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无财产可供执行案件的认定标准有哪些
1、一般法院会裁定终结本次执行,待被执行人获得新的财产或法院掌握被执行人新的财产线索后,方可恢复执行,作为申请执行人,要积极收集相关线索提供给承办法官。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2017修订)》第二百五十七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裁定终结执行:
(一)申请人撤销申请的;
(二)据以执行的法律文书被撤销的;
(三)作为被执行人的公民死亡,无遗产可供执行,又无义务承担人的;
(四)追索赡养费、扶养费、抚育费案件的权利人死亡的;
(五)作为被执行人的公民因生活困难无力偿还借款,无收入来源,又丧失劳动能力的;
(六)人民法院认为应当终结执行的其他情形。
二、什么情况是无财产可供执行
1、无财产可供执行时法院也不能拘留被执行人。因为人身权大于财产权,你这里没有触犯刑法,是由民法规制的,不用拘留。不过你在义务未履行之前,无论什么时候,只要你有财产都会被执行,没有执行期限制。2、要分清是有能力而故意逃避执行,还是,确实无财产执行。
强制执行是指依照法定程序,通过具体的强制措施,实现法律文书确定的内容的行为。强制执行有以下措施:
(1)扣留、提取、冻结、划拨被执行人的储蓄存款或者其他劳动收入,如工资、奖金、稿酬等,但应当保留被执行人及其所供养家属的必需生活费用;
(2)查封、扣押、冻结、拍卖、变卖被执行人的财产;
(3)责令当事人当面交付财物或者票据;
(4)强制迁出房屋或者退出土地;
(5)强制执行法律文书指定的行为;
(6)对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存款的划拨或转交。
-
无财产可供执行的案件如何处理?
242人看过
-
无主财产认定条件有哪些,如何处理认定财产无主案件
429人看过
-
关于无财产可供执行案件的原因是什么?
141人看过
-
案件执行时被告知无财产可供执行,只能束手无策?有妙招!
348人看过
-
老赖无可执行财产的解决方案有哪些?
137人看过
-
刑事强制执行确无财产可供执行的中止执行
121人看过
赡养费是指晚辈对长辈支付的相应费用,夫妻离婚是不存在赡养费问题的,夫妻之间的是扶养费。离婚时,如一方生活困难,依靠个人财产和离婚时分得的财产无法维持当地基本生活水平,可以要求对方进行一定的经济上的帮助,该义务实质上是夫妻之间扶养义务的延续。... 更多>
-
无可供执行财产规定是什么新疆在线咨询 2022-07-12下面为大家解答无可供执行财产:积极配合法院,追查被执行人的财产线索。 法院执行庭的人手有限,又是日理万机,每个法院手里总是有几十上百个案件,法官对某一当事人下的工夫相对较少。因此,为早日实现自己的权益,当事人自己也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寻求被执行人财产的线索,必要时,可以再请一些专业调查机构予以协助。如果感觉法院的力度不够,或认为法院有意拖延,可以多和主办法官交流沟通,以避免双方的误会。如果确属承办法官
-
财产查封新规定无财产执行的规定有哪些天津在线咨询 2022-10-31此种情况不能追究老赖的拒不执行刑事责任。实际上此种情况被执行人也不属于老赖。因为被执行人此时属于并无财产可供执行的法律状态而非有财产而故意拒不执行,因此不符合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关于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规定。一、法律依据如下: 1、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对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出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2
-
房屋租赁合同无效与可供执行的条件有哪些西藏在线咨询 2022-11-19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合同无效: 1、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 2、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 3、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4、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5、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
离婚案件财产判决的标准有哪些重庆在线咨询 2022-11-121.法院审理离婚财产分割案件时,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男女平等原则。 二、照顾子女和女方利益。 三、有利生活,方便生活原则。 四、权利不得滥用原则。 五、夫妻一方所有的财产,在共同生活中消耗、毁损、灭失的,另一方不予补偿。 2.根据《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七条:离婚时,夫妻的共同财产由双方协议处理;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财产的具体情况,按照照顾子女、女方和无过错方权益的原则判决。对夫或者妻在家
-
行政案件决定执行的标准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2-05-06《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86条规定:“行政机关根据《行政诉讼法》第66条的规定申请执行其具体行政行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1)具体行政行为依法可以由人民法院执行;(2)具体行政行为已经生效并具有可执行内容;(3)申请人是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规章授权的组织;(4)被申请人是该具体行政行为所确定的义务人;(5)被申请人在具体行政行为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