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客观一致的定罪依据
来源:互联网 时间: 2023-07-15 20:04:18 147 人看过

主客观相一致的刑事责任原则指对犯罪的认定和追究刑事责任,必须主客观相一致。认定一个人的行为是否犯罪,应该是主观上有罪过,客观上有危害行为,并且必须是这种主观上的罪过和客观上的危害行为和结果之间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主观上的罪过是危害社会的行为和结果的原因,而这个行为必须是主观上的罪过的必然结果。客观上危害社会的行为和主观上的故意或过失的统一,是构成犯罪的基本标志。

认定单位犯罪如何对主客观要件进行全面审查

1.主体条件,包括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其中私营、独资企业构成单位犯罪必须具备法人资格。

2.主观条件,可以构成故意犯罪,也可以构成过失犯罪。

3.法律规定,只有法律明文规定的,单位才负刑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四条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10月06日 14:01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更多故意犯罪相关文章
  • 主客观不统一能定罪吗
    不能,主客观相一致的刑事责任原则是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是指对犯罪的认定和追究刑事责任,必须主客观相一致。认定一个人的行为是否犯罪,应该是主观上有罪过,客观上有危害行为,并且必须是这种主观上的罪过和客观上的危害行为和结果之间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主观上的罪过是危害社会的行为和结果的原因,而这个行为必须是主观上的罪过的必然结果。客观上危害社会的行为和主观上的故意或过失的统一,是构成犯罪的基本标志。所以,主客观不一致是不能定罪的。一、犯罪中止的特性有哪些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的行为。犯罪中止的特征:(一)行为人主观上具有中止犯罪的决意。(二)行为人客观上实施了中止犯罪的行为。(三)犯罪中止必须发生在犯罪过程中,而不能发生在犯罪过程之外。(四)犯罪中止必须是有效地停止了犯罪行为或者有效地避免了危害结果。二、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区别是什么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的
    2023-02-27
    439人看过
  • 关于过失犯罪主客观一致吗
    过失犯罪的主客观是不一致的,在客观上已经发生法定的危害社会的结果,但主观不期望结果发生过失犯罪分为两种,一种是过于自信的过失,一种是疏忽大意的过失,但无论哪种过失都不会存在主客观一致。过于自信,虽然预料到结果可能发生,但轻信可以避免,但主观上并非期待结果发生;疏忽大意,由于不注意引起结果发生。《刑法》对过失犯罪的规定,与故意犯罪有很大的不同。一是在过失犯罪的构成条件上作了很大限制,过失行为只有造成严重危害社会的结果,《刑法》才规定为犯罪,如果没有造成实际危害结果,虽有过失行为,则不是犯罪,可以进行教育或行政处罚。而在故意犯罪中,许多犯罪只要行为一经实施,就构成犯罪,比如行为人实施了杀人行为,虽然由于某种原因没有得逞,也应当负杀人未遂的刑事责任。二是在处罚上,鉴于过失犯罪的主观恶性比故意犯罪小,《刑法》对过失犯罪的处罚比对故意犯罪的处罚规定得轻。一、从轻处罚的情形有哪些?1、应当从轻处罚的情
    2023-02-22
    454人看过
  • 犯罪主客观一致是什么意思
    认定犯罪还必须考虑其主观方面的因素,只有行为人在主观意志的支配下,故意或者过失地实施了客观方面所要求的危害社会行为,才有可能认定犯罪。这就是所说的主客观统一。我国刑法规定了主观(罪过)责任原则,坚持主客观相统一。犯罪的主观方面作为犯罪构成要件之一的意义在于避免(或者说禁止)结果责任制度,禁止客观归罪,也就是说,不能仅仅因为行为人造成了危害后果,就不管其是否有故意或者过失就直接认定其有罪,这样显然是不公平的。犯罪主观方面的内容,或者说罪过的内容,是指我国刑法规定的行为人实施的犯罪,必须认识的事实内容和必须具有的意志状态。犯罪主观方面的内容,是由意识因素和意志因素这两大部分内容构成的。这是指行为对事物及其性质的认识和分辨情况。(1)行为人对自己行为及其结果的社会危害性的认识,或者说对与犯罪客体有关的事实及性质的认识。(2)行为人对犯罪的基本事实情况的认识,或者说对犯罪客观方面有关的事实的认识。
    2023-04-29
    198人看过
  • 关于过失犯罪主客观一致吗?
    过失犯罪的主客观是不一致的,在客观上已经发生法定的危害社会的结果,但主观不期望结果发生过失犯罪分为两种,一种是过于自信的过失,一种是疏忽大意的过失,但无论哪种过失都不会存在主客观一致。过于自信,虽然预料到结果可能发生,但轻信可以避免,但主观上并非期待结果发生;疏忽大意,由于不注意引起结果发生。《刑法》对过失犯罪的规定,与故意犯罪有很大的不同。一是在过失犯罪的构成条件上作了很大限制,过失行为只有造成严重危害社会的结果,《刑法》才规定为犯罪,如果没有造成实际危害结果,虽有过失行为,则不是犯罪,可以进行教育或行政处罚。而在故意犯罪中,许多犯罪只要行为一经实施,就构成犯罪,比如行为人实施了杀人行为,虽然由于某种原因没有得逞,也应当负杀人未遂的刑事责任。二是在处罚上,鉴于过失犯罪的主观恶性比故意犯罪小,《刑法》对过失犯罪的处罚比对故意犯罪的处罚规定得轻。一、刑法规定的过失犯罪有多少刑法规定的过失犯罪
    2023-03-12
    164人看过
  • 关于过失犯罪主客观一致吗
    一、关于过失犯罪主客观一致吗?过失犯罪的主客观是不一致的,在客观上已经发生法定的危害社会的结果,但主观不期望结果发生过失犯罪分为两种,一种是过于自信的过失,一种是疏忽大意的过失,但无论哪种过失都不会存在主客观一致。过于自信,虽然预料到结果可能发生,但轻信可以避免,但主观上并非期待结果发生;疏忽大意,由于不注意引起结果发生。《刑法》对过失犯罪的规定,与故意犯罪有很大的不同。一是在过失犯罪的构成条件上作了很大限制,过失行为只有造成严重危害社会的结果,《刑法》才规定为犯罪,如果没有造成实际危害结果,虽有过失行为,则不是犯罪,可以进行教育或行政处罚。而在故意犯罪中,许多犯罪只要行为一经实施,就构成犯罪,比如行为人实施了杀人行为,虽然由于某种原因没有得逞,也应当负杀人未遂的刑事责任。二是在处罚上,鉴于过失犯罪的主观恶性比故意犯罪小,《刑法》对过失犯罪的处罚比对故意犯罪的处罚规定得轻。二、从轻处罚的情
    2023-04-28
    78人看过
  • 主客观不一致怎么判
    一、主客观不一致怎么判犯罪主观方面,概括起来有故意和过失这两种基本形式,以及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这两种心理要素。主客观相一致的刑事责任原则指对犯罪的认定和追究刑事责任,必须主客观相一致。认定一个人的行为是否犯罪,应该是主观上有罪过,客观上有危害行为,并且必须是这种主观上的罪过和客观上的危害行为和结果之间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主观上的罪过是危害社会的行为和结果的原因,而这个行为必须是主观上的罪过的必然结果。客观上危害社会的行为和主观上的故意或过失的统一,是构成犯罪的基本标志。二、什么是主观与客观相一致原则主观与客观相一致原则指的是构成犯罪,必须同时具备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的要件,缺一不可。中国刑法指导思想之一。根据马克思主义犯罪学说的观点,任何犯罪都是犯罪主体所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主体与行为不可分离,主观要件与客观要件只有结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才能正确反映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的大小。因此,刑法
    2023-06-06
    423人看过
换一批
#刑罚量刑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故意犯罪是指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危害社会,希望或放任这一结果,构成故意杀人、抢劫等犯罪的。如果有重大立功表现,二年期满后减为15年以上20年以下有期徒刑;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犯罪分子故意犯罪并核实属实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批准执行死刑。... 更多>

    #故意犯罪
    相关咨询
    • 主客观不一致罪定罪解析
      甘肃在线咨询 2021-08-12
      主客观相一致的刑事责任原则是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是指对犯罪的认定和追究刑事责任,必须主客观相一致。   认定一个人的行为是否犯罪,应该是主观上有罪过,客观上有危害行为,并且必须是这种主观上的罪过和客观上的危害行为和结果之间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主观上的罪过是危害社会的行为和结果的原因,而这个行为必须是主观上的罪过的必然结果。客观上危害社会的行为和主观上的故意或过失的统一,是构成犯罪的基本标志。所以主客
    • 全面的客观依据是什么?
      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2-10-30
      以下三方面的原因,可以构成“全面二胎政策的客观依据”。但需要说明的是,不是“二胎政策”而是“两孩政策”。一是人口总量增长的势头明显减弱,育龄妇女数量逐步减少,特别是20-29岁生育旺盛期妇女数量下降较快。群众生育意愿发生转变,少生优生成为社会生育观念的主流。二是人口结构性问题日益突出,劳动年龄人口开始减少,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出生人口性别比长期持续偏高。三是家庭规模缩小,养老抚幼、互助互济等传统功
    • 【案例分析】犯罪主客体主观客观
      台湾在线咨询 2022-10-26
      只要是年满18周岁的中国公民都可以成为本犯的犯罪主体。侵害的客体为国家经济法管理秩序和相关经济的所有权或支配权本罪的犯罪主体为一般主体。主观上只能是顾意的,过失不构成犯罪。客观上实现了不法行为,造成的违法行为与犯意相统一。也就是说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 帮助伪造证据罪的主观方面与客观方面
      天津在线咨询 2023-03-19
      客体要件。 本罪所侵害的客体是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对象则是当事人。 如果不是帮助当事人而是帮助当事人以外的他人毁灭、伪造证据,则不能构成本罪。所谓当事人,既包括刑事诉讼的当事人,如被害人、自诉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及被告人等,又包括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如原告、被告、共同诉讼人、第三人等,还包括行政诉讼的当事人如原告、被告等。 客观要件。 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帮助当事人毁灭、伪造
    • 故意杀人罪要依据的客观要件是什么?
      江西在线咨询 2023-05-09
      故意杀人,是指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属于侵犯公民人身民主权利罪的一种。是中国刑法中少数性质最恶劣的犯罪行为之一。 故意杀人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即我国刑法分则规定的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一般身份的犯罪主体。 根据《刑法》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因此故意杀人罪的行为主体包括已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