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计算方式,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一、合同到期公司不续签补偿标准如何
合同到期公司不续签经济补偿标准为: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二、被公司解雇的赔偿问题
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劳动者可以要求用人单位进行经济补偿,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用人单位按照经济补偿标准的二倍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
三、公司离职补偿应该怎么给
员工自身原因辞职没有经济赔偿金;公司违反劳动合同法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按经济补偿标准的二倍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经济赔偿标准: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
单位违法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赔偿金和经济补偿该如何支付?
417人看过
-
经济补偿金劳动者如何计算
112人看过
-
劳动合同届满前解除劳动合同是否有经济补偿金,经济补偿金如何计算
238人看过
-
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经济补偿操作指引/李迎春
105人看过
-
经济补偿金规定:劳动合同解除后的补偿金如何计算?
403人看过
-
劳动合同终止劳动者可以取得经济补偿金
225人看过
经济补偿是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时,给予劳动者的经济补偿j的行为。经济补偿金是在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后,用人单位依法一次性支付给劳动者的经济上的补助。我国法律一般称作“经济补偿”。 我国劳动法、1994年劳动部发布的《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 更多>
-
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后,如何计算经济补偿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2-03-08经济补偿是指劳动者与单位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后,按照法律规定要求用人单位给予的经济补偿,计算标准是工作期限满一年按照一个月工资给,工作多少年就给多少个月工资,但不超过12个月;赔偿金是其他方面的经济赔偿责任,如用人单位没有支付劳动者工资等。 因为,你所述的情况并不能真实的反映事情的真实情况,因为你非专业人士,看待问题有所偏差,故,为了更好的解决你需要解决的法律问题,请带上你的相关资料,与律师当面交流
-
2022年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要如何计算经济补偿金或赔偿金安徽在线咨询 2022-12-01《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本条所称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
-
劳动合同到期终止补偿金怎么算的,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金如何计算江苏在线咨询 2022-03-14按一年计算,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六)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条第四项。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四)用人单位依照本法第四十一条第一款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第四十六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一)劳动者依照本法第三十八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五)除用人单位维持或者提高劳动合同约定条件续订
-
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后,劳动者能否要求支付经济补偿金和经济补偿金澳门在线咨询 2022-03-27原国家劳动部发布的现在仍然有效地《工资支付暂行规定》(劳部发〔1994〕489号)第九条规定:劳动关系双方依法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用人单位应在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一次付清劳动者工资。 2008年1月1日正式施行的《劳动合同法》第三十条二款规定:用人单位拖欠或者未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劳动者可以依法向当地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发出支付令。 《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五条规定:用人单位有下列情
-
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应当支付哪些经济补偿甘肃在线咨询 2023-12-13以下情况下劳动合同终止或解除用人单位不需要支付经济补偿金: 1.劳动者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2.劳动者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 3.劳动者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 4.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 5.劳动者存在欺诈、胁迫、乘人之危行为导致劳动合同无效。 6.劳动者被依法追究刑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