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刑法》规定里没有婚姻诈骗罪,只有诈骗罪,其构成要件为:
1.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所有权。
2.本罪往客观上表现为使用欺诈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
3.主体是一般主体。
4.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
不道德婚姻和婚姻诈骗的区分
如何准确把握处理以婚姻骗财的案件,区别不道德婚姻还是诈骗犯罪,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和判断。
第一,从犯罪故意产生的时间上看,以婚骗财的诈骗犯罪的犯罪故意往往产生在婚姻关系成立之前,具有非法占有他人钱财的犯罪故意是认定婚姻诈骗犯罪的重要构成要件。
第二,在客观行为上,采取了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了被害人的信任。通过欺骗手段获取财物之后,行为人将财物用于个人挥霍。为了掩盖诈骗事实,更加取得被害人的信任,行为人有时也会将骗取的钱财少量花在被害人身上,但钱财在实质上仍被行为人个人控制和支配
第三,从骗取的财产的所有权上看,所骗取的财产是一方婚前财产或是与被害人有关系的其他人的财产,并非属于婚姻关系成立后,“夫妻”双方的共同财产。
第四,案发后,参考被害人的态度,司法机关可以考虑是否有追诉犯罪的必要,以达到法制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婚姻诈骗指的是通过婚姻来作为诱饵,产生他人侵害的行为,主要是以索取财物来作为目的,用虚构的事实或者是隐瞒真相的方式来骗取财物,并且数额较大,那么就会构成犯罪的行为。但需要严格区分是属于不道德婚姻还是婚姻诈骗。
《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
关于婚姻诈骗罪的四个要件
176人看过
-
关于婚姻诈骗罪的四个要件
204人看过
-
婚姻诈骗罪的四个要件
292人看过
-
知晓婚姻诈骗罪的四个构成条件
120人看过
-
婚姻诈骗罪的四个构成要件
341人看过
-
婚姻诈骗罪的四个要件有哪些
328人看过
根据我国民法典的规定,属于夫妻一方个人财产的有:一方的婚前财产、因为身体遭受伤害而获得的医药费和残疾人生活补助费等、遗嘱或者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夫妻中一人所有的财产、一方专用的生活用品和其他。... 更多>
-
对于婚姻诈骗罪的四个要件辽宁在线咨询 2022-06-11第一,从犯罪故意产生的时间上看,以婚骗财的诈骗犯罪的犯罪故意往往产生在婚姻关系成立之前,具有非法占有他人钱财的犯罪故意是认定婚姻诈骗犯罪的重要构成要件。 第二,在客观行为上,采取了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了被害人的信任。通过欺骗手段获取财物之后,行为人将财物用于个人挥霍。为了掩盖诈骗事实,更加取得被害人的信任,行为人有时也会将骗取的钱财少量花在被害人身上,但钱财在实质上仍被行为人个人控制和支
-
什么是婚姻诈骗罪婚姻诈骗罪的四个要件山西在线咨询 2022-11-14第一,从犯罪故意产生的时间上看,以婚骗财的诈骗犯罪的犯罪故意往往产生在婚姻关系成立之前,具有非法占有他人钱财的犯罪故意是认定婚姻诈骗犯罪的重要构成要件。 第二,在客观行为上,采取了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了被害人的信任。通过欺骗手段获取财物之后,行为人将财物用于个人挥霍。为了掩盖诈骗事实,更加取得被害人的信任,行为人有时也会将骗取的钱财少量花在被害人身上,但钱财在实质上仍被行为人个人控制和支
-
婚姻诈骗罪的四个构成要件香港在线咨询 2022-03-20第一,从犯罪故意产生的时间上看,以婚骗财的诈骗犯罪的犯罪故意往往产生在婚姻关系成立之前,具有非法占有他人钱财的犯罪故意是认定婚姻诈骗犯罪的重要构成要件。第二,在客观行为上,采取了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了被害人的信任。通过欺骗手段获取财物之后,行为人将财物用于个人挥霍。为了掩盖诈骗事实,更加取得被害人的信任,行为人有时也会将骗取的钱财少量花在被害人身上,但钱财在实质上仍被行为人个人控制和支配
-
关于诈骗罪的五个条件上海在线咨询 2023-07-08认定诈骗罪的五个条件: 一、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所有权 二、本罪往客观上表现为使用欺诈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 三、本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凡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 四、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罪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
-
婚姻诈骗罪的四个要件是什么天津在线咨询 2022-07-11婚姻诈骗罪,也属于诈骗罪的一种,诈骗罪的立案标准依据司法解释。 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该罪的基本构造为:行为人以不法所有为目的实施欺诈行为→被害人产生错误认识→被害人基于错误认识处分财产→行为人取得财产→被害人受到财产上的损失。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1年4月8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