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成都年读初中需要什么条件的法律规定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12-09 02:13:01 411 人看过

一、成都上小学条件原则

按照“两个一致”优先的原则,先安排与法定监护人户籍地一致、且户籍地与实际居住地一致的适龄儿童就近入学,再根据登记入学人数和学校资源分布情况,统筹安排家庭实际居住地与户籍所在地不相符的适龄儿童入学。

二、小升初工作如何确定学位计划及划片办法

公办学校实行成都市户籍小学毕业生在户籍所在地区(市)县参加划片或划片随机派位入学的方式。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本区域内学校的学位计划及划片工作。片区划定后,应保持相对稳定,调整划片范围要慎重稳妥。

民办初中学校实行招生简章和广告备案制,学校要将主管教育行政部门核定备案后的招生方案、招生简章、《2019年成都市民办学校初中招生信息公示表》和《民办学校2019年初中招生承诺书》等招生信息通过学校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向社会公布。

三、2019年小升初如何进行毕业信息采集

小升初基础信息通过网上采集。在成都市小学就读的所有小学毕业生须于4月19日至28日登录小升初网络应用服务平台(访问网址:www.cdzk.g,点击小升初网络应用服务平台,下同),注册小升初网络应用通行证,进入毕业信息采集系统完成个人信息的核实和修改。

(1)在成都市小学就读、户籍与就读小学不在同一区(市)县的成都市户籍小学毕业生,须在毕业信息采集前向就读小学提供户口簿,就读小学在毕业信息采集系统中上传材料,并按学生户籍进行纸质材料汇总和统一转交,由户籍所在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审查后,在户籍所在地升学。

(2)在成都市外小学就读、回成都市就读初中的成都市户籍小学毕业生,须于4月19日至28日持户口簿和学籍证明材料(学籍证明材料原则上应有准确的国网学籍号)到户籍所在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办理相关手续,进行信息采集。

(3)就读小学及户籍均不在成都市、符合条件的居住证持有人及本市户籍跨行政区域居住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以下简称随迁子女)需在成都市升学的,不参加4月份组织的网上信息采集。其信息采集相关事宜待随迁子女入学资格审核结束后由居住证(地)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安排落实。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12月14日 23:01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法律综合知识相关文章
换一批
#法律综合知识
北京
律师推荐
    #法律综合知识 知识导航
    展开

    法律综合知识是指涵盖法律领域各个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它包括法律理论、法律制度、法律实务等方面的内容,涉及宪法、刑法、民法、商法、经济法、行政法等多个法律领域。... 更多>

    #法律综合知识
    相关咨询
    • 在读初中成都参加中考能在成都读高中么?
      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2-10-26
      你是说你的户口不在成都吗只要户口不在成都,都不能通过中考读成都的公立高中,只能通过考实验班去读
    • 小孩是A想在读初中需要什么证件
      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2-10-26
      父母居住证,户口簿,原学校学籍证明,答复不易,记着采纳点赞
    • 在,但初中在读的,高中想考成都的可以吗?要什么手续
      江西在线咨询 2022-10-28
      只要你的学习成绩很好,应该是没问题的。你把你的升学考试成绩拿来和你所心仪的学校招生成绩比较一下就知道你有没有希望了。不然的话就要交高价了。
    • 2024农村分户都需要的条件是什么
      浙江在线咨询 2024-08-26
      分户申请人必须在农村独立居住,独立的生活,并且具有经济独立的条件,具有日常生活自立条件,在农村有自己独立的房屋或者是房产,除此以外自己的户口也必须在农村,这也是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如果自己的户口不在本村或者是由于求学,工作关系户口迁移出去的话,是不具备分户要求的。 1,如果父母和子女长期分开居住,没有在一个屋檐下生活,现在各过各的日子,这种情况可以向相关部门提出分户申请。 2,子女必须年龄满18周岁
    • 外地户口在成都读高中的条件
      甘肃在线咨询 2022-03-09
      外地户口,想在贺州上初中,需要一定的条件,如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在贺州工作或居住。《义务教育法》第十二条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在非户籍所在地工作或者居住的适龄儿童、少年,在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工作或者居住地接受义务教育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为其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县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