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或者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
2、数额较大;
3、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
基本上拒不执行劳动报酬罪立案标准就是这样。
一、什么是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立案标准
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立案标准为:
1、通过逃匿、或转移财产等方式,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或在有能力支付的情况下,拒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
2、未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金额较大;
3、经过有关政府部门的强行要求,企业仍拒绝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的。
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是指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或者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数额较大,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的行为。
二、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量刑规定?
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量刑规定:一般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是指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或者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数额较大,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的行为。
三、劳动报酬罪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的情形
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是指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或者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数额较大,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的行为。该罪的立案标准为:
1、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或者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
2、数额较大;
3、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
-
劳动报酬罪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的情形
75人看过
-
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立案标准(欠薪罪最新法律规定)
405人看过
-
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罚金标准,拒不支付劳动报酬找哪个部门
218人看过
-
“拒不支付劳动报酬”入罪的立法目的。
475人看过
-
劳动合同中劳动报酬执行什么标准
76人看过
-
拒不支付农民工报酬罪立案标准是什么
459人看过
劳动报酬是指劳动者根据与用人单位按照国家规定或者劳动合同约定付出体力或脑力劳动并获得其劳动所得的对价,体现的是劳动者创造的社会价值。 用人单位在生产过程中支付给劳动者的全部报酬包括三部分: (1)货币工资,用人单位以货币形式直接支付给劳动者... 更多>
-
立案标准为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具体是指江苏在线咨询 2021-10-10以转移财产、逃避等方式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或者有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的能力,政府有关部门命令支付也不支付的情况之一,立案诉讼:(1)拒绝支付1名劳动者3个月以上的劳动报酬,金额在5千元到2万元以上的情况下(2)拒绝支付10名以上劳动者的劳动报酬,金额累计在3万元到10万元以上的情况下。不支付工人劳动报酬,未造成严重后果,刑事立案前支付工人劳动报酬,依法承担相应赔偿责任的,不予立案追诉。
-
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立案有哪些情形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1-11-18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是指通过转移财产、逃避等方式逃避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或者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数额较大,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仍不支付的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第四十一条规定,以转移财产、逃避等方式逃避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或者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的,数额较大,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仍不支付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
-
拒不执行劳动报酬可判多少年宁夏在线咨询 2022-10-073年以下;3~7年,具体分解如下:我国刑法第二百七十六条之一规定: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或者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数额较大,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
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数额较大的标准是什么,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的情形广东在线咨询 2022-03-28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是指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或者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数额较大,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的行为。根据《关于审理拒不支付劳动报酬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第三条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七十六条之一第一款规定的“数额较大”:(一)拒不支付一名劳动者三个月以上的劳动报酬且数额在五千元至二万元以上的;(二)拒不支付
-
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最新立案标准,有没有法律规定西藏在线咨询 2023-12-19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最新立案标准 1、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或者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 2、数额较大; 3、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 4、以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为目的,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七十六条之一第一款规定的“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 (1)隐匿财产、恶意清偿、虚构债务、虚假破产、虚假倒闭或者以其他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