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刑事诉讼疑罪从无原则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4-04-13 04:41:50 228 人看过

疑罪从无不是刑法明文规定的基本原则,而是在刑事诉讼法里确立了疑罪从无的原则。

根据该规定,如果证明被告人构成犯罪的证据没有达到确实充分的要求,证据不足,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

民事诉讼法》第二百条

在被告人最后陈述后,审判长宣布休庭,合议庭进行评议,根据已经查明的事实、证据和有关的法律规定,分别作出以下判决:

(一)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依据法律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有罪判决;

(二)依据法律认定被告人无罪的,应当作出无罪判决;

(三)证据不足,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5年02月22日 20:41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更多法律综合知识相关文章
  • 浅论刑事证据规则与诉讼规则的配套-法律论文
    论文关键词:刑事证据规则;诉讼规则;配套设置论文摘要:刑事证据规则单独立法符合我国司法的现实情况。确立刑事证据规则应注意与诉讼规则相互衔接,从而使证据立法有相应的诉讼制度作保障。1996年刑事诉讼法修改,未能进一步健全我国的刑事证据制度。随着司法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入,对我国刑事证据制度进行系统、全面的调整和完善已是迫在眉捷。当前,国内专家学者在刑事证据立法模式问题上有两种呼声较强:其一,主张刑事证据规则单独立法,以避免庞杂的证据法内容使诉讼法失去体系的内在平衡。并有利于保持现有诉讼法的相对稳定性;其二,主张证据法与诉讼法协调,并注重二者均有程序性的特点,建议修改刑事诉讼法。笔者赞同制定刑事证据法典,一方面,此模式确能保持刑事诉讼法大体上的稳定,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构建我国细密型的、现实可行的证据规则。当前的刑事证据规则的确立、完善,应当针对我国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尊重我国现实的社会条件。证据规
    2023-06-11
    284人看过
  • 也谈“疑罪从无”、“无罪推定”原则
    1996年版《刑事诉讼法》第十二条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疑罪从无、无罪推定原则。疑罪从无、无罪推定原则的确立,反映了我国司法机关司法观念的进步,体现了宪法修正案保护人权的执法思想。然而,多年来形成的疑罪从轻、有罪推定的痼疾在我们一些基层司法机关至今依然是根深蒂固,我们一些基层司法工作人员至今依然是热衷于此。2005年4月19日上午,我在浮粱县法院法庭旁听了该院审理冯唐柏参与抢劫案的全过程,感慨颇多。开庭后不久,审判长就对犯罪嫌疑人冯唐柏(以下简称嫌疑人)说:你是否是投案自首必须符合三个条件,一是主动投案;二是如实交待犯罪事实;三是接受审判。现在,第一、第三个条件你都具备了,希望你把握机会,在庭审中如实交待自己的犯罪事实,争取宽大处理。从庭审情况看,法院、检察院都认为嫌疑人没有如实交待自己的犯罪事实,所以嫌疑人投案自首的从轻情节不予认定。因为
    2023-04-22
    101人看过
  • 浅议能否从“疑罪从无”到“疑轻从有”
    案例一:在一起故意杀人案中,被告人丙做了以下供述和辩解:甲和乙有仇,一天,甲邀约丙教训一下乙,而甲是想致被害人乙于死地,暗藏了一把尖刀。开始,甲和丙对乙进行殴打,丙将乙从后抱住,甲趁机拔出尖刀对乙猛刺。后,乙被刺身亡,而甲也畏罪自杀,最终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对被告人丙定罪处罚。但笔者认为,根据被告人丙的供述辩解,丙显然没有杀死乙的主观故意,丙犯故意杀人罪的主观要件不具备,而公安机关又没有证据证明被告人丙的辩解不成立。所以,根据疑轻从有的原则,被告人丙应以故意伤害(致死)罪对其定罪处罚。案例二:在一起交通肇事案中,被告人甲做了以下供述和辩解:交通事故发生后,被告人甲为了及时抢救被害人去医院,委托了一位路人向交警队报案,自己则送被害人去医院救治,后被害人因抢救无效死亡,被告人甲也在医院被交警带回交警队。后因报案的路人没有找到,其是否是受被告人甲委托报的警,无法查证。所以公安机关没有对被告人甲认定为
    2023-04-22
    201人看过
  • 公安机关疑罪从无原则
    公安机关疑罪从无原则是指刑事诉讼中,检察院对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不清,证据不确实、充分,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作出不起诉决定。疑罪从无原则是现代刑法“有利于被告人”人权保障理念的具体体现,是刑事诉讼法第十二条(“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所规定无罪推定原则的派生标准。疑罪从无在审判阶段要求,既不足以证明被告人有罪,又不能证明被告人无罪的,应推定其无罪。确立和坚持疑罪从无的原则彰显了现代刑事司法的文明与进步,能够有效减少和避免冤假错案的发生,在我国人权保障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一、疑罪从无原则适用情形1.只有被告人供述的从无处理情形。2.被告人不认罪的从无处理情形。3.被告人认罪后又翻供的从无处理情形。4.被告人认罪案件中的从无处理情形。5.案件重大疑点未得到排除的从无处理情形。二、如何正确处理疑罪从无原则与合理怀疑所谓“疑罪”,是指证明被告人有罪的证据不足,既不
    2023-06-21
    262人看过
  • 疑罪从无原则的具体内容
    一、疑罪从无原则的具体内容疑罪从无原则即在既不能证明被告人有罪又不能证明被告人无罪的情况下,推定被告人无罪。疑罪从无折射出我国在法治建设进程中对法律价值的重新协调和平衡:在关注保护社会之外,对公民人权的保障和尊重,是现代刑事司法文明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刑事诉讼程序为侦查、审查起诉、审判三个阶段,刑事诉讼法对疑罪从无原则在这三个阶段的适用分别规定了不同的处理方式。(一)侦查阶段侦查机关适用疑罪从无原则的法律依据是相对模糊的:(1)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九条规定公安机关侦查终结的案件,应当做到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2)第七十四条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羁押的案件,不能在本法规定的侦查羁押期限内办结,需要继续查证、审理的,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或监视居住。上述条文并未明确规定疑罪从无原则,但从条文的相互关系中,我们是可以推理出适用疑罪从无原则的可行性的:侦查机关终
    2023-04-25
    176人看过
  • 无罪推定原则及疑罪从无的规定
    无罪推定原则的意思:无罪推定原则是指任何人在被法院确定有罪之前都应把其当成无罪的人对待,即推定为无罪。疑罪从无,是指刑事诉讼中,检察院对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不清,证据不确实、充分,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作出不起诉决定。疑罪从无原则又称“有利被告原则”。是无罪推定原则的一个派生标准。由于现有证据既不能证明被追诉的被告人的犯罪行为,也不能完全排除被追诉被告人实施了被追诉犯罪行为的嫌疑,根据无罪推定原则,从诉讼程序和法律上推定被追诉被告人无罪,从而终结诉讼的行为的法律原则。一、合同诈骗罪的原则是什么根据法律规定应当依照坚持无罪推定、重视无罪辩解、慎用推定的原则来界定合同诈骗罪。因一般的经济纠纷与合同诈骗都属于欺诈行为,有某些相似或相同之处,在处理案件时须坚持无罪推定的原则,寻找能够证实案件事实的证据,全面收集对行为人有利或不利的证据,不得只收集有罪证据,而忽视无罪或最轻的证据。合同诈骗类案件
    2023-04-11
    377人看过
  • 无罪推定和疑罪从无原则的区别
    无罪推定是从刑事诉讼目的引申出的规则,一般和沉默权配套,是犯嫌被告的角度看,在法官最终定罪之前他们在身份上不能被看作有罪的人,可以引申出法庭上被告人不能被区别于其它诉讼参与人和公诉人,法官来对待,我国只适当的采用该原则。疑罪从无,是从法官的角度来看的,在刑事诉讼法院专属定罪权原则下,法官经过控辩双方的辩论后如果认为公诉机关的举证不能达到排除合理怀疑的标准时,不能判决被告人有罪。一、我国认罪认罚告知书最好不要签吗我国认罪认罚告知书最好是要签的,认罪认罚告知书的签署就可以适当减轻刑罚,不认罪的法律后果:当事人的言辞证据是需要其他物证形成证据链条的,不是当事人承认不承认的问题。在死刑案件中,被告人如果不认罪,被告人的口供包括供述(供认罪行)和辩解(否认指控)都是证据力极低的。如果没有其他任何证据,但是,被告人供认杀人罪行,而且在两次退回补充侦查之后仍然没有证据证明被告人的供述的情况下,法院不仅不
    2023-03-12
    268人看过
  • 关于疑罪从无怎样理解,疑罪从无原则的适用条件
    一、关于疑罪从无怎样理解关于疑罪从无的理解如下:疑罪从无的意思,是指刑事诉讼中,检察院对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不清,证据不确实、充分,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作出不起诉决定。疑罪从无原则又称“有利被告原则”。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一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审查案件的时候,必须查明:(一)犯罪事实、情节是否清楚,证据是否确实、充分,犯罪性质和罪名的认定是否正确;(二)有无遗漏罪行和其他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人;(三)是否属于不应追究刑事责任的;(四)有无附带民事诉讼;(五)侦查活动是否合法。二、疑罪从无原则的适用条件疑罪从无原则的适用条件,是由于现有证据既不能证明被追诉的被告人的犯罪行为,也不能完全排除被追诉被告人实施了被追诉犯罪行为,具体是指:1.据以定罪的证据存在疑问,无法查证属实的;2.犯罪构成要件事实缺乏必要的证据予以证明的3.据以定罪的证据之间的矛盾不能合理排除的;4.根据证据得出的结
    2023-06-26
    290人看过
  • 疑罪从无:一项刑诉法基本原则的司法实践
    1986年10月29日,辽宁省大石桥市水泥厂职工李化伟的妻子邢伟(怀有6个月身孕)被杀,李被屈打成招为杀妻凶手,一、二审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李化伟死刑,缓期二年执行。2000年7月,在李化伟服刑14年之后,杀人真凶落入法网。河北省承德市陈国清等4人,6年之内被河北省承德市中级人民法院先后判了3次死刑,后又被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3次发回重审,从而开创了中国司法史上基于同一事实、同一理由,由同一法院对同一被告人连续多次判处死刑及发回重审的先例。最高人民法院肖扬院长在今年的《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中指出:人民法院坚持严格执行法律,加强人权的司法保障。全年共宣告无罪6617人,其中因事实不清、证据不足而宣告无罪的2591人,行为不构成犯罪的4026人,确保无罪的公民不受法律追究,遵纪守法的公民不蒙冤受屈。刑事诉讼中的疑罪所谓疑罪,是指司法机关对受理的刑事案件经审查在定罪与否的问题上存在疑问且未得到合
    2023-04-22
    454人看过
  • 如何正确适用疑罪从无原则
    《刑事诉讼法》第二百条关于“证据不足,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的规定,是对疑罪从无原则在审判阶段适用的法律解读。近些年来被媒体广为炒作的诸多重大刑事冤错案件,在审判阶段发生的最主要原因在于法官没有用准、用好疑罪从无原则。法官要充分认识冤假错案的严重危害性和冤假错案发生的现实可能性,强化公正意识,坚持相关原则,严格审理程序,坚持疑罪从无,在审判环节坚决守住防范冤假错案的底线。(一)必须培养铁面无私的思想境界司法公正是执法活动内在的价值追求,人们敬仰铁面无私的包公,这是一种期待。广大法官要不断深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司法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三个自信,坚持群众路线,保持正确政治方向。牢固树立法律红线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能逾越的观念,牢记“法官除了法律就没有别的上司”的法谚,矢志不渝地忠诚法律,从自身职业活动的特殊性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中凝聚足够的力量,树立
    2023-06-11
    309人看过
  • 中国疑罪从无是否实行原则
    实际上,疑罪从无并非《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所明确规定的基本原则,而是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被确立为一项重要原则。依据此项法律规定,若证实被告人为罪犯所需的证据未能满足确凿且充分的标准,即证据存在缺陷,无法确定被告人有罪时,应作出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民事诉讼法》第二百条在被告人最后陈述后,审判长宣布休庭,合议庭进行评议,根据已经查明的事实、证据和有关的法律规定,分别作出以下判决:(一)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依据法律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有罪判决;(二)依据法律认定被告人无罪的,应当作出无罪判决;(三)证据不足,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
    2024-05-01
    457人看过
  • 论无罪推定原则在我国刑事诉讼研究中的夸大化
    摘要自从1996年刑事诉讼法修改之后,无罪推定作为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终于为我国所采纳,并且在《刑事诉讼法》中对此加以明确规定。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学者主张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无罪推定原则,使其不仅仅局限于刑事程序法原则,更应上升为宪法原则,并通过对比英美法和我国法中的该原则,指出我国的做法仍存在不完善之处。本文通过对无罪推定产生原因与现状的分析,认为无罪推定原则作为现代文明的产物,推行起来无可厚非,但其地位远远不及我们想象得重要,最起码在我国是这样一种情况。在完善我国的无罪推定原则之前,更应着重力度解决刑讯逼供、超时羁押、不合理羁押等诸多现实性人权问题与刑事诉讼问题,这也是最现实、最亟迫的问题。关键词无罪推定;夸大化;人权保障;刑讯逼供写作年份2010年正文一、无罪推定原则的产生与确立但凡提到无罪推定原则,大家就不得不提到切萨雷﹒贝卡里亚。他在《论犯罪与刑罚》一书中最早完整阐述了这一原则:在
    2023-06-11
    237人看过
  • 刑事诉讼法原则存疑对谁有利
    刑事诉讼法原则存疑对被告有利。刑罚作为最严厉的制裁手段,只应在必要及合理的范围内实施。在案件事实存在疑问时作出有利于被告人的认定,客观上维护了司法的自由保障功能,体现了刑法的谦抑性。一、醉驾罚金的标准是否有明确的规定醉驾罚罚金的标准没有明确的规定,具体的罚金数额则是由法院根据案件实际情况确定。罚金属于财产刑的一种,是人民法院判处犯罪分子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额金钱的刑罚方法。实施罚金刑,有利于从经济上惩罚、教育犯罪分子。罚金应当缴纳,但在一定条件下,罚金也可以减免,以体现刑罚人道主义和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罚金的减少和免除作为罚金刑执行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被告人的合法权益问题、还涉及到人民法院内部如何分工问题,更涉及到应否接受人民检察院的法律监督问题,然而无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对此规定的甚少。给司法实践带来了混乱,因此有必要从理论上予以澄清。二、如何争
    2023-03-27
    110人看过
  • 疑罪从无与无罪推定的区别有哪些,疑罪从无的原则是什么?
    一、疑罪从无与无罪推定的区别有哪些疑罪从无与无罪推定的区别:1.定义不同:(1)无罪推定,简单地说是指任何人在未经依法判决有罪之前,应视其无罪。(2)疑罪从无,是指刑事诉讼中,检察院对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不清,证据不确实、充分,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作出不起诉决定。疑罪从无原则又称“有利被告原则”。是无罪推定原则的一个派生标准。2.确立的意义不同:(1)无罪推定。确认无罪假定原则,有利于解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诉讼地位问题。确认无罪假定原则,有利于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以辩护权为核心的诉讼权利,充分发挥辩护制度的作用。(2)疑罪从无。“疑罪从无”作为无罪推定原则的一项具体内容,其意义在于:在既不能证明被告人有罪,又不能证明被告人无罪的情况下,推定被告人无罪。从确立无罪推定,法院在三年五次审理后作出的无罪判决,比起更多同类案件最终语焉不详地“撤诉”或者“从轻”来,更加符合“疑罪从无”的
    2023-04-12
    208人看过
换一批
#法律综合知识
北京
律师推荐
    #法律综合知识 知识导航
    展开

    法律综合知识是指涵盖法律领域各个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它包括法律理论、法律制度、法律实务等方面的内容,涉及宪法、刑法、民法、商法、经济法、行政法等多个法律领域。... 更多>

    #法律综合知识
    相关咨询
    • 疑罪从无原则3大原则:
      台湾在线咨询 2023-09-21
      疑罪从无的三大原则为: 1、疑罪出现刑事证明不能证实的状况; 2、疑罪必须依有利于被告人的原则处理; 3、被告人不承担疑罪的证明责任。 检察院相对不起诉的适用情形有: (1)犯罪嫌疑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罪,依照我国刑法规定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在外国已经受过刑事处罚的; (2)犯罪嫌疑人又聋又哑,或者是盲人的; (3)犯罪嫌疑人因防卫过当或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并造成不应有危害而犯罪的; (4)
    • 疑罪从无原则的刑事判决问题
      湖北在线咨询 2023-01-12
      疑罪从无原则,是指在案件证据存在疑问,不能达到排除合理怀疑程度的,案件事实应该作出有利于行为人的判断。定罪证据不足的案件,应当坚持疑罪从无的原则,依法宣告被告人无罪;定罪证据确实、充分的,但影响量刑证据存疑的,应当在量刑时做出有利于被告人的处理。
    • 新刑事诉讼法疑罪从无规则的规定是什么?对疑罪从无规则有什么影响
      安徽在线咨询 2022-03-08
      所谓“疑罪”,是指证明被告人有罪的证据不足,即:既不能证明被告人有罪又不能证明被告人无罪的两难情况。我国在96年刑事诉讼法修改之前,司法实践中常常出现“疑罪从挂”的现象,即对于事出有因,又查无实据的疑难案件,先挂起来拖着,对已经被逮捕的犯罪嫌疑人则实行长期关押不予释放,造成了很坏的影响。刑事诉讼法修改后,正式确立了疑罪从无规则。新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条规定:“对于补充侦查的案件,人民检察院仍然认为
    • 刑事诉讼疑罪从无原则原则的意思是什么?量刑时应考虑的情况有哪些
      海南在线咨询 2022-02-13
      “疑罪”是指司法机关对被告人是否犯罪或罪行轻重难以确证的情况,是司法实践难以避免的常见现象。“疑罪从无”原则是现代刑法“有利被告”思想的体现,是无罪推定原则的具体内容之一。既不能证明被告人有罪又不能证明被告人无罪的情况下,推定被告人无罪。“疑罪从无”的司法原则不仅仅是解决刑事疑案的技术性手段和原则,它的确立在更为广泛的范围内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它折射出我国在法治建设进程中对法律价值的重新协调和平衡
    • 疑罪从无原则如何认定
      宁夏在线咨询 2023-11-07
      疑罪从无,是指刑事诉讼中,检察院对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不清,证据不确实、不充分,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作出不起诉决定。 根据《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四百零一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对于公安机关移送审查起诉的案件,发现犯罪嫌疑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符合刑事诉讼法第十五条规定的情形之一的,经检察长或者检察委员会决定,应当作出不起诉决定。对于犯罪事实并非犯罪嫌疑人所为,需要重新侦查的,应当在作出不起诉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