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取保候审13个月的,已经超过了法定的期限,取保候审法定的期限是12个月,取保候审到期的应该解除或者变更强制措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第七十九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监视居住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
在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间,不得中断对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理。对于发现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限届满的,应当及时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应当及时通知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人和有关单位。
哪些人可以申请取保候审
现行《刑事诉讼法》已经对申请取保候审的人员资格问题,已经有非常明确的规定,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有权申请取保候审。
通常情况下,都是由犯罪嫌疑人的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向公安机关申请取保候审的,这样方便提供保证金和保证人,与犯罪嫌疑人自己申请取保候审相比,成功率也高一些。
同时,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具体的人员包括以下两方面:
(1)法定代理人,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父母、养父母、监护人和负有保护责任的机关、团体的代表。
(2)近亲属,则是指夫、妻、父、母、子、女、同胞兄弟姊妹。
所以,当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羁押的,除了自己可以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法院,申请取保候审外,其父母子女、兄弟子女同样可以提出申请。
那么律师能不能代为申请取保候审呢
当然是可以的,这样律师的工作之一。只是在实践中各地的做法存在不一致,有的地方允许,有的地方不允许。事实上,律师代为取保候审是法律赋予律师的权利,司法机关不得以律师申请为由而直接不受理或拒绝取保候审,否则程序违法。
-
取保候审不能超过13个月可以吗?
217人看过
-
取保候审不得超过多久,取保候审最长期限是多久
173人看过
-
醉驾法院早已通知取保候审是不是已经开庭了
310人看过
-
法院取保候审决定书是已经宣判了吗
299人看过
-
取保候审已经11个月还有事吗
91人看过
-
申请取保候审是否已经通过审批?
411人看过
解除取保候审意味着公安机关没有足够证据认定犯罪人员存在犯罪行为,或者是需要变更其他的强制性措施。 解除取保候审不代表结案,因为取保候审只有一年的期限,如果到期仍无证据对该犯罪嫌疑人移送审查起诉的话,只有解除取保审,只有收到撤销案件决定书后,... 更多>
-
取保候审就一定要开庭吗,我取保候审已经八个月了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2-09-05犯罪时精神正常的人,需要依法承担刑事责任。但是因为审判时已经变成精神病人,则可能无法服刑,可以根据其病情状况予以监外执行。《》第十八条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
-
取保候审的期限已经满了,取保候审一年期限满了怎么处置广西在线咨询 2022-07-24当事人有没有事,是否还会被追究法律责任,要根据具体情况分析。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取保候审一最长时间为12个月。期限届满的,公安机关应该及时变更或解除取保候审措施。但当事人被解除取保候审措施的,并不一定表示所涉及的刑事案件已经撤销立案,当事人仍有被追究刑事责任的可能。取保候审是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对犯罪嫌疑人所采取的一种刑事强制措施,最后被解除取保候审强制措施的情形主要有二种: 1、可能
-
取保候审已过20年了没动静是不是已经撤销了呢甘肃在线咨询 2022-07-05《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七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监视居住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在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间,不得中断对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理。对于发现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限届满的,应当及时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应当及时通知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人和有关单位。
-
取保候审过期后怎么办,已经取保候审过后甘肃在线咨询 2022-04-08取保候审到期后应该如何处理,可参阅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 《关于取保候审若干问题的规定》 第二十条“取保候审即将到期的,执行机关应当在期限届满十五日前书面通知决定机关,由决定机关作出解除取保候审或者变更强制措施的决定,并于期限届满前书面通知执行机关。 执行机关收到决定机关的《解除取保候审决定书》或者变更强制措施的通知后,应当立即执行,并将执行情况及时通知决定机关。 第二十一条
-
不是说取保候审不能超过十二个月的吗?天津在线咨询 2022-07-13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监视居住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在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间,不得中断对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理。对于发现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限届满的,应当及时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应当及时通知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人和有关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