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案件不可以起诉两次。若属于起诉后未受理,有了新证据的情况下,也可以再次起诉。这属于诉讼中的一事不再理原则。换句话来说,也就是当事人不得就已经向法院起诉的案件重新起诉。一案在判决生效之后,产生既判力,当事人不得就双方争议的法律关系,再行起诉。一事是指同一当事人,就同一法律关系,而为同一的诉讼请求。
取保候审可以两次吗
两次取保候审可以。按照规定可以对犯罪嫌疑人两次取保候审。
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已对犯罪嫌疑人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案件起诉到人民法院后,人民法院对于符合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条件的,应当依法对被告人重新办理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手续。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的期限重新计算。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一百二十七条
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已经对犯罪嫌疑人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案件起诉至人民法院后,需要继续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或者变更强制措施的,人民法院应当在七日内作出决定,并通知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
决定继续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的,应当重新办理手续,期限重新计算;继续使用保证金保证的,不再收取保证金。
人民法院不得对被告人重复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措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四条人民法院对下列起诉,分别情形,予以处理:(一)依照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属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告知原告提起行政诉讼;(二)依照法律规定,双方当事人达成书面仲裁协议申请仲裁、不得向人民法院起诉的,告知原告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三)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由其他机关处理的争议,告知原告向有关机关申请解决;(四)对不属于本院管辖的案件,告知原告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起诉;(五)对判决、裁定、调解书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案件,当事人又起诉的,告知原告申请再审,但人民法院准许撤诉的裁定除外;(六)依照法律规定,在一定期限内不得起诉的案件,在不得起诉的期限内起诉的,不予受理;(七)判决不准离婚和调解和好的离婚案件,判决、调解维持收养关系的案件,没有新情况、新理由,原告在六个月内又起诉的,不予受理。
-
在合同签署地提起诉讼是否可以
295人看过
-
经久不在一起是否意味着可以提出离婚诉讼?
81人看过
-
同居关系中财产分割纠纷是否可以提出诉讼
113人看过
-
施工合同提起诉讼可以在什么地方提起诉讼
210人看过
-
原告在自诉案件中是否可以提起上诉?
234人看过
-
在一起离婚诉讼中被告提出不同意离婚
320人看过
收养关系是父母子女的关系除了基于血缘关系发生外,可以基于法律行为即收养而发生的关系。收养,是指通过一定法律程序,将他人的子女作为自己的子女加以抚养,使原来没有直系血亲关系的人们产生了法律拟制的父母和子女关系的法律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 更多>
-
离婚诉讼中未在判决书上提出财产分割要求是否可以在离婚诉讼中提出香港在线咨询 2022-03-03就该问题而言,如果当事人在离婚起诉状中写明财产分割要求的,可以在法院判决之前,重新以证据的方式,向法院提出财产分割要求。根据《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五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应当及时提供证据。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的主张和案件审理情况,确定当事人应当提供的证据及其期限。当事人在该期限内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延长期限,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的申请适当延长。当事人逾期提供证据的,人民法院应当
-
夫妻中的一方是否决定不生育,另一方是否可以在起诉时提出诉讼?辽宁在线咨询 2024-11-06在我们的婚姻关系中,如果有一方完全忽视了孩子的需要,不履行抚养孩子的责任,那么另一方有权起诉他,让他承担起照顾孩子的责任或支付相应的抚养费用。在夫妻关系存续期间,无论父亲还是母亲,如果因为各种原因拒绝抚养孩子,那么孩子有权向法院申请,要求他们的父母承担抚养费用。当然,如果夫妻俩离婚后,其中一方对孩子不闻不问,那么他就没有尽到抚养责任,抚养孩子的那一方可以起诉他,要求他支付相应的抚养费用。
-
-
起诉时可以同时提出诉讼吗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2-10-28因重婚、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实施家庭暴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作为原告基于上述情况向人民法院提起损害赔偿请求的,必须在离婚诉讼的同时提出。因重婚、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实施家庭暴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作为原告基于上述情况向人民法院提起损害赔偿请求的,必须在离婚诉讼的同时提出。
-
是否必须在起诉状中提出!!!宁夏在线咨询 2022-10-05探望权,又称见面交往权,是指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亲或母亲一方享有的与未成年子女探望、联系、会面、交往、短期共同生活的权利。《婚姻法》第三十八条规定: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行使探望权利的方式、时间由当事人协议,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父或母探望子女,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由人民法院依法中止探望的权利;中止的事由消失后,应当恢复探望的权利。对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