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税务总局今天发布公告,自2014年4月1日起,中小企业与外商签订出口合同后,将自己生产的货物销售给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外贸综合服务企业以自营方式出口的货物,可由外贸综合服务企业按自营出口的规定申报退(免)税。
公告同时要求,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应加强风险控制,严格审查生产企业的经营情况和生产能力,确保申报出口退(免)税货物的国内采购及出口的真实性。各级税务机关应按规定及时受理外贸综合服务企业的出口退(免)税申报,准确、及时办理出口退(免)税;加强对外贸综合服务企业的预警监控、审核、评估分析,如发现涉嫌骗取出口退税疑点的,按现行规定处理。
据了解,由于中小企业融资相对困难,大多没有配备办理通关、退税、融资、收汇、物流等业务的专业人员,办理出口业务往往通关效率低、资金回笼较慢,于是通过外贸综合服务企业运作。中小企业与外商达成出口意向后,自行与外商签订出口合同或介绍给外贸综合服务企业与外商签订出口合同,向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出具委托出口函,再与其签订货物内销合同,以外贸综合服务企业的名义报关出口、收汇、申请退税,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利润主要来自收取代理费及赚取出口各环节费用折扣。这种运作模式既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企业面临的困境,又使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得到快速发展,但由于经营模式不够规范,发展受到一定影响。
税务总局货物和劳务税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出台《关于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出口货物退(免)税有关问题的公告》,对其给予政策支持,加以规范引导,不仅有助于支持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健康发展,还能充分发挥其为中小企业提供物流、报关、信保、融资、收汇、退税等方面的服务优势,解决中小企业直接出口困难,推动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为扩大出口保增长、扩大就业保民生,发挥积极作用。
-
芜湖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160人看过
-
税总出台税收优惠政策支持海峡西岸发展
242人看过
-
浅谈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482人看过
-
出口退税新政着眼外贸均衡发展
466人看过
-
中央财政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330人看过
-
税收优惠助推中小企业发展
91人看过
出口退税,从狭义上说,就是将出口货物在国内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已经缴纳的间接税予以退还的政府行为;而从广义上说,出口退税还包括通过免税或抵税等诸多形式使出口货物所含间接税趋于零的政府行为。 出口退税对外贸公司的一种补贴政策,按照出口货物的成本价... 更多>
-
委托出口企业出口增值税退税北京在线咨询 2022-02-15依法办理工商登记或者其他执业手续,经商务部及其授权单位赋予出口经营资格的从事对外贸易经营活动的法人、其他组织或者个人自营或委托出口的货物,除另有规定者外,可在货物报关出口并在财务上做销售核算后,凭有关凭证报送所在地国家税务局批准退还或免征其增值税、消费税。但此题的关键是退给谁税,应该由区内企业办理退税而非区外企业。
-
文化产业税收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天津在线咨询 2022-03-18你应当到税务局咨询。不过我带你搜寻到一篇文章,这篇文章你也许可以从中了解到你所想知道的情况: 内容摘要:加大税收政策扶持文化产业发展力度,对我国经济转型及实现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政策目标有着重要意义。本文考察了与文化产业相关的税收政策的总体现状,分析了现行税收政策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诸多不足,最后从宏观和微观视角提出了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建议。 文化产业税收政策 我国税收政策支持文
-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上海在线咨询 2022-03-13国务院制定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政策,建立中小企业促进工作协调机制,统筹全国中小企业促进工作。国务院负责中小企业促进工作综合管理的部门组织实施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政策,对中小企业促进工作进行宏观指导、综合协调和监督检查。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国家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政策,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中小企业促进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中小企业促进工作协调机制,明确相应的负责中小企业促进工作综合管理的部
-
小型出口企业怎么办理退(免)税陕西在线咨询 2023-06-12退税审核期为12个月的小型出口企业,在审核期期间出口的货物,应按统一的按月计算免、抵、退税的办法分别计算免抵税额和应退税额。税务机关对审核无误的免抵税额可按现行规定办理调库手续,对审核无误的应退税额暂不办理退库,在次年一月一次性办理退税。
-
出口退税企业的税负率怎么算辽宁在线咨询 2023-05-26(1)期初进项留抵数中有以前年度出口但末申报退税的进项留抵在内,且数额较大,主要形成原因是由于新批的出口企业受一定条件限制,前十三个月不能申报出口退税,其金额放在留抵进项中体现。且到年末仍有留抵,其留抵数的计算应为上年末增值税纳税申报表的期末留抵数-下年度1月份增值税纳税申报上的本期免抵退货物应退税额,此时期初留抵直接影响到下年度的税负率,此时当年实际税负率的计算方法:(全年销售收入(内外销之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