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卖假货被告侵权怎么办
售假冒商品属于违法行为,情节严重数额较大的要承担刑事责任。
1.《刑法》第二百一十四条销售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销售金额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销售金额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2.司法解释(2004年):销售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销售金额在五万元以上的,属于刑法第二百一十四条规定的“数额较大”,应当以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通过网络交易平台购买商品遭遇假货,既可以向销售者索赔,也可以向网络交易平台索赔,还可以要求两者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实践中,为维权方便,消费者一般选择起诉网络交易平台。
值得注意的是,网络销售平台做被告是有条件的,在以下三种情形下消费者可起诉网络交易平台:
网络交易平台不能提供销售者信息;
虽能提供信息,但网络交易平台对消费者作出更有利的承诺;
明知或者应知销售者利用平台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且未采取必要措施,则消费者可要求二者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网购遇到假货,去哪儿起诉更方便?
根据民事诉讼法,因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被告住所地或合同履行地法院管辖。同时,最高法院也明确规定,购销合同的双方当事人在合同中对交货地点有约定的,以约定的交货地点为合同履行地;没有约定的,依交货方式确定合同履行地;采用送货方式的,以货物送达地为合同履行地。也就是说,消费者可以“不出家门”就让违法者遭到制裁。
-
拿货来卖竟然被告侵权
297人看过
-
购买假货卖商标侵权怎么办
462人看过
-
被告侵权卖假冒伪劣产品该怎么办
208人看过
-
侵权卖假货是刑事处罚吗
304人看过
-
针对卖假货被告商标侵权有哪些解决方式
232人看过
-
卖假冒伪劣产品被告侵权怎么处理
184人看过
有期徒刑是我国刑法规定的刑罚的一种,指在一定期限内剥夺犯罪人的自由,实行强制劳动改造的刑罚方法。有期徒刑是我国适用面最广的刑罚方法。 对于判处有期徒刑的罪犯,最高减刑数额为原判刑期的一半。判刑十五年,最多减刑七年六个月。... 更多>
-
卖假货被告商标侵权罚多少钱澳门在线咨询 2022-08-22如果有人向法院起诉你侵犯了他的专利权,法院在受理后,会向你送达起诉状副本,根据规定,被告在收到起诉状副本后十五日内必须提交答辩状。在这段时间内,应该做下列工作: 1、立即聘请专利律师或专利代理人,调阅原告的专利文件,了解案情。 2、配合专利代理人收集材料,准备文件,在十五天的答辩期内向专利局提出专利无效请求。 3、研究起诉状内容和原告证据材料,收集对原告诉讼请求的反诉证据,配合代理人撰写答辩状,一
-
卖假货被告商标侵权有哪些解决方式湖北在线咨询 2022-07-17专利侵权被告不要急,要知道专利法中对专利权的保护具有双重性,在这种情况下有四种权利可以使用: 1.先用权,要知道专利法中对专利权的保护具有专利法第六十二条规定有五种情况不视为侵权行为。其中一种情况就是,在专利申请日之前已经制造相同产品,使用相同方法,或者已经作好制造、使用的必要准备,并且仅在原有范围内继续制造、使用的行为不视为侵权。这就是先用权原则,其目的在于保护先使用人就一项发明创造所作的工业投
-
我卖的货被他人起诉侵权,该怎么办?天津在线咨询 2024-11-24如果您面临他人指控您所售出的商品侵犯了其专利权益,您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应对: 首先,您可以证明您是通过合法的渠道购买这些商品的,例如提供采购单据、合同文件和发票等详细资料,并证明在购买时并不知道这些商品已经被授予了专利权。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这样可以帮助您避免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其次,您可以对原告主张的专利提出异议,如果发现原告的专利存在某些漏洞或缺乏创新性,您可以通过向专利局申请宣布该专利无效来
-
卖假货侵权商标侵权商标侵权怎么赔偿广西在线咨询 2022-08-14《商标法》 第五十六条规定:“侵犯商标专用权的赔偿数额,为侵权人在侵权期间因侵权所获得的利益,或者被侵权人在被侵权期间因被侵权所受到的损失,包括被侵权人为制止侵权行为所支付的合理开支。前款所称侵权人因侵权所得利益,或者被侵权人因被侵权所受损失难以确定的,由人民法院根据侵权行为的情节判决给予五十万元以下的赔偿。”根据这条的规定,我们可以看出商标侵权赔偿有三种计算方式: 1、侵权人因侵权获得的利益;
-
被职业打假人告侵犯商标权怎么办浙江在线咨询 2024-08-23依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被其他公司告侵犯商标权的,被告人可以收集没有侵犯商标权的证据,收到起诉书后进行答辩,或者委托律师处理案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五十八条当事人、法定代理人可以委托一至二人作为诉讼代理人。 下列人员可以被委托为诉讼代理人: (一)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 (二)当事人的近亲属或者工作人员 (三)当事人所在社区、单位以及有关社会团体推荐的公民。 第六十四条当事人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