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法律上未签署合同交的定金可否退款
法律上未签署合同交的定金一般不能退款,但如果当事人未能签订合同,具体情形应当按照法律关于定金的规定处理。对方违约没有达到合约内容的,定金可以申请退还。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八十七条,债务人履行债务的,定金应当抵作价款或者收回。给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债务或者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的,无权请求返还定金;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债务或者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的,应当双倍返还定金。
二、合同定金生效条件
定金合同生效条件如下:
1.定金合同依法成立。定金合同成立是定金合同生效的前提,也是其必备要件之一。定金合同自定金交付时生效。
2.当事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任何合同的生效都要以当事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要件。定金合同的生效需要当事人具有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能够完全辨认自己的行为并预见其行为后果,具有完全的意思表示能力进行意思表示。
3.意思表示真实。定金合同的内容应当是当事人的真实的意思表示。
4.定金合同的内容和形式不得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
5.实际交付定金。定金合同属于实践性合同,自定金给付人交付定金之日起生效。定金合同成立后,当事人应当依照定金合同的约定履行定金给付义务。
6.主合同有效。
三、定金与订金合同区别
定金与订金合同区别如下:
1.二者产生的基础法律关系不同:定金合同相对于主合同而言是从合同,而订金的约定是主合同的组成部份。
2.二者的功能不同:订金不具有债的担保功能,订金的给付本身属于给付订金一方当事人履行债务的行为。
3.二者的作用不同:定金具有发挥制裁违约方,补偿守约方的功能;而订金一方违约,导致解除合同的情形时,收受订金的一方必须如数退还订金。
4.二者适用的范围不同:定金可适用各种合同;而订金只适用于金钱的给付为一方履行债务的合同中,多见于买卖合同、租赁合同、承揽合同等有名合同之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八章 违约责任 第五百八十七条 债务人履行债务的,定金应当抵作价款或者收回。给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债务或者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的,无权请求返还定金;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债务或者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的,应当双倍返还定金。
-
认购书签署了但合同未签署可否退款?
155人看过
-
付定金未签署合同是否可申请退费
435人看过
-
合同未签署的退款申请
252人看过
-
合同未签订交付定金是否可进行退款
251人看过
-
提交认购书与定金后,未签署合同的退款问题
66人看过
-
合同未签署的定金是否成立?
210人看过
-
合同未签署押金退回合理吗西藏在线咨询 2022-02-20既不合理也不合法。 1,建议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必要时,也可以直接申请劳动仲裁,维护你的合法权益。 2,具体做法如下:先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然后,你再申请劳动仲裁。这样的话,你可以要求公司除应足额支付你工资外,还可以要求加付相当于拖欠工资25%的赔偿金。 3,收取押金的行为本身就违法,你有权要求退还。
-
未履行合同法律上能否退定金湖北在线咨询 2023-05-20要根据情况来定是否可以退定金。 1、如果是给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债务或者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的,定金不能退; 2、如果是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债务或者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的,应当双倍返还定金。
-
未签署合同的协议书是否合法台湾在线咨询 2022-06-08应当采用书面形式而未采用,除非合同已经履行,对方接受,合同才成立。如果没有履行,或履行主要义务对方不接受,这时只能认定合同未成立,即使有证据证明双方当事人曾达成口头协议也不能认定合同成立。对于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和当事人约定应当采用书面形式订立合同而未采用,只要一方已经履行了合同中的主要义务,对方已接受的,合同就成立。当事人不得以合同形式欠缺认定合同不成立。因为任何合同形式都无法与实际履行相比,既然
-
定金未交款签合同是否生效陕西在线咨询 2022-05-12定金未交付如果属于其他合同在合同中明确约定合同生效的条件是给付定金,合同不会生效,如果没有规定定金未付合同生效,如果属于定金合同定金未交付合同不生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零二条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时生效,但是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合同应当办理批准等手续的,依照其规定。第五百八十六条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向对方给付定金作为债权的担保。定金合同自实
-
未签订合同诚意金是否可退上海在线咨询 2022-06-121、未签订合同诚意金如果约定退还的是可以退的,合同的形式可以是口头、书面或其他法定形式。 2、双方约定的合同内容有双方当事人姓名、单位和地址; 3、合同标的、标的物数量、标的物质量、价款、合同履行期限、履行地点和履行方式; 4、合同的违约责任及争议解决方式; 5、法律规定的其他内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