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非典”和劳动合同终止
根据劳动部相关通知的要求,如果雇主的福利因“非典”而下降或关闭,工作时间和其他雇佣方式可以调整,但与员工的劳动合同不得以此为基础终止。这项规定具有很大的社会影响。其法律依据和法律依据是否充分
需要解决的法律问题是SARS是不可抗力还是环境变化?作者的观点是,这不能一概而论。必须详细分析:在特定条件下,“非典”可以属于不可抗力。例如,雇主因“非典”而被迫长期隔离。在这种情况下,对部队来说,“非典”具有“不可预见、不可克服、不可避免”的特点。在其他特定情况下,如果雇主因非典型肺炎而无法恢复营业超过一段时间,也可能是环境的变化。至于什么是“更长的时间”,应通过法律或司法解释加以界定
需要解决的法律问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26条第(3)项中的“SARS是否属于订立劳动合同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的规定是:“如果劳动合同订立条件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原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的,经协商不能就变更劳动合同达成协议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但应提前30天书面通知劳动者,并按规定支付经济补偿。作者认为,SARS属于不可抗力或情况变化时,可适用本规定
二、SARS与劳动合同终止/P>根据劳动部相关通知的要求,对于SARS患者、疑似病例和依法隔离的人员,如果在治疗和隔离期间劳动合同到期,应推迟至治疗结束或隔离期满。一些律师认为,将“治疗结束”改为“医疗期结束”更为恰当。这是两个概念。治疗结束后有一段医疗期。为保障劳动者的健康权,劳动合同期满后,劳动者仍在医疗期间的,应当将劳动合同期限延长至医疗期满。有相关立法可供参考,如《上海市劳动合同条例》
III.SARS和劳动合同的履行
根据相关通知的要求,SARS患者,依法隔离的疑似病例和观察人员,由其所属单位根据其在治疗隔离期间的出勤情况进行处理
一些律师认为“非典”患者与其他普通患者不同,他们的隔离和治疗是他们自身和社会的双重需要。因此,下属单位应承担其病假工资,病假工资与正常工资之间的差额应由社会承担。如果疑似病例和其他隔离观察者被确认不是SARS病例,则主要是因为社会需要而对其进行隔离和观察。因此,他们的工资也应由社会承担
-
船舶与船员之间存在哪些劳动关系?
462人看过
-
民法典与劳动法之间的法律关系
488人看过
-
相邻关系和地役权有哪些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68人看过
-
父母与子女之间有哪些独特之处?
55人看过
-
劳动调解与劳动仲裁有哪些不同之处
478人看过
-
劳务外包与劳动关系之间的关系
236人看过
所谓不可抗力,是指合同订立后发生的,当事人订立合同时不能预见的,且不能避免和不能克服的导致合同不能履行或不能按期履行的客观现象。 不可抗力的范围包括以下三种情况: (1)自然灾害。如地震、台风、洪水、旱灾、海啸等。 (2)政府行为。... 更多>
-
劳动关系与社保之间有哪些联系宁夏在线咨询 2023-09-21根据《社会保险法》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用人单位应当为本单位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这是一个法定的强制义务。所以从这一点上来说,凡是建立劳动关系的,原则上必须缴纳社会保险。
-
培训协议与劳动合同之间有哪些关系北京在线咨询 2022-07-31劳动者违反服务期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违约金的数额不得超过用人单位提供的培训费用。培训协议与劳动合同用人单位要求劳动者支付的违约金不得超过服务期尚未履行部分所应分摊的培训费用。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服务期的,不影响按照正常的工资调整机制提高劳动者在服务期期间的劳动报酬。
-
劳动者与关联企业之间的劳动关系海南在线咨询 2022-10-14一、关于关联公司中的劳动关系,在实践中主要有两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关联公司间存在两层劳动关系。关联公司都是合法的用工主体,故都是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 第二种观点认为,关联公司间只存在一层劳动关系,只有实际的用人单位才与劳动者之间存在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关系。 二、在关联公司中只存在一种劳动关系。主要理由如下: 1、对《劳动法》规定的用工主体之一的经济组织作扩大解释,即只要这个组织在进行一定的经
-
意定之债与法定之债之间有哪些不同广东在线咨询 2022-11-03意定之债与法定之债有下列不同: (1)意定之债中债的发生及其内容完全由当事人依其自由意思而决定,而法定之债是由法律规定的; (2)意定之债包括合同之债,而法定之债包括侵权之债、无因管理之债、不当得利之债等。
-
提出与单位之间存在劳动关系的请求有哪些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2-10-10答辩状的内容需要根据申请的仲裁请求来确定,其格式如下:《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五条人民法院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五日内将起诉状副本发送被告,被告应当在收到之日起十五日内提出答辩状。答辩状应当记明被告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工作单位、住所、联系方式;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联系方式。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答辩状之日起五日内将答辩状副本发送原告。被告不提出答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