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项新医疗制度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7-01 09:35:50 394 人看过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1、首诊负责制度;2、三级查房制度;3、会诊制度;4、分级护理制度;5、值班和交接班制度;6、疑难病例讨论制度;7、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8、术前讨论制度;9、死亡病例讨论制度;10、查对制度;11、手术安全核查制度;12、手术分级管理制度;13、新技术和新项目准入制度;14、危急值报告制度;15、病历管理制度;16、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17、临床用血审核制度;18、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与现行的公费、劳保医疗制度有什么区别?

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对现行公费、劳保医疗制度的制度创新和机制转换。一是改变过去国家承担无限责任为保障职工基本医疗,实理福利保障到社会保障的转变;二是改变过去国家和企业包揽职工医疗费为单位和个人共同缴费;三是改变过去各个单位分散管理为社会化管理,实现医疗保险基金的统筹共济;四是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建立医、患、保三方制约机制。

《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要点》

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是指在诊疗活动中对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发挥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的一系列制度。根据《医疗质量管理办法》,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共18项。本要点是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实施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的基本要求。

一、首诊负责制度

(一)定义

指患者的首位接诊医师(首诊医师)在一次就诊过程结束前或由其他医师接诊前,负责该患者全程诊疗管理的制度。医疗机构和科室的首诊责任参照医师首诊责任执行。

(二)基本要求

1.明确患者在诊疗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责任主体。

2.保障患者诊疗过程中诊疗服务的连续性。

3.首诊医师应当作好医疗记录,保障医疗行为可追溯。

4.非本医疗机构诊疗科目范围内疾病,应告知患者或其法定代理人,并建议患者前往相应医疗机构就诊。

二、三级查房制度

(一)定义

指患者住院期间,由不同级别的医师以查房的形式实施患者评估、制定与调整诊疗方案、观察诊疗效果等医疗活动的制度。

(二)基本要求

1.医疗机构实行科主任领导下的三个不同级别的医师查房制度。三个不同级别的医师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

2.遵循下级医师服从上级医师,所有医师服从科主任的工作原则。

3.医疗机构应当明确各级医师的医疗决策和实施权限。

4.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明确查房周期。工作日每天至少查房2次,非工作日每天至少查房1次,三级医师中最高级别的医师每周至少查房2次,中间级别的医师每周至少查房3次。术者必须亲自在术前和术后24小时内查房。

5.医疗机构应当明确医师查房行为规范,尊重患者、注意仪表、保护隐私、加强沟通、规范流程。

6.开展护理、药师查房的可参照上述规定执行。

三、会诊制度

(一)定义

会诊是指出于诊疗需要,由本科室以外或本机构以外的医务人员协助提出诊疗意见或提供诊疗服务的活动。规范会诊行为的制度称为会诊制度。

(二)基本要求

1.按会诊范围,会诊分为机构内会诊和机构外会诊。机构内多学科会诊应当由医疗管理部门组织。

2.按病情紧急程度,会诊分为急会诊和普通会诊。机构内急会诊应当在会诊请求发出后10分钟内到位,普通会诊应当在会诊发出后24小时内完成。

3.医疗机构应当统一会诊单格式及填写规范,明确各类会诊的具体流程。

4.原则上,会诊请求人员应当陪同完成会诊,会诊情况应当在会诊单中记录。会诊意见的处置情况应当在病程中记录。

5.前往或邀请机构外会诊,应当严格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四、分级护理制度

(一)定义

指医护人员根据住院患者病情和(或)自理能力对患者进行分级别护理的制度。

(二)基本要求

1.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国家分级护理管理相关指导原则和护理服务工作标准,制定本机构分级护理制度。

2.原则上,护理级别分为特级护理、一级护理、二级护理、三级护理4个级别。

3.医护人员应当根据患者病情和(或)自理能力变化动态调整护理级别。

4.患者护理级别应当明确标识。

五、值班和交接班制度

(一)定义

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通过值班和交接班机制保障患者诊疗过程连续性的制度。

(二)基本要求

1.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全院性医疗值班体系,包括临床、医技、护理部门以及提供诊疗支持的后勤部门,明确值班岗位职责并保证常态运行。

2.医疗机构实行医院总值班制度,有条件的医院可以在医院总值班外,单独设置医疗总值班和护理总值班。总值班人员需接受相应的培训并经考核合格。

3.医疗机构及科室应当明确各值班岗位职责、值班人员资质和人数。值班表应当在全院公开,值班表应当涵盖与患者诊疗相关的所有岗位和时间。

4.当值医务人员中必须有本机构执业的医务人员,非本机构执业医务人员不得单独值班。当值人员不得擅自离岗,休息时应当在指定的地点休息。

5.各级值班人员应当确保通讯畅通。

6.四级手术患者手术当日和急危重患者必须床旁交班。

7.值班期间所有的诊疗活动必须及时记入病历。

8.交接班内容应当专册记录,并由交班人员和接班人员共同签字确认。

六、疑难病例讨论制度

(一)定义

指为尽早明确诊断或完善诊疗方案,对诊断或治疗存在疑难问题的病例进行讨论的制度。

(二)基本要求

1.医疗机构及临床科室应当明确疑难病例的范围,包括但不限于出现以下情形的患者:没有明确诊断或诊疗方案难以确定、疾病在应有明确疗效的周期内未能达到预期疗效、非计划再次住院和非计划再次手术、出现可能危及生命或造成器官功能严重损害的并发症等。

2.疑难病例均应由科室或医疗管理部门组织开展讨论。讨论原则上应由科主任主持,全科人员参加。必要时邀请相关科室人员或机构外人员参加。

3.医疗机构应统一疑难病例讨论记录的格式和模板。讨论内容应专册记录,主持人需审核并签字。讨论的结论应当记入病历。

4.参加疑难病例讨论成员中应当至少有2人具有主治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七、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

(一)定义

指为控制病情、挽救生命,对急危重患者进行抢救并对抢救流程进行规范的制度。

(二)基本要求

1.医疗机构及临床科室应当明确急危重患者的范围,包括但不限于出现以下情形的患者:病情危重,不立即处置可能存在危及生命或出现重要脏器功能严重损害;生命体征不稳定并有恶化倾向等。

2.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抢救资源配置与紧急调配的机制,确保各单元抢救设备和药品可用。建立绿色通道机制,确保急危重患者优先救治。医疗机构应当为非本机构诊疗范围内的急危重患者的转诊提供必要的帮助。

3.临床科室急危重患者的抢救,由现场级别和年资最高的医师主持。紧急情况下医务人员参与或主持急危重患者的抢救,不受其执业范围限制。

4.抢救完成后6小时内应当将抢救记录记入病历,记录时间应具体到分钟,主持抢救的人员应当审核并签字。

八、术前讨论制度

(一)定义

指以降低手术风险、保障手术安全为目的,在患者手术实施前,医师必须对拟实施手术的手术指征、手术方式、预期效果、手术风险和处置预案等进行讨论的制度。

(二)基本要求

1.除以紧急抢救生命为目的的急诊手术外,所有住院患者手术必须实施术前讨论,术者必须参加。

2.术前讨论的范围包括手术组讨论、医师团队讨论、病区内讨论和全科讨论。临床科室应当明确本科室开展的各级手术术前讨论的范围并经医疗管理部门审定。全科讨论应当由科主任或其授权的副主任主持,必要时邀请医疗管理部门和相关科室参加。患者手术涉及多学科或存在可能影响手术的合并症的,应当邀请相关科室参与讨论,或事先完成相关学科的会诊。

3.术前讨论完成后,方可开具手术医嘱,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

4.术前讨论的结论应当记入病历。

九、死亡病例讨论制度

(一)定义

指为全面梳理诊疗过程、总结和积累诊疗经验、不断提升诊疗服务水平,对医疗机构内死亡病例的死亡原因、死亡诊断、诊疗过程等进行讨论的制度。

(二)基本要求

1.死亡病例讨论原则上应当在患者死亡1周内完成。尸检病例在尸检报告出具后1周内必须再次讨论。

2.死亡病例讨论应当在全科范围内进行,由科主任主持,必要时邀请医疗管理部门和相关科室参加。

3.死亡病例讨论情况应当按照本机构统一制定的模板进行专册记录,由主持人审核并签字。死亡病例讨论结果应当记入病历。

4.医疗机构应当及时对全部死亡病例进行汇总分析,并提出持续改进意见。

十、查对制度

(一)定义

指为防止医疗差错,保障医疗安全,医务人员对医疗行为和医疗器械、设施、药品等进行复核查对的制度。

(二)基本要求

1.医疗机构的查对制度应当涵盖患者身份识别、临床诊疗行为、设备设施运行和医疗环境安全等相关方面。

2.每项医疗行为都必须查对患者身份。应当至少使用两种身份查对方式,严禁将床号作为身份查对的标识。为无名患者进行诊疗活动时,须双人核对。用电子设备辨别患者身份时,仍需口语化查对。

3.医疗器械、设施、药品、标本等查对要求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执行。

十一、手术安全核查制度

(一)定义

指在麻醉实施前、手术开始前和患者离开手术室前对患者身份、手术部位、手术方式等进行多方参与的核查,以保障患者安全的制度。

(二)基本要求

1.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和标准化流程。

2.手术安全核查过程和内容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3.手术安全核查表应当纳入病历。

十二、手术分级管理制度

(一)定义

指为保障患者安全,按照手术风险程度、复杂程度、难易程度和资源消耗不同,对手术进行分级管理的制度。

(二)基本要求

1.按照手术风险性和难易程度不同,手术分为四级。具体要求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2.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手术分级管理工作制度和手术分级管理目录。

3.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手术分级授权管理机制,建立手术医师技术档案。

4.医疗机构应当对手术医师能力进行定期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手术权限进行动态调整。

十三、新技术和新项目准入制度

(一)定义

指为保障患者安全,对于本医疗机构首次开展临床应用的医疗技术或诊疗方法实施论证、审核、质控、评估全流程规范管理的制度。

(二)基本要求

1.医疗机构拟开展的新技术和新项目应当为安全、有效、经济、适宜、能够进行临床应用的技术和项目。

2.医疗机构应当明确本机构医疗技术和诊疗项目临床应用清单并定期更新。

3.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新技术和新项目审批流程,所有新技术和新项目必须经过本机构相关技术管理委员会和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同意后,方可开展临床应用。

4.新技术和新项目临床应用前,要充分论证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或技术风险,并制定相应预案。

5.医疗机构应当明确开展新技术和新项目临床应用的专业人员范围,并加强新技术和新项目质量控制工作。

6.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新技术和新项目临床应用动态评估制度,对新技术和新项目实施全程追踪管理和动态评估。

7.医疗机构开展临床研究的新技术和新项目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十四、危急值报告制度

(一)定义

指对提示患者处于生命危急状态的检查、检验结果建立复核、报告、记录等管理机制,以保障患者安全的制度。

(二)基本要求

1.医疗机构应当分别建立住院和门急诊患者危急值报告具体管理流程和记录规范,确保危急值信息准确,传递及时,信息传递各环节无缝衔接且可追溯。

2.医疗机构应当制定可能危及患者生命的各项检查、检验结果危急值清单并定期调整。

3.出现危急值时,出具检查、检验结果报告的部门报出前,应当双人核对并签字确认,夜间或紧急情况下可单人双次核对。对于需要立即重复检查、检验的项目,应当及时复检并核对。

4.外送的检验标本或检查项目存在危急值项目的,医院应当和相关机构协商危急值的通知方式,并建立可追溯的危急值报告流程,确保临床科室或患方能够及时接收危急值。

5.临床科室任何接收到危急值信息的人员应当准确记录、复读、确认危急值结果,并立即通知相关医师。

6.医疗机构应当统一制定临床危急值信息登记专册和模板,确保危急值信息报告全流程的人员、时间、内容等关键要素可追溯。

十五、病历管理制度

(一)定义

指为准确反映医疗活动全过程,实现医疗服务行为可追溯,维护医患双方合法权益,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对医疗文书的书写、质控、保存、使用等环节进行管理的制度。

(二)基本要求

1.医疗机构应当建立住院及门急诊病历管理和质量控制制度,严格落实国家病历书写、管理和应用相关规定,建立病历质量检查、评估与反馈机制。

2.医疗机构病历书写应当做到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规范,并明确病历书写的格式、内容和时限。

3.实施电子病历的医疗机构,应当建立电子病历的建立、记录、修改、使用、存储、传输、质控、安全等级保护等管理制度。

4.医疗机构应当保障病历资料安全,病历内容记录与修改信息可追溯。

5.鼓励推行病历无纸化。

十六、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一)定义

指根据抗菌药物的安全性、疗效、细菌耐药性和价格等因素,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进行分级管理的制度。

(二)基本要求

1.根据抗菌药物的安全性、疗效、细菌耐药性和价格等因素,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级、限制使用级与特殊使用级三级。

2.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建立本机构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和医师抗菌药物处方权限,并定期调整。

3.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全院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会诊专家库,按照规定规范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流程。

4.医疗机构应当按照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原则,建立抗菌药物遴选、采购、处方、调剂、临床应用和药物评价的管理制度和具体操作流程。

十七、临床用血审核制度

(一)定义

指在临床用血全过程中,对与临床用血相关的各项程序和环节进行审核和评估,以保障患者临床用血安全的制度。

(二)基本要求

1.医疗机构应当严格落实国家关于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的有关规定,设立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或工作组,制定本机构血液预订、接收、入库、储存、出库、库存预警、临床合理用血等管理制度,完善临床用血申请、审核、监测、分析、评估、改进等管理制度、机制和具体流程。

2.临床用血审核包括但不限于用血申请、输血治疗知情同意、适应证判断、配血、取血发血、临床输血、输血中观察和输血后管理等环节,并全程记录,保障信息可追溯,健全临床合理用血评估与结果应用制度、输血不良反应监测和处置流程。

3.医疗机构应当完善急救用血管理制度和流程,保障急救治疗需要。

十八、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一)定义

指医疗机构按照信息安全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要求,对医疗机构患者诊疗信息的收集、存储、使用、传输、处理、发布等进行全流程系统性保障的制度。

(二)基本要求

1.医疗机构应当依法依规建立覆盖患者诊疗信息管理全流程的制度和技术保障体系,完善组织架构,明确管理部门,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等有关要求。

2.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是医疗机构患者诊疗信息安全管理第一责任人。

3.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患者诊疗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和应急工作机制,制定应急预案。

4.医疗机构应当确保实现本机构患者诊疗信息管理全流程的安全性、真实性、连续性、完整性、稳定性、时效性、溯源性。

5.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患者诊疗信息保护制度,使用患者诊疗信息应当遵循合法、依规、正当、必要的原则,不得出售或擅自向他人或其他机构提供患者诊疗信息。

6.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员工授权管理制度,明确员工的患者诊疗信息使用权限和相关责任。医疗机构应当为员工使用患者诊疗信息提供便利和安全保障,因个人授权信息保管不当造成的不良后果由被授权人承担。

7.医疗机构应当不断提升患者诊疗信息安全防护水平,防止信息泄露、毁损、丢失。定期开展患者诊疗信息安全自查工作,建立患者诊疗信息系统安全事故责任管理、追溯机制。在发生或者可能发生患者诊疗信息泄露、毁损、丢失的情况时,应当立即采取补救措施,按照规定向有关部门报告。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12月21日 00:55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更多医疗机构相关文章
  •  18项关键医疗制度及其改革方案
    这是一份医疗机构的制度清单,其中包括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包括首诊负责制、三级查房制度、会诊制度、分级护理制度、值班和交接班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术前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查对制度、手术安全核查制度、手术分级管理制度、新技术、新项目准入制度、危急值报告制度、病历管理制度、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临床用血审核制度和信息安全管理制度。这些制度旨在确保医疗机构的正常运转和医疗安全。一、首诊负责制;二、三级查房制度;三、会诊制度;四、分级护理制度;五、值班和交接班制度;六、疑难病例讨论制度;七、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八、术前讨论制度;九、死亡病例讨论制度;十、查对制度;十一、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十二、手术分级管理制度;十三、新技术、新项目准入制度;十四、危急值报告制度;十五、病历管理制度;十六、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十七、临床用血审核制度;十八、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医疗质量管理办法
    2024-04-14
    380人看过
  • 最新八项规定十个严禁内容
    本文提出了八种违规行为,包括公款吃喝、旅游和参与高消费娱乐健身活动,违规收送各种礼品礼金,违规操办婚丧喜庆事宜或借机敛财,公车私用或“私车公养”,违规出入私人会所或参与封建迷信、赌博活动,违规参加老乡会、校友会、战友会,在节日期间开展“走秀式”调研和“表演式”慰问,以及在节日期间工作打折扣、搞变通等。十个不准:(一)不准滥用津贴、补贴、奖金、实物或巧立名目借节日之机突击花钱;(二)不准违规举办年会、节会、庆典等活动或借招商引资之机搞各种形式的论坛,用公款搞相互走访、宴请等拜年活动;(三)不准违规公款吃喝、旅游和参与高消费娱乐健身活动;(四)不准违规收送各种有价证券、支付凭证、消费卡、电子红包以及土特产品等节日礼品礼金;(五)不准违规操办婚丧喜庆事宜或借机敛财;(六)不准公车私用或“私车公养”;(七)不准违规出入私人会所或参与封建迷信、赌博活动;(八)不准违规参加老乡会、校友会、战友会;(九
    2023-11-03
    355人看过
  • 医疗差错、医疗事故、医疗纠纷防范制度
    1、医疗事故,是指诊所医护工作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诊所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2、医疗差错,是指诊所医护工作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诊所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发生在病人身上的错误,未构成医疗事故者。3、医疗纠纷,是指患者或其亲属对涉及诊所医疗、护理以及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提出意见并反映到卫生行政管理职能部门,要求予以处理的问题。4、诊所每年定期组织全体医护人员进行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培训,增强医务人员的法制观念,提高法律意识。严格依法执业,防患于未然。5、定期组织医务人员,进行诊疗护理操作常规和三基知识培训,夯实医务人员基本功。医务人员自身也要通过持续的专业培训和继续教育,不断充实、提高自己的医疗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6、提高医护人员职业道德教育,把诊所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作为诊所加强精神文明建
    2023-04-01
    190人看过
  • 怎样制定医疗纠纷制度
    1、医疗纠纷发生,患者及家属向医疗单位或其主管部门投诉,提出查处要求;2、医疗单位或其主管部门接到投诉后应立即指派专人妥善保管原始资料,封存有关医疗物品,严禁涂改、伪造、隐匿、销毁。一、医院病历被篡改应该怎么处理医院病历被篡改将直接定性为医疗事故。患者可以保存原始病历复印件举证或者申请公安部门痕检鉴定。涂改、伪造、隐匿、销毁病历资料的由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或者纪律处分;情节严重的,由原发证部门吊销其执业证书或者资格证书。二、民法典规定哪些情况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以下情况需要承担赔偿责任:1、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医疗机构或者其医务人员有过错的,由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2、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应当向患者说明病情和医疗措施。需要实施手术、特殊检查、特殊治疗的,医务人员应当及时向患者具体说明医疗风险、替代医疗
    2023-03-14
    498人看过
  • 医疗广告审查制度
    一、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一)责任单位:省卫生厅医疗服务监管处(以下简称医管处)责任人:承办人A、承办人B、处长、主管副厅长、处务会参加人员、评审专家(二)责任单位:省卫生厅行政审批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审批中心)责任人:承办人A、承办人B、主任二、审查权力行使依据(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主席令8届第34号),第四章第三十四条规定“利用广播、电影、电视、报纸、期刊以及其他媒介发布药品、医疗器械、农药、兽药等商品的广告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进行审查的其他广告,必须在发布前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由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广告审查机关)对广告内容进行审查;未经审查,不得发布。”(二)依据《医疗广告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第26号令),第四条规定“卫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负责医疗广告的审查,并对医疗机构进行监督管理。”第八条规定“医疗机构发布
    2023-03-24
    272人看过
  • 怎样遏制过度医疗?
    随着人们健康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对医疗行为认知度的逐渐加深,过度医疗已经成为人民群众广为关注的问题。所谓过度医疗,简单地讲,就是给患者超出其病情需要的诊断和治疗措施,比如普通感冒使用抗生素、洁净手术后使用高级别抗生素、滥用输液、随意做CT或MR等检查、缺乏依据使用昂贵的抗肿瘤新药等。这些行为增加了患者不必要的创伤、痛苦和经济负担,甚至引发新的医源性疾病,不但浪费有限的医疗资源,造成医患关系紧张,而且影响人民群众对整个医疗体系的信任度。造成过度医疗的原因十分复杂,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医疗技术水平的局限。其中既有整个行业的发展进程和技术水平问题,也有医生个人的经验和技术水平问题。比如,按照国际公认的治疗指引,要对一些中晚期肿瘤患者实施化疗,而其中真正受益的只是部分患者,其他人都是陪打,但目前的技术水平还无法准确地鉴别哪些是受益者,哪些是陪打者。又如,针对患有轻微心血管疾病的人能否前往高原地区,临
    2023-06-08
    284人看过
  •  农民医疗保健制度出现的新问题
    这段内容描述了参保单位经办人在完成领表和填表参保登记后,将《社会保障(市民)卡申领表》双面复印并分别发给每位新参保人,并指导他们填写申领表的过程。参保单位经办人还安排新参保人在次月3日前前往社保卡定点照相馆进行照相。在完成领表和填表参保登记后,参保单位经办人会将《社会保障(市民)卡申领表》双面复印并分别发给每位新参保人,同时指导他们按照申领规则的要求填写申领表。参保单位经办人于参保登记次月3日前,安排新参保人携带身份证前往社保卡定点照相馆。 新 农 合 门 规 如 何 处 理 ?根据我国《新农合门规》的规定,发生医疗事故争议时,患者或者其近亲属可以依法向医疗机构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提出投诉,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自收到投诉之日起30日内作出调查处理。如果患者或者其近亲属对卫生行政部门作出的调查处理决定不服,可以在收到决定之日起60日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新农合门规明确规
    2023-09-03
    401人看过
  • 医疗废物交接制度
    法定代表人
    建立、健全医疗废物管理制度,或者未设置监控部门或者专(兼)职人员,有关人员进行相关法律和专业技术、安全防护以及紧急处理等知识的培训的;对医疗废物进行登记或者未保存登记资料;使用后的医疗废物运送工具或者运送车辆未在指定地点及时进行消毒和清洁的。一、医疗废物的管理和处理的规范国家环保总局,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医疗废物管理条例》,防治医疗废物在暂时贮存、运送和处置过程中的环境污染,保障人体健康,批准发布《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技术规范》(试行)。二、医保基金使用监督管理条例内容(一)落实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要求,强化医疗保障服务。一是将立法目的明确为“加强医疗保障基金使用监督管理,保障基金安全,促进基金有效使用,维护公民医疗保障合法权益”。二是确立以人民健康为中心,遵循合法、安全、公开、便民的医疗保障基金使用原则。三是建立健全全国统一的医
    2023-02-23
    373人看过
  • 各国预防医疗事故的医疗制度
    美国:监督机制严厉美国几乎所有的州都实行行医执照的更新制度。在日本,医生一旦获得了行医执照,就相当于获得了半永久性的铁饭碗,而在美国,实行根据医生参加讲习会的次数来打分的制度,如果达不到一定的分数,将不予更新执照。此外,在美国,每个州都有医务监察机构,对于不断出现治疗和诊断错误的医生,该机构将没收其行医执照。在医务监察机构的组成人员中,医生占到半数以上。在有约6万名医生的纽约州,每年都有100—200名医生遭到没收执照的严厉处分。在美国,医院的质量也要受到检查。医疗设施联合评估委员会要对各家医院进行审查,如果某家医院不合格,将会被从国家医疗保险指定机构中除名,这是一个关系到医院生死存亡的问题。医疗设施联合评估委员会还收集和分析医疗事故的案例,并建议医院为防止再次发生事故而采取措施。英国:执业门槛难越在英国,90年代后半期严重的医疗事故不断曝光,成为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为此,英国在卫生部内设
    2023-06-08
    404人看过
  • 新农合医疗保险制度与新农合医疗保险补偿标准是多少
    新农合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其采取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的方式筹集资金。2002年10月,中国明确提出各级政府要积极引导农民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9年,中国作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战略部署,确立新农合作为农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地位。2018年1月29日,国家卫计委、财政部印发关于做好2018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通知提出,各级财政对新农合的人均补助标准在2018年的基础上提高60元,达到380元。,各级财政对新农合的人均补助标准在的基础上提高30元,达到450元,其中:中央财政对新增部分按照西部地区80%、中部地区60%的比例进行补助,对东部地区各省份分别按一定比例补助。农民个人缴费标准在的基础上提高30元,原则上全国平均
    2023-02-18
    104人看过
  • 医疗教育及医疗制度方面的改善
    1、强化安全医疗教育。每年定期组织全院职工卫生管理法律、法规、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培训,不定期地进行医疗安全、质量意识教育,及时传达上级卫生部门的有关医疗安全方面文件和各项规定。医疗安全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环节。医院各临床医技科室及各职能管理科室应当认真做好本职工作,相互协调,认真履行各自职责,树立正确、积极的医疗风险预防意识,建立医疗安全目标责任制,尽最大可能预防医疗事故的发生。医院每年组织医务人员学习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常规、规范,通过集中学习、轮训以及各种会议强调通报等方式,提高医务人员对医疗事故的预防意识。特别要学习《执业医师法》、《护士管理办法》、《传染病防治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其配套文件、《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全国医院工作条例》、《医院工作制度》等。2、建立和健全各项医疗规章制度。制度是保证医疗质量有章可循的关健,尤其是首诊负责制、急诊抢救制度、值班交
    2023-02-17
    413人看过
  • 无过错医疗赔偿制度
    医疗机构或者其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没有过错的,医疗机构不承担赔偿责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相关规定,医疗机构或其义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存在过错情形或者推定医疗机构有过错的情形,医疗机构需要承担侵权赔偿责任。紧急抢救医疗过程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吗紧急抢救医疗过程不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这也就意味着必须是存在过错,才能够进行一定的处理。1、过错原则。医疗机构在医疗行为中须存在医疗过错,且因为该过错导致了患者医疗损害才需要承担侵权赔偿责任,医方承担赔偿责任的前提。2、过错推定原则。《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二十二条:“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推定医疗机构有过错:(一)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章以及其他有关诊疗规范的规定;(二)隐匿或者拒绝提供与纠纷有关的病历资料;(三)遗失、伪造、篡改或者违法销毁病历资料。”在以上三种情况下,患者不需证明医疗机构的医疗行为存在医疗过错,只要证明
    2023-08-17
    480人看过
  • 医疗保险制度起源于
    医疗保险起源于西欧。居民医保的作用包括:1、减轻经济负担,参保人患病尤其是一些重大疾病的时候,能一定程度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2、在一定程度上,让参保人可以更加安心的生活;3、补偿金额大大超过了个人所缴纳的统筹费用,有效防止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的发生;4、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让没有能力或者没有资格买职工医保的居民,也可以有自己的医疗保障;5、城乡居民医保最大的作用就是可以让参保人在生病之后进行报销,不管是门诊还是住院,都可以报销。医保开通有以下几种方式:1、所属银行激活:可以带上医保卡,前往所属银行进行激活,然后设置好账户的密码以及医保账户的密码,这样以来的话就可以开通社保卡的银行卡功能了;2、社保中心激活:带上医保卡和身份证,去社保局办理激活业务,找到服务窗口,工作人员会为其协助你激活医保卡;3、定点医院激活:也可以直接在定点医院进行结算,不过首次使用的时候,只要办理挂号登记的手续,就可
    2023-08-12
    236人看过
  • 八十岁还要交农村合作医疗吗
    一、80岁以上还要交农村合作医疗吗八十岁以上的老人需要交农村医保。只要想要享受医疗保险的待遇,就必须交纳医疗保险的费用。如果作为农村老人参保医疗保险,即使80岁以上依然需要按照国家规定的一个数额去缴纳相应的费用。目前,国家对医疗保险的免交年龄没有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二十四条,国家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管理办法,由国务院规定。二、有社保还需要交农村合作医疗吗不需要,新农合指的是医疗保险,社保指的是五险,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一般居民缴纳的是城镇居民医保,员工缴纳的是职工医保。虽然社保和新农合都可以买,但是看病治疗只能选择其中一个,不会重复报销。这两种医保都比新农合报销比例要高。因此买了社保是没必要购买新农合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
    2023-03-19
    442人看过
换一批
#医疗知识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医疗机构,是指依法定程序设立的从事疾病诊断、治疗活动的卫生机构的总称。 医疗机构免责的条件主要有患者在诊疗活动中,患者或者其近亲属不配合医疗机构进行符合诊疗规范的诊疗;医务人员在抢救生命垂危的患者等紧急情况下已经尽到合理诊疗义务;限于当时的... 更多>

    #医疗机构
    相关咨询
    • 医疗机构的五项制度
      辽宁在线咨询 2022-03-20
      为了改善医疗服务,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国家卫计委公布了《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0)》,该《计划》首次提出全国医疗机构要建立“五项制度”,这“五项制度”指:(1)预约诊疗制度(2)远程医疗制度(3)临床路径管理制度(4)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制度(5)医务社工和志愿者制度
    • 2023护理二十八项核心制度
      湖北在线咨询 2023-09-11
      我国护理的十八项核心制度主要有: 1.护理安全管理制度; 2.护理质量管理制度; 3.抢救工作制度; 4.病房管理制度; 5.病房消离制度; 6.护理查房制度; 7.护理会诊制度; 8.分级护理制度; 9.患者身份识别度; 10.患者健康教育制度; 11.査对制度; 12.给药制度; 13.护理交接班制度; 14.护理差错、事故报告制度; 15.防范患者跌倒坠床管理制度; 16.防范患者坠床、跌倒
    • 医疗机构评审制度第二十五条新规定
      福建在线咨询 2022-09-22
      评审委员与被评审医疗机构有利害关系,可能影响评审公正性的,应当回避。医疗机构也有权要求其回避。评审委员的回避由评审委员会决定。
    • 合作医疗制度
      香港在线咨询 2022-04-0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简称新农合,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 具有以下特点: 1、实行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 2、实行大病统筹的医疗保险制度; 3、实行县(市)级统筹; 4、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的再分配功能增强。
    • 什么是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河北在线咨询 2023-03-10
      《社会保险法》第24条规定:“国家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管理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2002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要逐步建立完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到20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