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2005年2月,张某受李某委托为其购买烘干机一台。后李某与张某就烘干机价格产生争议,遂订立一协议。约定:如果烘干机确实是4.4万元买的,李某在20日内付清本息;如果烘干机是4.4万元以下买的,则烘干机无偿归李某所有,运费、差旅费由张某负担。
合同签订后,李某得知张某是3万元买的烘干机(张实付2.86万元),遂双方协议拒绝还款。张某则认为该合同显失公平,向县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撤销该合同,由李某归还购买烘干机的本息。
[分歧]
本案主要争议在于该合同是否合法有效。
第一种意见认为:该合同是双方真实意思表示,李某在订立合同过程中,既无恶意也无违法行为,因此合同是合法有效的。按合同约定求李某应无偿占有烘干机,运费、差旅费由原告张某负担。
第二种意见认为:该合同显失公平,该合同为可撤销合同。李某应按张某的实际支出费用支付货款、运费及差旅费。
[评析]
笔者同意第一种意见。
一,该合同并不构成显失公平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规定,一方当事人利用优势或者利用对方没有经验,致使双方的权利与义务明显违反公平、等价有偿原则的,可以认定为显失公平,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民法对于显失公平的构成要件采用主客观双重要件说。即,显失公平的构成要件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客观要件,即客观上当事人之间的利益不平衡;二是主观要件,即一方故意利用其优势或另一方的轻率、无经验等订立了显失公平的合同。只具有利益悬殊的客观要件,不具有意思表示瑕疵的主观要件的合同,不是法律意义上的显失公平的合同。
本案中,双方签订的合同虽然存在当事人之间利益的明显不平衡,但是李某并未故意利用其优势或者另一方的轻率、无经验等来订立该合同。不符合显失公平的构成要件,故该合同并非显失公平合同。
二、该合同是双方真实意思表示。首先,张某作为智力健全的成年人,符合合同签订的主体资格。其次,张某在签订该合同时,明确知道一旦李某核实烘干机真实价格的后果,仍然同意签订该合同,则表明张某愿意受该合同约束。再次、该合同签订时不存在欺诈、乘人之危等意思瑕疵,故该合同为双方真实意思表示。
三、综上,该合同双方意思表示真实,不够成显失公平的可撤销合同,且并未违反法律的禁止性规定。权利义务主体适格,形式合法,为合法有效合同。合同双方均应受该合同约束,故李某应无偿占有烘干机,运费、差旅费由原告张某负担。
作者:上犹县人民法院刘志栋
-
民法公平原则体现利益平衡
138人看过
-
显失公平不存在于赠与合同吗
370人看过
-
如何判断不公平合同是否显失公平?
140人看过
-
让“显失公平”再现公平
50人看过
-
显失公平订立的合同的构成要件,显失公平的法律后果
131人看过
-
竞业协议仅限制员工显失公平
113人看过
显失公平是指不具备欺诈、胁迫、乘人之危等原因,但行为人单方面获取暴利,依照行为当时的情形,社会公认为重大不公平的行为。显失公平行为违反了权利义务相一致的原则,违背当事人的真实意愿,属于意思表示不真实的行为。合同显失公平的,当事人可以申请撤销... 更多>
-
哪些构成了显失公平合同广西在线咨询 2022-07-19显失公平合同的构成要件包括以下几点: (1)在适用条件上,须为有偿合同,特别是双务合同。而对于无偿合同,因不存在对价问题,故自然就不存在显失公平问题。 (2)在合同内容上,须明显违背公平原则。显失公平的合同一方当事人获以暴利,而另一方严重受损。 (3)在主观原因上,须一方当事人利用优势或者利用对方没有经验。所谓利用优势,是指一方利用其经济上的优势地位,而使对方难以拒绝对其明显不利的合同条件。所谓无
-
-
格式认定是否显失公平河北在线咨询 2022-07-11认定格式免责条款显失公平的,是指提供格式条款一方不合理地免除或者减轻其责任、加重对方责任、限制、排除对方主要权利。根据《民法典》第四百九十七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该格式条款无效: (一)具有本法第一编第六章第三节和本法第五百零六条规定的无效情形; (二)提供格式条款一方不合理地免除或者减轻其责任、加重对方责任、限制对方主要权利; (三)提供格式条款一方排除对方主要权利。
-
合同显失公平,公正是否合法台湾在线咨询 2021-11-09明显不公平的合同不是无效同,而是可撤销的合同。如果一方利用对方处于危险状态,缺乏判断能力,造成民事法律行为成立时明显不公平,受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撤销。
-
合同如何公平地显失公平浙江在线咨询 2023-05-101、合同显失公平的无效,不具有效力,合同的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撤销该合同后,合同溯及到成立之日起自始无效。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六条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公平原则,合理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第七条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 第一百五十一条一方利用对方处于危困状态、缺乏判断能力等情形,致使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