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想避险过当成立故意犯罪吗
来源:互联网 时间: 2023-06-14 09:20:47 220 人看过

没有客观危险的存在,而行为人误以为存在而采取紧急避险行为的,就会造成假想避险,而避险行为产生的危害的,就是属于假想避险过当,所以假想避险不构成故意犯罪。

相关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十一条

【紧急避险】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

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第一款中关于避免本人危险的规定,不适用于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06月30日 13:54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更多避险过当相关文章
  • 假想不犯罪算过失吗?
    只是假想进行犯罪活动而没有实施的,并不构成犯罪,但如果假想犯罪后并且实施犯罪活动的,就会构成故意犯罪。一、缓刑2年执行死刑是指什么意思死刑缓期2年执行是指对应当判处死刑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犯罪分子判处死刑同时宣告缓期2年执行的刑罚制度。1、犯罪分子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如果没有故意犯罪,2年期满以后,减为无期徒刑。所谓故意犯罪,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如故意杀人罪、抢劫罪。2、犯罪分子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如果确有重大立功表现的,2年期满以后,减为15年以上20年以下有期徒刑。所谓重大立功表现,是指阻止他人进行严重犯罪活动的;检举监狱内外重大犯罪活动,经查证属实的;有重大发明创造或者重大技术革新的;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舍己救人的;在抗御自然灾害或者排除重大事故中,有突出表现的,对国家和社会有其他重大贡献的。3、犯罪分子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
    2023-03-11
    69人看过
  • 交通事故属于避险过当吗
    需要看情况,避险过当是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危害的行为。《刑法》第21条第2款规定: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一、什么时候需要对交通事故车辆进行鉴定1、未悬挂机动车号牌,未放置检验合格标志、保险标志,或者未携带行驶证、驾驶证的;2、具有使用伪造、变造或者其他车辆的机动车登记证书、号牌、行驶证、检验合格标志、保险标志嫌疑的;3、未按照规定投保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的;4、公路客运车辆或者货运机动车超载的;5、具有被盗抢嫌疑的;6、属于拼装或者已达到报废标准的机动车的;7、非机动车驾驶人拒绝接受罚款处罚的。二、交通事故主次责任划分标准是什么根据《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四十五条规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经过调查后,应当根据当事人的行为对发生交通事故所起的作用以及过错的严重程度,确定当事人的责任:1、因一方当事人的过错导致交通事
    2023-03-15
    118人看过
  • 假想不犯罪就成犯罪了吗?
    如果实施了犯罪行为,可以认定为过失犯罪。一、简单共同犯罪与复杂共同犯罪的区别简单共同犯罪指的是共同犯罪人共同直接地实施某一犯罪行为,是按共同犯罪行为的分工划分的一种共同犯罪形式。而复杂共同犯罪,指各共同犯罪人之间存在着实行行为与非实行行为分工的共同犯罪。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处。二、交通肇事逃逸构成不作为犯罪合理吗是否合理分情况确定,交通肇事罪是过失犯罪而不作为犯罪是故意犯罪,所以在认定交通肇事逃逸能否构成不作为的犯罪中,对逃逸人主观心理的把握是认定逃逸构成不作为犯罪的关键。交通肇事这种过失犯罪行为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作为引起特定法律义务的先行行为的。此时,构成不作为犯罪就是合理的。三、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可不可以适用死刑不适用,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从18岁生日次日开始计算即使是审判时已满十八周岁,也不能适用死刑。行为人
    2023-03-21
    90人看过
  • 避险过当的主观罪过
    紧急避险是一种法律概念,指在面临危险时为保护自己或他人采取的超过必要限度但不构成犯罪的行为。避险过当不是罪名,而是一种罪过形式。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如避险过当造成不应有的损害,需负刑事责任,但可减轻或免除处罚。避险过当可能由疏忽大意的过失构成,但出于保全合法权益动机,且发生在紧迫情况下,因此应减轻或免除处罚。 紧急避险是一种法律概念,指的是在面临危险时,为了保护自己或他人的人身安全,采取的超过必要限度但不超过构成犯罪的行为。刑法第21条第2款规定,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避险过当不是一个罪名,而是一种罪过形式。在追究其刑事责任时,应当在确定其罪过形式的基础上,以其所触犯的我国刑法分则有关条文定罪量刑。避险过当的罪过形式中,大多数是疏忽大意的过失,即应当预见到紧急避险所损害的权益大于或相当于其所保全的权益造成不应有的危害。 在避险过当
    2024-01-05
    289人看过
  • 避险过当属于紧急避险吗
    按照刑法第21条第1款的规定,紧急避险,是指为了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发生的危险,不得已而采取的损害另一较小合法权益的行为。紧急避险的本质特征,就是为了保全一个较大的合法权益,而将其面临的危险转嫁给另一个较小的合法权益。如果丁不撞中巴将会造成更大的人员伤亡事件,因此丁属于紧急避险,不属过当。紧急避险过当即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害(危害),意味着紧急避险行为从有利于社会到有害于社会的转化,因而行为的性质也由合法行为转变为违法行为,而且这种违法行为不是一般的违法行为,而是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犯罪行为。犯罪形态在我国刑法中,紧急避险过当并没有单独的罪名,它只是一种特殊的犯罪形态。紧急避险过当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害,从客观方面看,无非是财产的损失和人员的伤亡。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及犯罪构成原理,仅有客观方面的损害,无论这个损害有多大,都不能仅仅根据这一点来认定行为
    2023-03-16
    277人看过
  • 事前故意成立犯罪吗
    法律综合知识
    事前故意成立犯罪,是主观形态,提前实现已构成犯罪但未必一定是既遂。在事前故意中,判断故意的有无应以行为人行为当时的意图为判断标准,后行为的故意应当被认为是事前故意的延续,对该引起结果的全过程应进行概括把握,而认为具有故意的情况。刑法理论对这种情况有以下处理意见:(1)第一行为即勒颈部、捂口鼻的行为成立故意杀人未遂,第二行为即将钱某“尸体”缚重扔入河中的行为成立过失致人死亡罪;(2)如果在实施第二行为时对死亡有间接故意(或未必的故意),则成立一个故意杀人既遂;否则成立故意杀人未遂与过失致人死亡罪;(3)将两个行为视为一个行为,将支配行为的故意视为概括的故意,认定为一个故意杀人既遂;(4)将两个行为视为一体,作为对因果关系的认识错误来处理,只要存在相当的因果关系,就认定为一个故意杀人既遂。
    2023-06-14
    486人看过
  • 构成假想防卫有过失的犯罪吗,假想防卫认定标准
    一、构成假想防卫有过失的犯罪吗构成假想防卫是过失犯罪。对于假想防卫,应当根据认识错误的原理予以处理,有过失的以过失论,无过失的以意外事件论。如果行为人应当预见而没有预见的,并且已经造成危害结果的,这样的防卫是过失犯罪。二、假想防卫认定标准(1)不法侵害行为的实际不存在。这是假想防卫成立的前提条件,也是假想防卫行为区别于正当防卫和其他防卫错误的关键。所谓假想防卫,顾名思义,就是假设的想象的防卫而非真正的防卫,何以如此,是因为不法侵害并不实际存在,当然也毋须实施防卫行为,如果不法侵害现实存在,且正在进行当中,那也就具备了正当防卫的法定前提,任何公民都有权实行必要的防卫行为,自然也就不存在假想防卫的问题,除了正当防卫之外,防卫时间错误、防卫对象错误以及防卫过当等,都是在不法侵害确实存在的条件下,在实行正当防卫的过程中,所出现的主客观不一致现象,与假想防卫成立的前提条件是不同的。(2)行为人主观上
    2023-06-25
    494人看过
  • 为何假想防卫不是故意犯罪?
    故意犯罪是以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为前提条件的,而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又是以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具有危害社会的性质为重要内容的。如果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危害社会的行为,当然也就不可能明知此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从而也就不可能构成故意犯罪。在假想防卫的情况下,行为人对他人实施的防卫行为虽然是故意行为,但这种故意是建立在对客观事实的主观认识错误的基础之上的,即行为人自以为自己的行为是对不法侵害的反击,是一种对社会有益的正当防卫行为,即主观上不具备犯罪故意的认识内容。因此,不能把假想防卫的故意等同于犯罪故意。假想防卫的构成要件假想防卫的构成要件包括三个方面。其一,行为人假想了不法侵害的存在。其二,行为人在主观上具有防卫的意图。其三,行为人实施了所谓的防卫行为并造成了相应的损害结果。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
    2023-08-14
    95人看过
  • 假想防卫结果过失犯罪的成立条件是什么?
    (1)不法侵害行为的实际不存在。这是假想防卫成立的前提条件,也是假想防卫行为区别于正当防卫和其他防卫错误的关键。所谓假想防卫,顾名思义,就是假设的想象的防卫而非真正的防卫,何以如此,是因为不法侵害并不实际存在,当然也毋须实施防卫行为,如果不法侵害现实存在,且正在进行当中,那也就具备了正当防卫的法定前提,任何公民都有权实行必要的防卫行为,自然也就不存在假想防卫的问题,除了正当防卫之外,防卫时间错误、防卫对象错误以及防卫过当等,都是在不法侵害确实存在的条件下,在实行正当防卫的过程中,所出现的主客观不一致现象,与假想防卫成立的前提条件是不同的。(2)行为人主观上存在防卫意图。这是假想防卫在主观上的必备条件。这种防卫的意图来源于行为人主观上判断错误,如果行为人明知不法侵害并不存在,也就不会产生防卫意图,假想防卫当然也就不会发生。如果行为人一方面假想不法侵害已经到来,另一方面却不是出于防卫意图实施反
    2023-03-27
    325人看过
  • 犯罪的故意是指想法吗
    犯罪故意的认识因素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的主观心理状态。由此可见,认识因素是事实性认识与违法性认识的统一。犯罪故意的意志因素是指希望或者放任危害结果发生的主观心理态度。由此可见,意志因素是心理性意志与违法性意志的统一。心理性意志,是指心理事实意义上的意志。意志对人的行动起支配作用,并且决定着结果的发生。如果说,意志对于行为本身的控制是可以直观地把握的话;意志对于结果的控制就不如行为那么直接。因为结果虽然是行为引起的,它又在一定程度上受外界力量的影响。故意犯罪均要有结果才是犯罪吗故意犯罪是要有结果才是犯罪,即故意心理状,希望结果的发生和放任结果的发生。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抱着希望或放任的态度。这两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少其中任何一个,都不能认为是故意犯罪。《刑法》第十四条【故意犯罪】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
    2023-08-17
    467人看过
  • 假想不犯罪是否会构成过失
    1、假想不犯罪不构成过失,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三条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五条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二、假想防卫中是否有故意犯罪1、假想防卫不应以故意犯罪来处理。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
    2023-06-20
    300人看过
  • 假想防卫有没有故意犯罪,正当防卫的几点误区
    一、假想防卫有没有故意犯罪假想防卫是故意犯罪的行为,正当防卫的实施条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必须有不法侵害存在。这就排除了对任何合法行为进行正当防卫的可能性。所谓不法,就是非法、违法的意思。因此,对于没有社会危害性的合法行为,即使从当事人的立场看具有某种侵害性,也不允许当事人实行正当防卫。(2)不法侵害并非仅限于犯罪行为。正当防卫要求的只是有不法侵害存在,并没有将其起因条件局限于犯罪行为,不法侵害的外延要比犯罪宽泛得多,只要是不法侵害行为,并不要求它已经达到或将要达到犯罪程度,防卫人都可以依法对不法侵害人实行正当防卫。(3)不法侵害必须是现实存在的。即不法侵害须是客观、真实地存在的,而不是行为人所臆想或推测出来的。如果不法侵害并不存在,行为人却误以为存在,而错误地实行了所谓正当防卫,造成他人的损害,这在刑法理论上称为假想防卫。假想防卫是由于行为人对事实认识的错误而发生的,因此如果行为人应
    2023-06-21
    159人看过
  • 故意犯罪和假想防卫可以包容评价吗?
    不可以,假想防卫行为人没有故意,所以不构成故意犯罪。假想防卫”是指行为人由于主观认识上的错误,误认为有不法侵害的存在,实施防卫行为结果造成损害的行为。对于假想防卫,应当根据认识错误的原理予以处理,有过失的以过失论,无过失的以意外事件论。一、非法侵入住宅罪非法侵入住宅罪,是指违背住宅内成员的意愿或无法律依据,进入公民住宅,或进入公民住宅后经要求退出而拒不退出的行为。中国宪法第39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这一规定是刑法第245条之规定的宪法渊源。法律渊源:《刑法》第二百四十五条:非法搜查他人身体、住宅,或者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司法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犯前款罪的,从重处罚非法搜查罪与非法侵入住宅罪的内涵不同。非法搜查罪是以侵害他人人身权利为目的,侵害的对象包括他人身体和住宅还有拥有权力的特定空间,而非法侵入他人住宅
    2023-04-04
    263人看过
  • 精神病能成立故意犯罪吗
    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鉴定确认有精神病的,不需要承担刑事责任。相关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八条【特殊人员的刑事责任能力】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2023-06-14
    419人看过
换一批
#刑罚量刑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避险过当
    相关咨询
    • 假想防卫过当不排除故意想过当呀?
      福建在线咨询 2023-10-13
      假想防卫过当不排除故意想过当,假想防卫不限于行为人误认为存在不法侵害而实施防卫的情形,还包括正当防卫过程中的防卫打击错误。如果这种认识错误能够避免,对行为人应当按过失犯罪处理;如果这种错误不可避免则不能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
    • 防卫过当是否构成紧急避险,避险过当是否构成?
      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2-10-30
      要看在什么情况下,如果是生命受到确实的威胁,并且不能逆转。可作为正当防卫。
    • 假想防卫成立过失犯罪的原因是什么
      福建在线咨询 2023-11-09
      假想防卫成立过失犯罪的条件: (1)不法侵害行为的实际不存在。 (2)行为人主观上存在防卫意图。 (3)行为人的“防卫”行为给无辜者造成了损害,这是假想防卫成立的结果条件。
    • 假想防卫行为具有犯罪故意吗
      台湾在线咨询 2021-12-02
      假设防卫是指行为人因主观认识上的错误,误以为存在违法侵权行为,实施防卫行为造成损害的行为。对假想防卫,应按认识错误的原则进行处理,有过失的以过失论,无过失的以意外事件论。假设防卫应根据造成伤害的后果承担刑事责任。根据刑法故意伤害罪定罪量刑,不能认定过失伤害致死罪,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的,应当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防卫过当应当从轻处罚。
    • 假想防卫可以过失犯罪论处吗,假想防卫可以过失犯罪吗
      甘肃在线咨询 2021-09-30
      假想防卫并非都是不具有罪过的行为,行为人主观上往往存在过失,由于假想防卫的行为人对没有实行不法侵害的人造成了损害,有时甚至是导致了严重的后果,这虽然是由于行为人主观上的认识错误所造成的,有可宽恕的一面,但在多数情况下,只要行为人稍加注意,就可以弄清不法侵害是否确实存在,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以避免错误及危害结果的发生,由于行为人应该注意而未注意,使本可避免的危害结果未能避免,所以,其主观上存在刑法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