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首先劳动者要证明与用人单位之间存在劳动关系及拖欠工资的数额,证据包括:劳动合同、工资发放证明等。2、如果没有签订劳动合同,那么工作证、劳动者填写的用人单位招工登记表、考勤记录、其他劳动者的证言、录音等都可以作为证据使用。3、对于恶意拖欠工资的行为,除全额支付劳动者工资报酬外,还需加发相当于工资报酬百分之二十五的经济补偿金。4、劳动者掌握足够的证据后,可以先和老板协商解决,协商不成可以到劳动监察大队举报或申请劳动仲裁。如果对仲裁结果不满意可以在拿到仲裁书后15天之内到法院起诉。
没签劳动合同仲裁劳动者败诉怎么办
没签劳动合同仲裁劳动者败诉这种情况下,如果证据与理由充分的话,是可以去申请法律起诉的。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劳动者可以要求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的双倍的经济补偿的。但是如果是因为严重违反公司规章制度导致的败诉,这种情况没有必要再向法院起诉了,不如把精力放在找下份工作上。
其中单位胜诉即劳动者败诉的情形有三种:
1、否认劳动关系,证明该劳动者不是本单位员工;
2、提供有员工签字的书面或电子版劳动合同;
3、证明单位已经多次通知员工签合同,未签合同责在员工。
《劳动合同法》明文规定,用人企业和劳动者一旦建立劳动关系,必须签订劳动合同。如果不签订劳动合同,用人企业将面临双倍工资的赔偿。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不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自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起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
劳动合同未签订,工资纠纷问题
219人看过
-
未签订劳动合同工资不按约定的发放
479人看过
-
离职时工资发放与劳动合同签订问题
387人看过
-
未签劳动合同,工资发放成谜
494人看过
-
未签订劳动合同的上班问题:半个月未签
434人看过
-
劳动合同期内未发准时发放工资该怎样处理
63人看过
工资即员工的薪资,是指劳动者提供劳动后,用人单位依据国家相关规定或劳动合同的约定,以货币形式直接支付给劳动者的劳动报酬。 工资可以以时薪、月薪、年薪等不同形式计算。 工资至少每月支付一次,实行周、日、小时工资制的可按周、日、小时支付工资。... 更多>
-
雇主未签订劳动合同,拖欠员工工资未发放的处理办法江西在线咨询 2024-11-2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六条,如果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则应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的工资,并与劳动者补订书面劳动合同。如果劳动者不与用人单位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应书面通知劳动者终止劳动关系,并依照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的规定支付经济补偿。前款规定的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工资的起算时间为用工之日起满一个月的次日,截止时间为补订书面劳动
-
工伤处理办法:未签订劳动合同的员工权益保障 关于工伤处理和未签订劳动合同员工的权益保障问题江西在线咨询 2024-11-23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的属于事实劳动关系。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员工在此情况下可以主张两方面的权利: 1. 未签订劳动合同的员工可以要求立即要求补签劳动合同,并要求单位从入职后第2个月开始补发双倍工资差额,最多补发11个月。工作满一年仍未签订的,则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可以要求补签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2. 如果员工遭受工伤,可以按照工伤申报与理赔的基本程序处理。首先,员工需要向
-
劳动合同未签订,公司未按时发放工资的解决途径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4-11-11劳动者如果发现用人单位未与其签订劳动合同,并且未支付其工资,可以寻找与用人单位之间存在劳动关系的证明资料,例如工作证或工作牌(最好盖有公章)、工资卡交易记录、工资条、公司名称的工装、地税局打印并盖章的个税完税证明、用人单位为劳动者办理的暂住证、考勤记录、社会保险缴纳记录、派工单、同事证言(离职在职的都可以)、录音录像或者其它有劳动者名字和公章或老板签字的的书面材料等。只要证明双方之间存在劳动关系,
-
劳动合同签订后未按约定时间发放工资广东在线咨询 2022-02-05关于工资发放的问题。工资应当按照合同约定发放,且不得低于最低工资标准,河北省是1320元元,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你可以要求补发。工资包括基本工资、奖金、津贴、提成等全部费用。拖欠或扣发工资、改变工资发放形式都是违法行为,你可以要求按照合同约定的方式全额发放,并要求单位支付拖欠工资25%的经济补偿。超过合同约定工资发放日15天以上算拖欠。所以你的工资数额如果不低于1320元,又是合同明确约定的,则单
-
工资未签合同,如何解决未发工资的问题?辽宁在线咨询 2024-11-08劳动者向劳动局内设机构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要求追回工资。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以下劳动争议适用本法: (一)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 (二)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三)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 (四)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 (五)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