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该条的表述看,在同种商品、相同商标、类似商品、近似商标四个要素之间,至少形成4种涉及商标侵权的关系:未经许可在同种商品上适用相同商标;未经许可在同种商品上适用近似商标;未经许可在类似商品上适用相同商标;未经许可在类似商品上适用近似商标。
需要说明的是,这4种关系并非类型化的商标侵权行为,商标侵权判断的关键仍在于是否构成“混淆”或有“混淆之虞”。因此,适用商标法第57条的正确逻辑是:未经许可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相同商标”的,推定足以造成混淆、构成侵权,但有相反证据证明的除外;未经许可“在类似商品上使用相同或近似商标”的,并不必然导致混淆;未经许可“在类似商品上使用相同或近似商标”的,只有足以造成混淆时,才成立商标侵权行为。同时,在“同种商品”、“类似商品”的认定中,可以有效利用尼斯分类和《区分表》作为客观推定依据:在尼斯分类和《区分表》中属于同种商品的,推定为构成“同种商品”,有相反证据证明的除外;在尼斯分类和《区分表》中属于类似商品的,推定为构成“类似商品”,有相反证据证明的除外;相反证据指使诉争商标涉及的商品之间因功能、用途、生产部门、销售渠道、消费对象、竞争或替代关系等方面被认定为构成“同种商品”或“类似商品”的证据。
我国商标法第57条规定,“未经商标注册人的许可,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的”、“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近似的商标,或者在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容易导致混淆的”,构成商标侵权。
我国商标法第57条规定,“未经商标注册人的许可,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的”、“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近似的商标,或者在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容易导致混淆的”,构成商标侵权。其中,“类似商品”的认定与商标侵权的“混淆”理论始终存在逻辑问题,本文不揣浅薄,对认定“类似商品”(包括服务)的正确逻辑展开讨论,以求教于方家。
在商标侵权“混淆”理论中,“混淆”特指消费者对商品或服务的来源或有关方面的错误认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标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02]32号)第11条将“类似商品”定义为“在功能、用途、生产部门、销售渠道、消费对象等方面相同,或者相关公众一般认为其存在特定联系、容易造成混淆的商品……”,因此出现了以“混淆”作为“类似商标”的认定标准,认为“混淆是判别‘类似商品’的基本原则”的观点,司法实践中也有多份判决支持以“混淆”作为判定是否构成“类似商品”的标准。然而,以“混淆”作为“类似商品”的认定标准,存在严重的逻辑循环和因果倒置问题:认定混淆取决于商品或服务是否类似;混淆又是衡量商品或服务是否类似的标准。有学者试图通过区分“混淆”的对象来解决这一逻辑问题,其认为“认定‘类似商品’时的‘混淆’是指产源上的混淆,而认定商标侵权的‘混淆’是指商品使用价值上的混淆”,但问题是“产源上的混淆”与“商品使用价值上的混淆”有时很难区分,况且仅以“产源”的混淆作为“类似商品”的单一判断标准,容易忽略了商品的功能、用途、生产部门、销售渠道、消费对象这些可以影响商标是否类似的因素。
解决上述逻辑问题,关键在于把“类似商品”与“混淆”均视为判定商标侵权时考虑的因素,明确“混淆”是商标侵权的判定标准,而非“类似商品”的认定标准。事实上,“商标近似、商品类似不是一个是与否的概念,而是一个程度大小的问题”。在“类似商品”的认定上,如果“类似”与否是“有”、“无”的问题,则从“类似商品”到商标侵权的判断就是客观性、类型化的问题,即只要有未经许可在类似商品上使用相同或近似商标的行为,就构成侵权。如果“类似商品”只是商标侵权判定要素之一,那么商品与商品之间构成“类似商品”的,只是加剧了混淆的可能性,并非绝对导致混淆,也不会必然成立商标侵权行为。是否构成商标侵权行为,最终取决于是否有证据证明存在“实际混淆”或有“混淆之虞”。在美国的司法实践中,多个案例均把“混淆”视为商标侵权而非“类似商品”的认定标准。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标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2条的规定,《商标注册用商品和服务国际分类表》(以下简称尼斯分类)和《类似商品和服务区分表》(以下简称《区分表》)是认定“类似商品”的“参考”,而非依据。“参考”的另一层含义是在司法程序中可以把尼斯分类和《区分表》视为推定商品类似的客观标准,即诉争商标涉及的商品在尼斯分类和《区分表》属于类似群的,推定为构成类似商品,除非有其他证据证明诉争商标涉及的商品并非类似商品。在司法程序中明确这一点的价值是:其一,增加商标侵权判决的确定性与可预测性,增强司法公信力。如果“类似商品”的判断完全依赖主观标准,则不同的法官将有不同的视角,使“类似商品”的判断充满了主观性,而“类似商品”又是认定商标侵权的重要因素之一,“类似商品”判断的主观性将增加商标侵权判决的确定性与可预测性,使商标侵权的司法判断在公众眼里成为“变色龙”,进而影响司法公信力。其二,提高司法效率。完全依赖主观标准认定“类似商品”,则法官需要在审判过程中对影响“类似商品”认定的众多因素一一进行判断,但如果把尼斯分类和《区分表》视为推定商品构成类似的客观标准,在无其他证据证明的情况下,法官可直接依据尼斯分类和《区分表》进行推定。
将尼斯分类和《区分表》视为推定“类似商品”的客观标准并否认“类似商品”认定的主观标准。相反,“类似商品”认定最终需取决于多方面、综合性的主观标准。我国的司法实践中多个判决从商品之间“功能上的辅助性或互补性”、“搭配或配套使用的关系”、“产品与零部件的关系”、“原料或工具的关系”、“商品之间的竞争关系”等方面认定“类似商品”,这些都是值得借鉴的主观标准。同时,“类似商品”认定主观标准的适用还可参考以下要点:
其一,商品的类似程度越高,越容易造成消费者的混淆。
诉争商品的类似度越高的,造成消费者混淆的可能性就越大,判定侵权行为成立的概率也就相应增大。同时,诉争商品的类似度越高的,原告对其他影响“造成消费者混淆的可能性”主观判断的因素之证明也会相应减少。
其二,“类似商品”的认定本身不应考虑诉争商标的驰名程度。
“类似商品”是商标侵权判定考虑的要素之一,诉争商标的驰名程度也是商标侵权判定考虑要素之一,两者共同影响商标侵权的判断,不存在因果关系。诉争商标驰名程度越高的,消费者产生混淆的可能性就越大,这与诉争商品的类似程度并无关系,不宜以诉争商标的驰名度来扩展类似商品的范围。此外,我国对注册驰名商标采取跨类保护,如果可以根据商标的驰名度而扩展“类似商品”的范围,那么驰名商标的跨类保护就毫无意义。
一、商标近似是否还能注册
近似商标不能注册,属于商标侵权。近似商标是指文本的形状、发音、意义,或图形的构图和颜色,或文本与图形的整体结构相似,容易混淆商品或服务的来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的规定,侵犯五种商标的,第一款未经商标注册人许可,在同一商品或者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
-
商标法五十七条和四十八条比较
294人看过
-
属于商标法第五十七条第二项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行为有哪些
421人看过
-
浅谈国家赔偿法第十七条第一项的适用
416人看过
-
属于商标法第五十七条第六项规定提供便利条件的情形
380人看过
-
刑法六十七条第一款适用什么条件
52人看过
-
刑法解释:第七十二条【适用缓刑的对象和适用缓刑的条件】
95人看过
商标,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牌子,在社会生活中随处可见。商标的本质作用是区别商品的来源或服务的提供者。商标,是商品的生产者经营者在其生产、制造、加工、拣选或者经销的商品上或者服务的提供者在其提供的服务上采用的,区别商品或者服务来源的,由文字、... 更多>
-
新刑诉法七十五条适用范围安徽在线咨询 2023-05-30《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五条规定,监视居住应当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住处执行;无固定住处的,可以在指定的居所执行。对于涉嫌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在住处执行可能有碍侦查的,经上一级公安机关批准,也可以在指定的居所执行。但是,不得在羁押场所、专门的办案场所执行。 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除无法通知的以外,应当在执行监视居住后二十四小时以内,通知被监视居住人的家属。 被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委托
-
适用第三十七条吗台湾在线咨询 2022-10-10不适用的,房屋租赁适用一般的民事责任或约定侵权责任法第三十七条宾馆、商场、银行、车站、娱乐场所等公共场所的管理人或者群众性活动的组织者,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因第三人的行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第三人承担侵权责任;管理人或者组织者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的,承担相应的补充责任。
-
第七十五条公司法第77条北京在线咨询 2023-05-30公司法第77条 公司法第七十七条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发起人符合法定人数; (二)发起人认购和募集的股本达到法定资本最低限额; (三)股份发行、筹办事项符合法律规定; (四)发起人制订公司章程,采用募集方式设立的经创立大会通过; (五)有公司名称,建立符合股份有限公司要求的组织机构; (六)有公司住所。
-
刑法第七十五条与第八十三条的区别湖南在线咨询 2022-11-121、刑法第七十五条: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监督; (二)按照考察机关的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 (三)遵守考察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 (四)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经考察机关批准。 2、第八十三条【假释的考验期限】有期徒刑的假释考验期限,为没有执行完毕的刑期;无期徒刑的假释考验期限为十年。假释考验期限,从假释之日起计算。
-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实施细则第七十五条河北在线咨询 2022-09-22为侵犯他人商标专用权提供仓储、运输、邮寄、印制、隐匿、经营场所、网络商品交易平台等,属于商标法第五十七条第六项规定的提供便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