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法典关于彩礼有哪些规定
如果是索要彩礼钱、首饰钱等,就是违反了《民法典》第一千零四十二条禁止包办、买卖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禁止重婚。禁止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禁止家庭暴力。禁止家庭成员间的虐待和遗弃。
还有就是是通过媒人要对方索要,而且现今社会的索要有车、房才结婚的“风俗”也违反了这一条,婚姻是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的,而不是金钱。
彩礼在普通理解中,尤指婚恋中男方给女方的聘礼或礼金。在今天的互联网中,还指朋友之间互赠彩票、祝福的一种行为,例如在彩礼网上用户只要知道朋友的手机号或邮箱,就可以很简单为朋友送上几注彩票和一段图文并茂的祝福,不仅关心、维系了朋友,同时也传递着希望朋友发财等美好寓意。
二、哪些情况不予返还结婚彩礼
第一、男女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而同居生活两年以上。
第二、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而同居生活虽不满两年,但生育子女的。
第三、所接受的彩礼确已用于共同生活。就司法实践中如何掌握第三种情况作以下几点说明:首先要求“确已”用于共同生活。这就要求接受彩礼的一方,要提供确实充分的证据加以证实,避免依此为借口拒绝返还彩礼;其次女方在“结婚”前购买的嫁妆,双方共同使用,不能视为用于共同生活。因为女方的嫁妆是其“婚前”财产,在双方共同生活期间,男方也有其婚前财产用于共同生活,都不能使用该项规定;另外,共同生活的界定,主要限制在家庭成员因生活、生产需要并实际支出,比如男女一方或双方患病花费、共同经营投资等。
三、彩礼常见纠纷及专家建议!
【风险提醒】彩礼一直是中国婚姻绕不开的话题,大部分家庭的彩礼都是在婚前就给予对方,这样才可以进行接下来的婚姻流程。可是,如果在彩礼给予之后,没有结婚之前出于某些原因想要要回彩礼,那么彩礼的要回也就成为了一个纠纷点,这种情况下就容易面临以下问题:
1.当初给予对方彩礼的时候,没有标注,只是通过手机转账或者现金直接支付,容易被视为普通的赠与财产。
2.未办理结婚手续,但举办了结婚仪式,不知道是不是可以要回彩礼。
【专家建议】面对婚前彩礼返还的问题,专业律师可以帮助您:
1.为您详细讲解婚前要回彩礼的条件,即未办理结婚手续。
2.为您收集之前给予女方的财产确实是彩礼的证据,比如证人证言,或者侧面的为给付彩礼而向他人的借款证据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四十二条
-
民法典关于彩礼的条款,民法典彩礼可以退吗
360人看过
-
民法典关于彩礼的法律规定,离婚时彩礼如何分割
78人看过
-
新民法典关于彩礼的相关规定以及彩礼可以退还吗
263人看过
-
民法典关于结婚彩礼钱的问题有规定吗?
344人看过
-
民法典彩礼规定2022
446人看过
-
民法典中是否有关于结婚彩礼金额的规定?
87人看过
-
民法典有规定哪些彩礼的起诉江苏在线咨询 2022-11-1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一)》第五条当事人请求返还按照习俗给付的彩礼的,如果查明属于以下情形,人民法院应当予以支持: (一)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 (二)双方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但确未共同生活; (三)婚前给付并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适用前款第二项、第三项的应当以双方离婚为条件。
-
民法典关于彩礼的规定,法律上该如何规定湖南在线咨询 2023-11-27《民法典》中没有关于彩礼的规定,法律中对于彩礼的规定有如果当事人请求返还按照习俗给付的彩礼,查明属于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双方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但确未共同生活;婚前给付并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的情形的,人民法院会予以支持。
-
返还彩礼的情形民法典,有哪些规定西藏在线咨询 2023-08-18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当事人请求返还按照习俗给付的彩礼的,如果查明属于以下情形,人民法院应当予以支持: (一)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 (二)双方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但确未共同生活; (三)婚前给付并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 适用前款第二项、第三项的规定,应当以双方离婚为条件。
-
123.?2024民法典新规关于违建宁夏在线咨询 2024-10-072021年《民法典》新规里没有关于违建的条例。 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里有相关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第四十四条规定,对违法的建筑物、构筑物、设施等需要强制拆除的,应当由行政机关予以公告,限期当事人自行拆除。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又不拆除的,行政机关可以依法强制拆除。《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六十五条规定,在乡、村庄
-
民法典规定男方给彩礼证据都有哪些西藏在线咨询 2023-07-16汇款证明、银行转账(取款)证明等等。在此,需要提醒的是在此提醒一下,尽量避免用现金支付,即便用支票或银行转账的方式付款,也尽量将彩礼直接汇至当事人账户,不要汇至其他人账户,《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三条证据包括: (一)当事人的陈述; (二)书证; (三)物证; (四)视听资料; (五)电子数据; (六)证人证言; (七)鉴定意见; (八)勘验笔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