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信群里诽谤他人怎么定罪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4-03-17 02:50:58 190 人看过

一、在微信群里诽谤他人怎么定罪

在社交媒体微信群内对他人进行恶意诽谤,可能会触犯我国法律法规中的侮辱罪以及诽谤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任何干扰社会秩序、破坏他人名誉、造成恶劣影响的行为,情节严重者将面临严惩,其中包括三到七年不等的有期徒刑,以及剥夺政治权利等惩罚手段。

然而,“情节严重”的认定并不仅仅局限于单一方面,具体的判断标准可以参照以下几点:

首先,同一项诽谤言论在一定时间段内,真实的点击浏览人次达到了至少500次,或是被转发的次数同样也达到了至少500次;

其次,如果该言论导致了受害者或者其直系亲属陷入了精神错乱、自我伤害、甚至是自杀等严重后果;

此外,如果两年以内曾经因为相同性质的诽谤事件接受过行政处罚,之后再犯此类错误,也是属于“情节严重”的范畴;

最后,其他诸如滋生社会仇恨、摧毁文化遗产等具有特别恶劣影响的情况,亦可视为“情节严重”。

所以,如果不幸遭受了此类侮辱与诽谤行为,作为受害方应该掌握充分的证据,依法依规与人交涉,若双方未能在合理范围内达成共识,就得考虑采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二、在微信群里骂人是否犯法

在微信群辱骂他人,情节严重的,属于违法行为,甚至涉嫌侮辱罪。“辱骂他人”,通常表现为在公开场合或者在网络上以恶毒性语言攻击他人造成严重影响的。对公然侮辱他人,尚不够刑事处罚的,处15日以下拘留、二百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等治安处罚。《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四章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第二百四十六条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n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n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5年01月07日 08:39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更多法律综合知识相关文章
  • 几百人群里诽谤罪
    法律综合知识
    鉴于诽谤事件在数百位成员规模群体中的发生概率,倘若其情节恶劣程度较高,则有可能被认定为诽谤罪。诽谤罪是一种主观上出于故意而捏造、传播虚假事实,足以对他人的人格尊严产生负面影响,同时损坏他们名誉的犯罪行为。在这样一个相对庞大的人群中实施诽谤,将会对受众产生更为广泛的影响,从而导致的损害也可能会更加严重。然而,要想使之构成犯罪,还需考虑到具体的情节以及由此引发的实际后果。若仅仅是普通的言辞失当,或许无法构成犯罪,但仍须承担相应的民事侵权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侮辱罪、诽谤罪】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2024-08-05
    189人看过
  • 群里谩骂能不能告他诽谤罪
    在微信群中对他人进行恶意谩骂,可能触犯到有关侮辱或者诽谤的法律条文,然而,我们必须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这些言语是否真的属于诽谤行为,这就需要仔细地审查其内容是否以毫无依据的事实编造为基础,以及其是否对他人的名誉产生了损害。此外,我们还应该考虑这些言论是否已经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反响。当然,诽谤罪作为刑法中的一项重要罪名,通常适用于那些在公共场所公然散布虚假信息,并导致严重后果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通过信息网络实施前款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2024-08-13
    467人看过
  • 微信群中诽谤他人能否对其提起诉讼
    在微信群中对他人进行诽谤的行为,当事人完全有权利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可以通过向法庭提出申诉,要求诽谤者承担诸如赔礼道歉、恢复名誉以及赔偿经济损失等民事责任。若其行为已达到触犯刑法标准的程度,也可选择对其提起刑事自诉程序。值得注意的是,诽谤罪作为一种典型的刑事自诉案件,受害方有权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而无需经过公安或检察机关介入。《民法典》第一百七十九条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主要有:(一)停止侵害;(二)排除妨碍;(三)消除危险;(四)返还财产;(五)恢复原状;(六)修理、重作、更换;(七)继续履行;(八)赔偿损失;(九)支付违约金;(十)消除影响、恢复名誉;(十一)赔礼道歉。
    2024-07-26
    292人看过
  • 微信群诽谤罪的定罪标准如何认定
    微信群中诽谤罪的确立标准主要在于行为人为故意为之还是仅出于虚构事实的目的而进行传播,同时该言论是否足以贬低他人的人格尊严,以及是否破坏了他人的声誉。若行为人在微信群中的发言被大量传播并导致受害者遭受到了实际的名誉损失,乃至社会评价的明显下降,那么便极有可能会被判定为诽谤罪。《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侮辱罪、诽谤罪】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2024-08-02
    305人看过
  • 微信群诽谤赔偿多少
    精神损害赔偿
    一般来说,诽谤获得的是精神上的赔偿,关于精神损害方面的具体赔偿标准,我国是并没有做出一个实际的规定的,因此实践中在对诽谤罪进行精神损害方面的赔偿时,往往是参考一定的赔偿原则,同时还要结合一些实际的因素然后才能确定。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条规定,精神损害的赔偿数额根据以下因素确定:(一)侵权人的过错程度,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二)侵害的手段、场合、行为方式等具体情节;(三)侵权行为所造成的后果;(四)侵权人的获利情况;(五)侵权人承担责任的经济能力;(六)受诉法院所在地平均生活水平。法律、行政法规对残疾赔偿金、死亡赔偿金等有明确规定的,适用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第十一条规定,受害人对损害事实和损害后果的发生有过错的,可以根据其过错程度减轻或者免除侵权人的精神损害赔偿责任。——司法实践中,一般情况下,不会超过5000元。
    2023-04-14
    98人看过
  • 微信工作群网上诽谤罪如何认定
    针对微信工作群内的诽谤行为,主要依照以下几大环节进行判定:首先,须严格确认发布的相关信息为虚假且具有损人名誉之性质。若所发消息源自真实情况的描述,一般并不构成诽谤责任;其次,需认真辨别其中是否包含蓄意行为,即明晰知晓信息存在虚假成分但仍故意公开发布者;此外,亦需充分考虑诽谤信息的广泛传播程度及其对被指责对象所带来的实质性影响。在诸如微信工作群此类特殊的社交场合下,倘若消息被众多成员接收到且直接导致被污蔑者的社会公众形象陷入低谷,那么其就更容易触犯诽谤罪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侮辱罪、诽谤罪】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2024-07-30
    112人看过
  • 微信群诽谤罪如何立案起诉
    若想对微信群内的诽谤行为进行犯罪立案和起诉,首要任务便是确认存在诽谤行径,具体来说就是传播那些虚假捏造的情报,这些情报极具影响力地贬低他人的品格或破坏了他们尊严。在进行立案与起诉时,您必须搜集到相关的证据,例如聊天记录的截屏、证人的证词等等。接下来,您需要将这些证据提交至具有管辖权的法院,并提出刑事自诉。法院将会对这些证据进行严格的审查,以判断其是否充足,进而决定是否予以立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侮辱罪、诽谤罪】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2024-07-27
    452人看过
  • 微信群诽谤犯罪会判多少年
    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行为的入罪标准,即“情节严重”的认定问题。今日公布的司法解释明确,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情节严重”:一是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五百次以上的;[span]二是造成被害人或者其近亲属精神失常、自残、自杀等严重后果的;三是二年内曾因诽谤受过行政处罚,又诽谤他人的;四是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根据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司法解释对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行为构成诽谤罪的标准,规定了较为严格的“门槛”。行为人如果实施了诽谤行为,但不符合《解释》规定的“情节严重”情形的,也不能认定为诽谤罪。微信群进行诽谤的,涉及的人数较多,涉及面广泛,可以说性质严重得多,一旦诽谤言论造
    2023-06-27
    375人看过
  • 发一个微信群会成诽谤罪吗
    倘若在微信群内发布的信息符合诽谤罪的显著构成要素,那么便极有可能导致触犯该罪名。诽谤罪乃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不实之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尊严,破坏其社会声誉的违法行为。在微信群这一公开的社交媒介中发布虚假、损害他人名誉的言论,若此等言论得以广泛传播,对他人的名誉产生了实质性的损害,并且行为人在主观方面存在过错,那么便有可能构成诽谤罪。《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侮辱罪、诽谤罪】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2024-08-20
    286人看过
  • 微信群的诽谤罪有哪些行为
    依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之相关规定,针对微信群中发生的诽谤行为,其表现形式可能涉及借助于信息网络传播虚假信息对他人进行诋毁;若情节较为严重,则极有可能上升为犯罪性质的诽谤罪。在该种情况下,诽谤罪的成立需同时满足公开侮辱他人或捏造事实诽谤他人这两个条件,且情节必须达到严重程度。倘若受害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但因提供证据存在困难,人民法院有权要求公安机关予以协助。《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2024-07-25
    123人看过
  • 微信群诽谤找哪个部门
    微信诽谤的,不论是民事纠纷还是涉嫌诽谤罪的,都是可以向法院起诉,因为诽谤罪是属于刑事自诉案件,而诽谤罪是由受害人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所以诽谤罪应该由人民法院受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条规定,自诉案件包括下列案件:(一)告诉才处理的案件;(二)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三)被害人有证据证明对被告人侵犯自己人身、财产权利的行为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而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不予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案件。
    2023-04-15
    249人看过
  • 微信诽谤他人警察管吗
    在微信群里骂人,可以报警处理,属于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一般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一、怎么避免微信上的诽谤行为一是敢于向新领域挑战。甲公司向工商部门投诉时,根据有关规定,执法人员本可以告之其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乙公司侵犯名誉权,但选择了立案查处,从而对这个崭新的领域进行探索研究。近年来,新的行业、领域不断涌现,需要我们适应形势的发展,加强学习,主动作为,在实践中不断拓展执法领域,提高业务水平。二是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作配合。有些案件的复杂程度远超预期,需要我们争取政府支持,与相关部门加强协作。三是强化系统内部紧密协作。在当前工商系统体制和机制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时,上级机关对案件查办的指导、协调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基层工商局也应主动向上级业务部门请教,征求案件查办具体意见。四是完善相关立法。随着技术发展和商业模式的创新,竞争行为日趋多样化,不正当竞争行为也花样翻新。而我国
    2023-03-03
    213人看过
  • 如果在微信朋友圈诽谤污蔑他人如何定罪
    一、如果在微信朋友圈诽谤污蔑他人如何定罪?1、如果受害人在微信朋友圈里面收到恶意的诽谤污蔑是可以及时报警处理,也可以提起民事诉讼维权。2、造谣属于违法行为,应当依法追究民事责任,情节严重的涉嫌刑事犯罪。二、诽谤罪的认定区分诽谤罪与非罪的界限,要注意:诽谤罪与治安违法行为、民事侵权行为的界限。构成诽谤罪的诽谤行为,必须是情节严重的,而违反治安行政法规的诽谤行为,必须局限于尚不够刑事处罚的。民事性质的名誉侵权行为,不仅在违法程度上轻于诽谤犯罪行为以及违反治安行政法规的诽谤行为,而且还具有以下不同:(1)诽谤罪散布的必须是捏造的虚假的事实。如果散布的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虽然有损于他人人格、名誉,但不构成诽谤罪。而名誉侵权行为,即使所述的内容是真实的,但只要是法律禁止公开宣扬的,公开了将有损于他人人格、名誉,也可以构成名誉侵权。甚至叙述的事实愈真实,愈会加重侵权的程度。比如,为毁损他人名誉而揭人隐私
    2023-05-04
    453人看过
  • 如何对对方微信群显示诽谤罪
    在微信群中诽谤他人可以起诉。可以起诉诽谤者承担道歉、恢复名誉、赔偿损失等民生责任。对方的行为构成犯罪的,也可以提起刑事自诉。诽谤罪是属于刑事自诉案件,由受害人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由人民法院直接受理。微信群赌博怎样定罪微信群赌博定罪如下:以营利为目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聚众赌博:1、组织3人以上赌博,抽头渔利数额累计达到5000元以上的;2、组织3人以上赌博,赌资数额累计达到5万元以上的;3、组织3人以上赌博,参赌人数累计达到20人以上的;4、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10人以上赴境外赌博,从中收取回扣、介绍费的。微信群赌博构成赌博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赌博罪构成要件如下:1、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社会主义的社会风尚。赌博不仅危害社会秩序,影响生产、工作和生活,而且往往是诱发其他犯罪的温床,对社会危害很大,应予严厉打击;2、客观要件: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聚
    2023-08-16
    161人看过
换一批
#法律综合知识
北京
律师推荐
    #法律综合知识 知识导航
    展开

    法律综合知识是指涵盖法律领域各个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它包括法律理论、法律制度、法律实务等方面的内容,涉及宪法、刑法、民法、商法、经济法、行政法等多个法律领域。... 更多>

    #法律综合知识
    相关咨询
    • 怎样在微信群里发诽谤信息
      湖南在线咨询 2022-08-20
      客体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体与侮辱罪相同,是他人的人格尊严、名誉权。犯罪侵犯的对象是自然人。 客观要件 本罪在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捏造并散布某种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1)须有捏造某种事实的行为,即诽谤他人的内容完全是虚构的。如果散布的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即使有损于他人的人格、名誉,也不构成本罪。 (2)须有散布捏造事实的行为。所谓散布,就是在社
    • 微信群里关于诽谤
      台湾在线咨询 2023-10-10
      几百人微信群里诽谤起诉的方式是向人民法院递交起诉状,并按照被告人数提出副本。若是书写起诉状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起诉,由人民法院记入笔录,出具注明日期的书面凭证,并告知对方当事人。
    • 在群里诽谤别人是否构成诽谤罪?
      广西在线咨询 2022-10-12
      1.可以报警,但需要相关证据。被诽谤后,受害人可以要求侵权人停止侵害、赔礼道歉、赔偿损失。 2.《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一)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 (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 (三)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企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处
    • 在微信群诽谤他人怎样处理,是怎样处罚的
      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3-03-26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 (一)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 (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 (三)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企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的; (四)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殴打或者打击报复的; (五)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
    • 微信群里诽谤他人是否可以对其提起诉讼
      河北在线咨询 2023-01-24
      微信群里诽谤他人可以起诉。可以起诉要求诽谤者承担赔礼道歉、恢复名誉、赔偿损失等民生责任。 如果对方的行为构成犯罪的,也可以提起刑事自诉。诽谤罪是属于刑事自诉案件,由受害人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由人民法院直接受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