿金,每满一年赔偿二个月工资,不满半年赔偿一个月工资。满半年不满一年赔偿二个月工资。很有可能会丢掉工作,对于国家工作人员,除接受集体安全法处罚外,按照干部管理权限,接受行政处罚,身为国家工作人员,知法犯法,理应加重处罚,对于一年发现多次多人酒驾的单位,应当追究单位主要领导的责任。对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除按照交通安全法处罚外,还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进行党纪政纪处分。发现一次酒后驾驶的,给予诫勉教育,并通报批评;因醉驾被拘留的,年度考核为不称职,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因酒后驾驶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或隐瞒事故真相,妨碍调查处理,造成不良影响和严重后果的,依法依纪从重给予党纪政纪处分,酒后或醉酒驾驶公车的加重处理。喝酒驾驶摩托车的处罚是什
    2023-07-21
    417人看过
  • 醉酒驾驶对生命安全的危害
    (一)触觉能力降低,精神亢奋。饮酒后驾车,由于酒精的刺激和麻醉作用,人的手、脚的触觉较平时降低,往往无法正常控制油门、刹车及转向系统,并且容易兴奋,过分地自信。(二)判断能力和操作能力降低。饮酒后,对光、声剌激反应时间延长,本能反射动作的时间也相应延长,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如眼、手、脚之间的配合功能发生障碍,无法正确判断距离、速度。(三)视觉模糊。饮酒后可使视力暂时受损,视像不稳,辩色能力下降,因此不能发现和正确判断交通信号、标志和标线。同时饮酒后视野大大减少,视像模糊,眼睛只盯着前方目标,对处于视野的危险隐患难以发现,易发生事故。(四)心态不正常。在酒精的刺激下,驾驶人往往会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判断能力、分析能力、操作能力明显迟钝而引发交通事故。(五)易疲劳。饮酒后由酒精的作用,80%人易出现肝留迷,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困倦、打磕睡,表现为行驶不规范、空间视觉差等疲劳驾驶的行为而引发交通事故
    2023-07-07
    125人看过
  • 第三人是否会影响债权转让的安全性?
    债权转让无需债务人同意,其确保了债务人之利息不受债权转让的影响。债权转让通知债务人,即对债务人的生效要件,并非让与当事人之间发生债权转移效果的要件。债权人转让债权,未通知债务人的,该转让对债务人不发生效力。债权转让的通知不得撤销,但是经受让人同意的除外。依据合同相对性原则,债务是在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发生效力,但债务可以全部或者转让给第三人。债权转让第三人必须出庭吗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原告或者上诉人申请撤诉,人民法院裁定不予准许的,原告或者上诉人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人民法院可以缺席判决。第三人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不发生阻止案件审理的效果。被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人民法院可以按期开庭或者继续开庭审理,对到庭的当事人诉讼请求、双方的诉辩理由以及已经提交的证据及其他诉讼材料进行审理
    2023-07-02
    274人看过
  • 酒驾会影响我的人生吗?
    酒驾分为饮酒驾车和醉酒驾车,一般情况下,醉酒驾车会被单位开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醉酒驾车依法被追究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可以合法解除因醉驾而被追究刑事责任的员工的劳动合同。酒后驾驶会被单位开除吗《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者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因此,酒后驾驶是否会被单位开除,要根据具体情况分析:1、职工酒后驾驶,但未被追究刑事责任的,单位不能以此为由开除职工。2、职工酒后驾驶机动车,构成犯罪并且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单位可以开除该职工。具体分析如下:1、酒后驾驶分为饮酒驾驶和醉酒驾驶,单纯的饮酒驾驶行为属于违法行为,不构成犯罪不会被追究刑事责任,因此,职工因饮酒驾驶机动车被处罚的,单位不得以此为由开除职工。2、但是职工饮酒驾驶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单位可以开除该职工,并且无需支付经
    2023-07-16
    372人看过
  •  是否发生安全事故会影响司法审判吗?
    生产或作业过程中违反安全管理规定可能会导致严重后果,违反者可能会被判处有期徒刑或拘役。刑法修正案(十一)出台后,即使未发生事故,有现实危险的行为也可能构成犯罪。我国刑法首次对未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造成其他严重后果但有现实危险的行为提出追究刑事责任。根据刑法规定,如果在生产或作业过程中违反了有关安全管理的规定,导致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造成其他严重后果,将会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如果情节特别恶劣,将会被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随着刑法修正案(十一)的出台,即使没有发生事故,也有可能构成犯罪。这是我国刑法第一次对未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尚未造成其他严重后果,但有现实危险的违法行为提出追究刑事责任。重大伤亡事故根据我国《安全生产法》的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必须具备安全生产条件,并落实安全生产措施,确保从业人员的安全。对于发生重大伤亡事故的单位,依据《安全生产法》的规定,可能面临以下法律制裁:1
    2023-11-20
    463人看过
  • 喝酒喝出人命,一起喝酒的人要负法律责任吗
    一起喝酒的人出事故,同桌的人有下列情况的需要承担民事责任:1、强迫性劝酒,比如用不喝不够朋友等语言刺激对方喝酒,或在对方已喝醉意识不清没有自制力的情况下,仍劝其喝酒的行为;2、明知对方不能喝酒仍劝其饮酒,比如明知对方身体状况,仍劝其饮酒诱发疾病等;3、未将醉酒者安全护送,如饮酒者已失去或即将失去对自己的控制能力,神志不清无法支配自身行为时,酒友没有将其送至医院或安全送回家中;4、酒后驾车未劝阻导致发生车祸等损害的。《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条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依照法律规定推定行为人有过错,其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2024-05-02
    371人看过
  • 安全带未系是否会影响驾照?
    不系安全带根据以下条件扣分:1、在城市快速路上行驶,驾驶人不系安全带的,扣2分;2、在高速公路或城市快速路以外的道路上行驶时,驾驶人不系安全带的,不扣分;3、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时,驾驶不系安全带的,扣2分;4、车辆通行高速公路时,乘车人不系安全带的,罚款20元;5、在城市市区限速50公里以下路段驾驶机动车,乘坐人不系安全带,不扣分。汽车后排不系安全带会罚款吗一、汽车后排安全带不系会罚款吗1、汽车后排不系安全带会罚款。机动车驾驶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关于道路通行规定,汽车后排不系安全带的,处警告或者二十元以上二百元以下罚款。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五十一条机动车行驶时,驾驶人、乘坐人员应当按规定使用安全带,摩托车驾驶人及乘坐人员应当按规定戴安全头盔。二、不系安全带处罚的情况有哪些1、在城市的快速道路上,如果驾驶员没有系安全带,机动车驾驶员会被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扣
    2023-07-08
    495人看过
  • 喝酒喝出人命主人好客赔钱
    近日,江西省大余县人民法院成功调解一起因醉酒死人而引发的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由被告陈可根赔偿原告因家属廖小平死亡而造成的丧葬费、死亡赔偿金、被抚养人生活费等损失37000元,被告肖乐明补偿原告人民币8000元。被告陈可根与廖小平是相交多年的好友。1月25日上午10时许,廖在陈家喝酒,至11时15分,廖已经喝下四两金樱子泡的白酒。因廖小平提出要回家,陈可根便送其下楼。在楼下恰遇肖乐明,三人一阵寒暄后又折回陈家吃午饭。席间三人相互敬酒,廖又喝下三两金樱子泡的白酒。因饮酒过量,廖小平下午一直在陈家沙发上休息。下午17时许,陈可根发现躺在沙发上的廖小平尿湿裤子,但未加重视。晚上20时许,陈可根欲送廖小平回家,发现廖小平已经死亡。经公安机关鉴定,廖小平当时饮酒已经超过酒醉状态饮酒量的四倍。事后,被告陈可根向原告支付了5000元。原告因赔偿事宜与二被告协商未果,遂诉至法院,要求二被告赔偿各项损失921
    2023-06-07
    432人看过
  • 避免酒驾:保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
    酒后驾驶有以下几方面的危害:一是饮酒后驾车因酒精麻醉作用,操作能力降低,往往无法正常控制油门、刹车及方向盘。二是饮酒后注意力及判断能力降低,人对光、声、刺激的反应时间延长,从而无法正确判断安全间距和行车速度,不能准确处理路面上的交通信息。三是饮酒后会使视力暂时受损,视野大大减小,视像不稳,色觉功能下降,导致不能发现和领会交通信号、交通标志标线,对处于视野边缘的危险隐患难以发现。四是在酒精刺激下,人有时会过高估计自己,具有冒险倾向,对周围人的劝告不予理睬,往往做出力不从心的事情。五是饮酒后易困倦疲劳,出现驾车行驶不规律、空间视觉差等疲劳驾驶行为,甚至进入睡眠状态。那么,如何防范酒后驾驶呢首先,正确认识酒后驾驶的危险性,不要存有侥幸心理,逞“匹夫之勇”,片面地认为自己酒量好就不会出问题。其次,当有驾车任务时,要做到滴酒不沾,千万不要受到旁人影响而饮酒,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充分认识到酒后驾车不啻
    2023-07-19
    399人看过
  • 喝酒出人命的案例分析
    “喝酒出人命”案例案例1:就在几天前,因饮酒过量猝死的某饭店停车收费员田某的家属,与当时酒桌上的两名“酒友”侯某和王某在海淀法院对簿公堂。田某家属要求对方承担40%的责任,索赔13万余元。庭审当天,他们决定将其他陪酒人员查清身份后也追加为被告。据田某家属说,和田某一块儿喝酒的都是趴活儿司机。今年1月3日中午,田某应邀到某饭店喝酒,喝了3个白酒口杯和不少的啤酒后,神志已经不太清醒,之后侯某等人又带他来到王某的住处继续喝酒。事发后经公安机关调查认定,田某是因喝酒过度而猝死。田某的家属认为,侯某、王某等人在饮酒过程中未加劝阻,反而不停劝酒,田某昏迷后又未及时抢救,应当承担赔偿责任。案例2:今年3月,宣武法院接到一纸诉状:今年2月21日,王某与4名好友一同到**饭店就餐,席间,5人推杯换盏喝得好不热闹。因王某饮酒过量,崔某主动护送王某回家。但是,崔某并未直接将王某送至家中,而是送到了其住处附近。第
    2023-06-04
    397人看过
  • 喝酒会影响做亲子鉴定吗
    1、喝酒是否会对DNA样本质量产生影响首先,喝酒是否会对DNA样本的质量产生影响呢?答案是肯定的。研究表明,酒精可以对DNA产生一定程度的损伤,从而影响DNA样本的质量。喝酒后,酒精会进入血液循环,通过血液循环分布到全身各个器官和组织,包括口腔黏膜、唾液和血液中。当进行亲子鉴定时,常用的DNA样本来源是口腔黏膜细胞或者唾液中的细胞。喝酒后,口腔黏膜细胞受到的酒精损伤增加,DNA样本的质量可能会受到影响。此外,酒精还可以影响采样过程中的细胞收集和细胞提取效果。喝酒后,口腔黏膜细胞的黏附性可能会降低,采集到的细胞数量较少,导致提取到的DNA样本量不足。这就会对亲子鉴定的结果产生一定的干扰。总之,喝酒会对DNA样本的质量产生影响,可能导致亲子鉴定结果不准确。2、喝酒是否会对亲子鉴定结果产生干扰其次,喝酒是否会对亲子鉴定结果产生干扰呢?答案是可能的。亲子鉴定的原理是通过比对被测对象的DNA与父母的
    2023-12-27
    284人看过
  • 喝酒开电动摩托车是否会影响驾驶技能?
    开电动摩托车喝酒算酒驾。现在只要是喝酒以后,挪车都算作酒驾,摩托车也属于机动车的一类,摩托车的驾驶证虽然和汽车驾驶证不一样,但是喝酒以后骑摩托车,也会被确认为酒驾的。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暂扣六个月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喝酒开电瓶车算不算酒驾根据《交通安全法》第119条规定,机动车是指“以动力装置驱动或者牵引,上道路行驶的供人员乘用或者用于运送物品以及进行工程专项作业的轮式车辆”,电力驱动也属动力驱动的一种。根据《电动车通用技术条件》的规定,主要技术性能要符合最高车速应不大于20公里/小时,整车质量不大于40公斤的要求。现在市面上很多电动车都超过这个标准的,速度更是远远的超过了20公里/小时。所以说酒后驾驶这种“超标”电动车的,仍会被视为酒驾,一样会受到法律的处罚。《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一条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暂扣六个月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一千元以上二
    2023-07-07
    411人看过
  • 劝酒是否会对他人的生命构成威胁?
    行为人劝酒导致他人死亡的,大多数是需要承担责任的,因为劝酒人也具有过错。首先要明确的是,我国法律没有明确规定酒后损害承担问题,说明酒后损害责任承担问题不属于特殊侵权范畴内的问题,应作为一般侵权问题来解决。只要具备了一般侵权的构成要件,有过错的共饮人就应当承担一般侵权责任。劝酒死亡赔偿金标准是什么如果当事人因喝酒造成死亡的,赔偿的标准要依据具体的情况而定,具体的标准可参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七条受害人遭受人身损害,因就医治疗支出的各项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包括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住宿费、住院伙食补助费、必要的营养费,赔偿义务人应当予以赔偿。受害人因伤致残的,其因增加生活上需要所支出的必要费用以及因丧失劳动能力导致的收入损失,包括残疾赔偿金、残疾辅助器具费、被扶养
    2023-07-06
    145人看过
换一批
#侵权损害赔偿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侵权责任是指民事主体因实施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行为而依法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 对于一般的侵权责任,其构成要件一般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行为人实施了非法行为。 二、存在损害事实,即在客观上造成他人财产损害或者精神损害。 三、非法行为与损害后果... 更多>

    #侵权责任
    相关咨询
    • 喝酒喝出人命,一起喝酒的人要负法律责任吗
      江西在线咨询 2022-12-01
      一起喝酒的人出事故,同桌的人有下列情况的需要承担民事责任: 1、强迫性劝酒,比如用不喝不够朋友等语言刺激对方喝酒,或在对方已喝醉意识不清没有自制力的情况下,仍劝其喝酒的行为; 2、明知对方不能喝酒仍劝其饮酒,比如明知对方身体状况,仍劝其饮酒诱发疾病等; 3、未将醉酒者安全护送,如饮酒者已失去或即将失去对自己的控制能力,神志不清无法支配自身行为时,酒友没有将其送至医院或安全送回家中; 4、酒后驾车未
    • 喝酒对孩子的整个生活影响
      澳门在线咨询 2022-09-11
      可以先与我这边律师沟通,先做一下案情分析,再为您制定进一步的详细处理方案
    • 喝酒打群架会不会致命
      湖北在线咨询 2022-06-09
      喝酒打群架致死的判法看具体情况定。如果是过失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如果是故意伤害他人致人死亡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 劝人喝酒致命,应该判。
      广西在线咨询 2022-10-05
      涉嫌过失致人死亡罪,不构成故意杀人罪。 1、故意杀人罪,是指故意地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2、过失致人死亡罪,是指行为人因疏忽大意没有预见到或者已经预见到而轻信能够避免造成的他人死亡,剥夺他人生命权的行为。《刑法》:第二百三十三条过失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
    • 喝酒后上班是否违反安全法
      陕西在线咨询 2024-08-29
      严格地讲,上班喝酒是违反用人单位劳动纪律的行为,也是违反《安全生产法》的。安全生产,首要的条件,就是保证安全,而喝酒后工作,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这是法律和用人单位所不允许的,也是《安全生产法》所不允许的。法律链接:《安全生产法》第十八条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负有下列职责: (一)建立、健全本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 (二)组织制定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三)组织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