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案规则注意事项是什么
来源:互联网 时间: 2023-04-28 09:42:30 413 人看过

一、劳动争议与人事争议在仲裁过程实现了统一的办案规则,便于仲裁机构以及当事人掌握和运用

原来大家清楚在办理劳动争议与人事争议是适用不同的规则,劳动争议是适用在1993年10月18日由原劳动部制定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办案规则》,而人事争议是适用1999年9月6日由原人事部制定的《人事争议处理办案规则》,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经济生活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来的很多规定已经不适应现实情况的发展,同时,在2008年5月1日开始实施的《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已经做了很大的变化,所以非常有必要作出修改和调整,据此,本办案规则考虑这些因素而制定的,并且劳动争议和人事争议统一适用本办案规则,不再适用不同的规则,而原来的上述人事部和劳动部的规则宣布作废。如在本办案规则没有规定的可以继续适用《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和《人事争议处理规定》等有关规定。

二、确立了群体性案件优先立案、优先审理的原则

所谓群体性案件在本办案规则第4条规定劳动者为十人以上的,规定在劳动者提出劳动仲裁(或是人事仲裁时,下同),仲裁机构应优先立案、优先审理,其现实意义是该类案件涉及到的人数众多,可能是十几人,或是几百人,甚至是上千人,其与用人单位所产生的争议可能不仅仅是单个的劳动争议案件,可能会因此引发到社会问题,处理不好其社会影响和危害将是巨大的,所以法律考虑到这些因素,规定了优先立案,为其开通绿色通道,尽可能的快速立案、快速审理、快速裁决,而在实践过程中,很多地方的仲裁委员会已经是如此办理,本办案规则,总结了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并以法律规定的形式进一步予以明确。

三、对“管辖权”作了进一步的明确

劳动争议属于哪个仲裁机关管辖,是在申请仲裁时首先需要明确的问题,且从仲裁的策略考虑,当事人双方当然会考虑就近原则,以占“天时、地利、人和”之优势,所以这个问题显得格外的敏感和重要,在《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中第21条第2款规定为“劳动争议由劳动合同履行地或者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管辖”,那么究竟什么是劳动合同履行地和用人单位所在地,《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没有作出明确规定,而本“办案规则”作出进一步解释,在本“办案规则”第12条规定,劳动合同履行地为劳动者实际工作场所地,对劳动合同履行地进行了明确,原来劳动部的规定是劳动关系发生地或是工资的支付地为劳动合同履行地,其在实际中并不好操作。用人单位的所在地为注册地、登记地,那么就应该以如工商部门注册或是审查登记机关登记所确定的住所为用人单位的所在地,如在实际中注册地、登记地与用人单位的主要办事机构地址不一致的,仍然应按照注册地、登记地为准;同时还规定如用人单位没有注册或是登记的,其出资人、开办单位、主管部门所在地管辖。

在本“办案规则”第三款规定“多个仲裁委员会都有管辖权的,由最先受理的仲裁委员会管辖”其实质是与《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21条所规定的“双方当事人分别向劳动合同履行地和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的,由劳动合同履行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管辖”是有一定的冲突,在这里不进行详叙。

四、仲裁规则趋于与民事诉讼法的融合和参照执行

本“办案规则”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操作规则更加完善和成熟,且许多规定如管辖异议的规定、证据规则、回避制度等等趋于与民事诉讼法相同和一致。

五、规定了当事人对案卷材料具有查阅和复印的权利

在本“办案规则”第26规定“仲裁委员会应当建立案卷查阅制度。对不需要保密的内容,应当允许当事人及其代理人查阅、复印。”本规定是一大突破和进步。因为劳动争议案件在我国的法律规定需要劳动仲裁前置程序,实行的是“一裁二审”制度,而如对劳动仲裁不服,任何一方当事人(对一裁终局的为例外)可以向法院提出诉讼,但是诉讼和仲裁属于不同的部门的管辖,互相也没有法定义务给予配合和合作,所以造成当事人很难提供在仲裁时对方提供的证据材料或是对对方不利的证据和笔录,而往往在诉讼阶段需要重新取证有一定的难度,而本“办案规则”明确规定当事人有查阅、复印的权利,就大大方便了当事人的取证,并仲裁机构也有法定的义务保存该案卷材料(在本办案规则第27条规定了案卷保存的时间),并配合当事人阅卷,否则是违法。

六、在仲裁答辩期间被申请人具有反请求的权利

从法律地位来分析,申请人与被申请人在法律上是平等的,所以申请人具有提出申请的权利,那么被申请人也具有提出反申请的权利,在原来的仲裁规则并没有明确规定,在本“办案规则”中第三十五条规定“被申请人可以在答辩期间提出反申请,仲裁委员会应当自收到被申请人反申请之日起五日内决定是否受理并通知被申请人。”该反申请是对被申请人权利的保护,其如同在诉讼中在原告提出诉讼后,被告可以提出反诉,同时本办案规则规定提出反请求的时间应在答辩期间,否则就无效,需要另行申请,本“办案规则”还规定申请人的申请与被申请人的反请求可以合并审理,但其前提是符合法律所规定的反请求的要求。

我们可以看出,在劳动仲裁委员会进行办案的时候,需要引起注意的就是对管辖权一定要作进一步的明确,另外要了解群体性案件优先立案优先审理的原则,还有就是在针对劳动纠纷进行解决的时候,一定要合理的运用我国的司法手段,切实做到公平公正。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10月10日 20:42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更多人事争议仲裁相关文章
  • 劳动争议仲裁办案规则
    《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案规则》第二条规定,本规则适用下列争议的仲裁:(一)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与劳动者之间,以及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之间,因确认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二)实施公务员法的机关与聘任制公务员之间、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机关(单位)与聘任工作人员之间因履行聘任合同发生的争议;(三)事业单位与其建立人事关系的工作人员之间因终止人事关系以及履行聘用合同发生的争议;(四)社会团体与其建立人事关系的工作人员之间因终止人事关系以及履行聘用合同发生的争议;(五)军队文职人员用人单位与聘用制文职人员之间因履行聘用合同发生的争议;(六)法律、法规规定由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以下简称仲裁委员会)处理的其他争议。第三条仲裁
    2023-03-02
    216人看过
  • 申请劳动争议仲裁注意事项
    1、当事人应当自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起60日内提出仲裁申请。2、申请劳动仲裁的当事人人数在三人以上,并具有共同理由的,为集体争议,当事人应当推举1-3名代表人参加仲裁活动。未推举代表人的,按个别争议处理。3、当事人提出仲裁申请,应当提交申诉书。申诉书正本一份,副本按被诉人人数提供。4、当事人提出仲裁申请,应当附有符合申诉条件的相应的证据材料。证据材料应当用清单列明,规格统一用A4纸粘贴或影印,提供影印件的,需提供原件以备核查。5、立案后,申诉人按受理案件通知书要求预交仲裁费,无正当理由不交的,按放弃申诉处理。当事人有困难的,可提出缓交或减免申请,并附相关证据材料。
    2023-04-22
    217人看过
  • 劳动争议仲裁申请注意事项
    一、受理范围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仲裁法》规定,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下列劳动争议: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劳动争议;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劳动争议;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及确认劳动关系等发生的劳动争议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二、申请时效申请劳动仲裁的当事人应当在劳动争议仲裁时效范围内申请劳动仲裁,如果过了时效申请,就丧失了胜诉权,即证据充分胜诉把握很大的一个案子,因超过仲裁时效,就丧失了胜诉权。三、管辖当事人应向有管辖权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一般是在用人单位注册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进行申请,用人单位注册地不一定等同于实际营业地,劳动者可以到当地的工商信息网查询用人单位的注册地。用人单位注册地在外地的,依照规定,劳动者可以在劳动合同履行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
    2023-04-03
    333人看过
  • 新版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案规则解读是怎样的
    一、新增劳动仲裁立案管辖冲突解决方法新《规则》第八条增加第二款规定,在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同时提起劳动仲裁申请,出现仲裁管辖冲突的情况下,由劳动合同履行地的仲裁委员会管辖。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同时向多个劳动合同履行地申请的,由最先受理的仲裁委员会管辖。在劳动合同履行地不明确时,由用人单位所在地的仲裁委员会管辖。二、完善仲裁文书送达制度新《规则》第二十条明确仲裁委员会送达仲裁文书必须有送达回证,强调送达仲裁文书的程序合法性。同时将“因企业停业等原因导致无法送达且劳动者一方在十人以上的,或者受送达人拒绝签收仲裁文书的”情形,明确规定适用留置送达方式,且规定留置、张贴的期限满三日即视为送达。以留置方式送达的,不再将送达回证作为强制性要求,就此得以有效解决企业停业等特殊情形下的送达方式。此外,为完善劳动仲裁的送达方式,在通过直接送达、邮寄送达以及留置送达等方式无法解决送达问题时,对送达方式进行了兜底规定,
    2023-02-28
    401人看过
  • 新版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案规则解读是怎样的?
    一、新增劳动仲裁立案管辖冲突解决方法新《规则》第八条增加第二款规定,在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同时提起劳动仲裁申请,出现仲裁管辖冲突的情况下,由劳动合同履行地的仲裁委员会管辖。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同时向多个劳动合同履行地申请的,由最先受理的仲裁委员会管辖。在劳动合同履行地不明确时,由用人单位所在地的仲裁委员会管辖。二、完善仲裁文书送达制度新《规则》第二十条明确仲裁委员会送达仲裁文书必须有送达回证,强调送达仲裁文书的程序合法性。同时将“因企业停业等原因导致无法送达且劳动者一方在十人以上的,或者受送达人拒绝签收仲裁文书的”情形,明确规定适用留置送达方式,且规定留置、张贴的期限满三日即视为送达。以留置方式送达的,不再将送达回证作为强制性要求,就此得以有效解决企业停业等特殊情形下的送达方式。此外,为完善劳动仲裁的送达方式,在通过直接送达、邮寄送达以及留置送达等方式无法解决送达问题时,对送达方式进行了兜底规定,
    2023-04-28
    386人看过
  • 劳动争议仲裁办案规则的意义
    《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案规则》是为公正及时处理劳动人事争议,规范仲裁办案程序而制定的规则,适用于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与劳动者之间,以及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之间的劳动争议仲裁。一、个人发工资可以构成劳动关系吗?如果个人不具有用人单位的主体资格的,发工资不成立劳动关系,但可以成立雇佣关系。但如果是个体经济组织,则可以和其劳动者构成劳动关系。以下机构可以成为用人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二、公务员工资争议是否可以诉讼如果实施公务员法的机关与聘任制公务员之间产生工资争议的,可以申请劳动仲裁,对仲裁结果不服的,可以向法院起诉。而不是聘任制公务员产生工资争议,可以提出申诉。《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案规则》第二条本规则适用下列争议的仲裁:(一)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与劳动者
    2023-03-04
    157人看过
换一批
#劳动争议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人事争议仲裁是指专门性的人事仲裁机构居中对人事争议进行调解或裁决的行为,是行政权力与司法权力相结合而采用的一种解决人事争议纠纷的方式。 劳动人事争议由劳动合同履行地或者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管辖。双方当事人分别向劳动合同履行地和... 更多>

    #人事争议仲裁
    相关咨询
    • 新旧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案规则注意事项是什么
      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3-02-13
      1、劳动争议与人事争议在仲裁过程实现了统一的办案规则,便于仲裁机构以及当事人掌握和运用 2、确立了群体性案件优先立案、优先审理的原则 3、对“管辖权”作了进一步的明确。 4、仲裁规则趋于与民事诉讼法的融合和参照执行 5、规定了当事人对案卷材料具有查阅和复印的权利六、在仲裁答辩期间被申请人具有反请求的权利。
    • 劳动争议仲裁注意事项是什么
      宁夏在线咨询 2022-05-19
      1、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但是,劳动关系终止的,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在诸多劳动争议中,劳动关系的终止时间对案件能否进入实体审理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无论是用人单位还是劳动者在应当劳动争议时,在劳动关系的终止证据或质证观点上一定要有相应的准备。 2、劳动仲裁委员会原则上不应当主动审核劳动仲裁时效的问题。因为仲裁时效适用的是时效规
    • 劳动争议仲裁注意事项
      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1-10-01
      1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仲裁法》规定,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下列劳动争议: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劳动争议;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劳动争议;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及确认劳动关系等发生的劳动争议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2申请劳动仲裁的当事人应在劳动争议仲裁时效范围内申请劳动仲
    • 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案规则
      台湾在线咨询 2021-03-11
      第十七条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与争议事项有关的证据属于用人单位掌握管理的,用人单位应当提供;用人单位不提供的,应当承担不利后果。 第十八条在法律没有具体规定,依本规则第十七条规定无法确定举证责任承担时,仲裁庭可以根据公平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综合当事人举证能力等因素确定举证责任的承担。
    • 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案规则
      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1-12-26
      《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案规则》是为公正及时处理劳动人事争议,规范仲裁办案程序而制定的规则,适用于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与劳动者之间,以及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之间的劳动争议仲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