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申请执行案件的时效审查问题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2-04-30 12:05:46 230 人看过

法律文书效力的体现在于它的有效执行,只有其确定的权利义务关系都得到完全、有效地实现,才能充分体现法律的权威和司法的公信,若是没有一个能够强迫人们遵守法律规范的机关则所谓法律便等于零。然而,我们讨论这一切的基础是执行规范的统一、协调、具体、明确,然后才有如何执行和执行质量的探讨。若我们自身的制度安排便存在矛盾,那么法律的尊严和权威必大打折扣,司法的公信必受影响。关于申请民事执行案件的立案时效审查,法律规范就存在这样的问题。

一、问题的来由

这一问题的出现,源自于立法者或准立法者对民事执行时效的不同理解和民事法律、司法解释的不同规定。

(一)民事法律和司法解释关于诉讼时效审查的规定

关于诉讼案件的受理条件或立案审查标准,一般也就是当事人的起诉条件,其规定于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19条,具体包括四个方面:

(1)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2)有明确的被告;

(3)有具体的诉讼请求;

(4)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1992年《民诉意见》第153条明确规定:当事人超过诉讼时效期间起诉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受理后查明无中止、中断、延长事由的,判决驳回其诉讼请求。2008年《民事案件诉讼时效规定》第3条明定:当事人未提出诉讼时效抗辩,人民法院不应对诉讼时效问题进行释明及主动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进行裁判。而且,当事人应在一审期间提出,二审提出的不予支持,有新证据的例外。当事人未按规定提出抗辩,时效届满后不得申请再审或提出再审抗辩。

从上述法律及司法解释关于诉讼时效的规定,可以看到我国立法及司法解释明确了民事诉讼案件的受诉条件和立案审查标准,凡是逾期案件必须受理,当事人起诉不受时效限制,民事案件立案审查无需审查时效问题,诉讼时效是否逾期也不是案件受理与否的条件,所有条件和标准也都是程序性、形式性、合法性的。时效抗辩必须由当事人于法定期间提出,并举证,否则无效,由其承担举证不能的责任,且不能成为申请再审或抗辩的事由。法官也只能在当事人提出时效抗辩之后,才能审查是否逾越时效。

(二)民事法律和司法解释关于执行时效审查的规定

关于申请执行案件的受理条件或立案审查标准,民诉法并未做明确规定,而是由1998年《执行工作规定(试行)》规制的,其第18条规定了人民法院受理执行案件应当符合的六个条件:(1)申请或移送执行的法律文书已经生效;(2)申请执行人是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权利人或其继承人、权利承受人;(3)申请执行人在法定期限内提出申请;(4)申请执行的法律文书有给付内容,且执行标的和被执行人明确;

(5)义务人在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期限内未履行义务;

(6)属于受申请执行的人民法院管辖。

上述关于执行案件受理的条件中,明确要求申请强制执行必须在法定期限内提出,否则不予立案和执行。当事人申请执行,立案法官即主动审查时效,而且必然存在主动向申请人释明,如果逾越申请执行期限,就意味着申请人丧失了合法债权和请求权的强制保护,被执行人坐收渔利,而无需做出任何行动。民事执行时效规定于程序法中,这是周知之理,因而将其作为程序问题也是很多人的自然想法,然其主张或审查与否,本质上俨然涉及当事人实体权利或请求权一定程度之取舍得失。

(三)司法实践中关于时效审查的争论

上述规范的陈述和总结,意味着执行案件立案时,法院必须进行实体审查,与民诉法关于诉讼案件的立案审查标准不同。有人认为,当事人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应该在法律规定的期间内提出,如果当事人无正当理由超逾申请执行期限的,就失去请求法院执行的权利,法院通常也不予执行。当事人因此而无从请求法院依据执行根据来强制实现他的权利。这种解读,类似于民事案件超过诉讼时效,当事人逾期起诉的,法院不予受理,不予审判。但是,二者具有根本性的相似之处,如其都是立法者在新旧两种冲突的秩序和利益中作出的合适选择,在时效的中止、中断上都适用相同的规定,其客体均为请求权,罹于时效之后都会产生同样的法效力和权利减损的法后果。

因而,司法实践中便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和做法:一种认为诉讼时效和执行时效是一回事,司法解释的规定过于陈旧,而且其与民事程序法规定相悖,再者,诉讼案件和执行案件立案审查的其他标准基本一致,因而执行案件的受理也应保持形式审查的传统;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二者并非同质,申请执行时效是一个单独的时效类型,其与诉讼时效有区别,它是一项专门调整对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债权行使请求的制度,法院应主动审查,当事人也可在执行程序中提出抗辩。两种观点都有一定道理和依据,因而各执己见、僵持不下。

二、立案审查执行时效的不合理性分析

在申请强制执行案件立案时,受理条件规定或进行时效问题的审查,实质上就是对民事案件立案的实体规定和实质审查,这有悖于民事程序法理,理由如下:

(一)从立法者的态度来看,执行立案不应审查时效

任何一个制度或规范,都是立法者充分讨论和酝酿的产物。因而,其用语必然极为谨慎和规范,特定的称谓,一字之差,千里之别。在1992年的旧民诉法和《民诉意见》中,其都将民事执行时效称为申请执行期限,但在2007年民诉法、2013年民诉法和2008年的《执行程序解释》中,都改换了立法用语,将之称为申请执行时效。从期限到时效的改变,可以充分说明立法者明确民事执行期限性质的意图:一是时效制度是民法上一特殊制度,渊源于罗马法,不是任何期间都可用时效称之;二是这一用语改变是在民事基本法律的修改中进行的,其必经立法者仔细的考证和激烈的讨论,不是随便任意为之;三是此种问题,在执行和解的法律效力究竟是导致执行时效中止还是中断的问题上同样出现过。历史时代下,立法者认识局限和错误,常有之事,这绝非个人之过。

(二)从司法实践的角度看,实质审查不合实际

如果根据第二种理解,申请执行时效是一个单独的时效类型,是一项专门调整对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债权行使请求的制度,法院应主动审查,当事人也可在执行程序中提出抗辩。申请强制执行,要求申请人申请强制执行必须在法定期限内提出申请,否则不予立案和执行。如果逾越申请执行期限,当事人则不能申请强制执行,申请之后势必不能立案而被驳回,申请人丧失了合法债权和请求权的强制保护,被执行人坐收渔利,而无需做出任何行动。如果进行实质审查,逾期者予以驳回,从司法实践的角度来看,显然不妥:一者有违法官中立原则,让人形成法官一边倒的印象;二者无异于给了被执行人以拒绝履行的理由和抗辩的提示,严重违背实体正义的要求;三者可能导致负面的社会效果,有悖良善的社会风气之促成;四者如果利益攸关方或弱势者较多,可能导致严重之群体事件,绝不利于社会秩序之稳定。

(三)从民事诉讼程序体系来说,两种时效审查应保持一致

立案、审判、执行是一以贯之的过程,是一个程序的有机体和连续阶段,具有整体性和连贯性,性质的同一性,二者都是保护债权人债权和请求权的程序,只不过阶段不同而已。再者,审判程序是执行程序的前提和基础,执行程序是审判程序的继续和完成。因此,我们认为,法院除了宣示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以外,还要借助于国家的强制来保证判决的彻底实行,强制执行是民事诉讼程序的一个主要构成部分,是民事诉讼制度的重要内容,这符合程序的正义性要求。民事执行时效和诉讼时效同属于民事诉讼程序的制度和规范,在合法债权和请求权被依法确定的前后,法律状态和事实状态都是割裂的,申请执行只是再次请求法院将已经确定的债权和请求权予以实现,其遵循同样的法理,只是不同程序阶段,因而应该具有整体上的一致性和连贯性,而不应另辟蹊径,造成制度内部的矛盾和混乱。因此,诉讼时效与执行时效是一致的,执行时效不应特殊于诉讼时效,进行实质审查。

(四)从私法自治和处分原则来说,做实质审查有悖法理

在私法领域,意思自治是动力之源、效益之泉,甚至被奉为支配整个私法的最高原则、民法之基础、私法根本价值之所在。处分原则是意思自治的自然延伸和衍射,当事人拥有对自身权利的处分自由,实体权利如此,程序权利同样如此,时效的援引涉及当事人实体权效力之减损和请求权之消灭,因而只能由当事人提出。当事人并非一旦逾越时效期间,便无从请求法院来强制实现他的权利,而是可以当然依法请求,法院也应当然依法受理,且应根据执行程序向被执行人送达执行通知书、报告财产令、执行案件当事人权利义务须知等文书,被执行人是否提出时效抗辩,由其自主决定,法律不能强迫被执行人(债务人)接受时效利益,因为在此被执行人完全有可能不提出执行时效的抗辩。因而,除非债务人援用时效已完成而抗辩,否则法院不得依职权援用,不得主动释明,不得主动审查;相反,则严重悖于私法自治和处分原则。

(五)比较法角度的考虑,形式审查是一般规律

我国是继受法国家,诸多观念和制度主要继受于其他法系,我国同样之规定的合理性评价可将他国作为参考。执行时效和诉讼时效的性质和立案审查,同样如此。以法国、日本、德国和苏俄为例,我国的民事执行时效制度源自于苏俄,与当时苏俄之规定如出一辙,如1964年的《苏俄民法典》第82条规定:法院、仲裁署或者公断法庭,不论双方当事人声请与否,均应适用诉讼时效。但是1994年的《俄罗斯联邦民法典》则完全改变了此种做法,其第199条第2款规定:法院仅依据争议一方当事人在法院作出判决之前提出的申请适用诉讼时效。法国、德国、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对执行申请的审查均采形式审查,不得主动审查时效问题。如《法国民法典》第2223条明定:审判员不得自动援用时效的方法。《日本民法典》第145条同样规定:除非当事人援用,法院不得以根据时效进行裁判。可见,对于时效问题,各国之一般规律是法官不得主动审查,不得主动释明,不得主动援用。我国诉讼时效做了同样之规定,执行时效作为诉讼时效之延伸和继续,应循同理。

三、归论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我国民事诉讼和执行案件的立案审查应是一致的,执行案件的立案审查同样应是形式性、程序性和合法性的,而不应进行实质审查,否则有悖民事程序法理。在民事程序法未建立完善的民事执行时效规范体系前,司法解释责无旁贷,应纠正该问题,以消矛盾、明规范、促执行。因此,可在解释中单列一条:

申请强制执行,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1)申请执行的法律文书已经生效;

(2)申请执行人是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权利人或其继承人、权利承受人;

(3)申请执行的法律文书有给付内容,且执行标的和被执行人明确;

(4)属于受申请执行的人民法院管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2021修正):第一编 总则 第十章 对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 第一百一十九条 拘传、罚款、拘留必须经院长批准。\n拘传应当发拘传票。\n罚款、拘留应当用决定书。对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复议一次。复议期间不停止执行。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12月25日 06:22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更多法律综合知识相关文章
  • 刑事案件二审程序后的执行问题
    刑事案二审程序后的执行问题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问题的若干规定》第三十七条的规定,二审法院在审理上诉案件时,需要对原证据重新审查或者当事人提出新证据的,应当开庭审理。对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和事实清楚,只是定性错误或者适用法律错误的案件,可以在询问当事人后径行裁判。其次,二审法院审理上诉案件可以在本院进行,也可以到案件发生地或原审人民法院所在地进行。第三,二审法院经过审理,按下列情况分别处理(1)原判决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的,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决;(2)原判决适用法律错误的,依法改判;(3)原判决认定事实错误,或者原判决认定事实不清,证据不足,裁定撤销原判决,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审,或者查清事实后改判;(4)原判决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的,裁定撤销原判决,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审。第四,二审法院审理上诉案件,可以进行调解。调解达成协议,应当制作调解书,由
    2023-04-29
    390人看过
  • 哪些案件不能申请再审问题
    1、申请人主体不适格的;2、民事案件一审判决后,当事人无正当理由没有提出上诉的;3、民事案件的判决、裁定、调解发生法律效力超过二年提出的;4、民事案件的当事人在一审、二审期间无正当理由不提交证据,现以该证据提出再审申请的;5、再审申请人在再审期间撤回再审申请,或者经合法传唤后拒不到庭,在人民法院按自动撤回再审申请处理后,又以相同理由申请再审的;6、当事人达成执行和解协议并已履行完毕的;7、调解书发生法律效力后,当事人申请再审,但不能证明调解违反自愿原则或者调解内容违反法律规定的;8、涉外、涉港澳台案件的裁判文书发生法律效力后,已申请外国法院或港澳台法院承认和执行的;9、已经本级人民法院再审的;10、人民法院依照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和破产还债程序审理的案件;11、人民法院依照特别程序审理的选民资格案件;12、人民法院判决、调解解除婚姻关系、确认婚姻关系无效的案件,但当事人就财产分割问题申请
    2023-07-24
    259人看过
  • 论对行政诉讼撤诉申请的审查
    【摘要】:对行政诉讼撤诉申请予以司法审查是达致行政诉讼宗旨、塑造行政审判权威、保障诉讼程序公开公平、力避非正常撤诉现象的必然要求;一元化僵硬的撤诉申请审查规则,不具有司法实务可操作性,虚置了撤诉申请审查规则,代之以多元化灵活的审查规则是必要的;多元撤诉申请审查规则之建构应考量诸种因素,对实务中存在的种种申请撤诉情形认真分析、归纳总结,予以妥当设计。【关键词】:行政诉讼撤诉审查规则多元行政诉讼申请撤诉审查规则设计得是否科学、实用是行政诉讼撤诉制度完善与否的根本标志。同时,撤诉审查规则牵涉行政审判权、相对人诉权、行政权力三者间的相互关系,关乎公、私权益的平衡协调。可以毫不过分地说,撤诉审查规则既是行政法学理论界必须认真对待的一个重大课题,又是行政审判实务不得不经常面临的十分具体的操作性难题,确有深入研讨之价值。一、行政诉讼撤诉申请审查规则之正当性行政诉讼撤诉申请审查规则之法条依据是现行《行政诉
    2023-06-06
    377人看过
  • 简论企业年检中前置行政许可要件的审查问题
    《企业年度检验办法》第七条规定,企业申报年检应当提交下列材料:(四)经营范围中有属于企业登记前置行政许可经营项目的,加盖企业印章的相关许可证件、批准文件的复印件;《企业年度检验办法》第十三条规定,企业登记机关对公司的年检材料主要审查下列内容:(五)经营范围中属于企业登记前置行政许可的经营项目的许可证件、批准文件是否被撤销、吊销或者有效期届满;经营活动是否在登记的经营范围之内;《企业年度检验办法》第十四条、第十五条、第十六条、第十七条也有年检中企业登记机关对非公司企业法人、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企业非法人分支机构、来华从事经营活动的外国(地区)企业、其他经营单位登记前置行政许可予以审查的同样规定。根据上述规定,经营范围中有属于企业登记前置行政许可经营项目的企业,申报年检时需提交加盖企业印章的相关许可证件、批准文件的复印件,登记机关应对行政许可证件予以审查。这实际上是把本应由其他机关监管的内
    2023-06-06
    120人看过
  • 论审理债务人死亡案件的几个问题
    公民(自然人)死亡或宣告死亡这一法律事实导致其民事主体资格丧失,引起继承的开始,继承人取得继承其遗产的权利。公民死亡之时或多或少要留下遗产。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五十九条规定:“继承遗产应当清偿被继承人依法应当缴纳的税款和债务”。这一规定与我国民法的权利与义务一致原则相适应。同时,我国的财产继承制度在处理继承人继承被继承人的债权和债务时,采取限定继承、保留特定继承人遗产份额以及清偿债务优于执行遗赠三项原则。在遗产转移过程中,继承人享有法律赋予的权利的同时,本身就有清偿被继承人所欠的债务和缴纳税款的义务,但经常发生将作为一个整体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分割开,对债务以欠债人已死亡等种种借口拒绝履行清偿义务,致使债权人的债权得不到保障,不得已向人民法院提起请求权之诉。本文旨在就人民法院应如何从诉讼程序上和实体上保护债权人合法债权并实现之,使民法典律关系的内容所指向的义务由法院依法律予以司法保护。笔者从诉讼程
    2023-05-05
    430人看过
  • 简论公诉案件的立案审查
    人民法院对公诉案件的立案是刑事审判流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虽然我国刑事诉讼法并没有明确地提出公诉案件的立案概念,而仅仅表述为公诉案件的受理。但是,结合刑事诉讼法的相关理论和人民法院的司法实践,人民法院决定受理公诉案件的过程其实就可以理解为人民法院对公诉案件的立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实施中若干问题的规定》第37条曾明确规定:对于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的案件,人民法院都应当受理。正是由于对这种都应当受理规定的不同理解,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人们对公诉案件立案审查认识上的偏差,认为人民法院在受理公诉案件时,采取的是登记主义,即登记立案,对公诉案件不存在审查的问题,即使审查也是非常简单的。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也正是由于这种错误观点的指导,致使司法实践中公诉案件立案工作简单化,甚至造成一些公诉案件的立案
    2023-06-11
    344人看过
  • 浅析行政案件申请强制执行前的财产保全问题
    从司法实践的情况看,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其具体行政行为的案件,在人民法院受理后执行中,往往发生由于被执行人转移、隐匿、销毁财产而造成执行不能的情况。为了保证具体行政行为实现,维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防止被执行人逃避执行义务,最高法院在《解释》第92条中规定:行政机关或者具体行政行为确定的权利人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前,有充分理由认为被执行人可能逃避执行的,可以申请人民法院采取财产保全措施。根据这一规定,行政执行案件申请财产保全应当具备以下特征:1、财产保全的申请一般在申请强制执行前提出,对财产保全的申请与强制执行的申请同时提出的,也应当视为在申请强制前提出,从性质上属于诉讼前的保全。2、申请人应当有充分的理由认为被执行人有逃避执行的可能。这里所说的理由、认为不应是无端的猜测、怀疑和想象,而应当具有一定的现实客观的根据。如:有逃避执行的迹象、意思表示和以往的人格素质、信用程度等。3、有权
    2023-06-06
    179人看过
  • 申请再审案件要注意哪些问题?
    1、申请再审要交费吗?申请再审不要交纳诉讼费。但是,如果法院对您的再审申请审查后决定再审,并且再审理由是因为您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或者您对第一审判决或者裁定未提出上诉,第一审判决、裁定或者调解书发生法律效力后又申请再审的,您可能需要交纳相应的案件受理费。2、申请再审有无次数限制?就同一民事案件,您一般只能向法院申请再审一次。再审申请被人民法院驳回的,您可以向人民检察院申请检察建议或者抗诉。3、递交了再审申请书,案件是否就能再审?法院收到您的再审申请书后,将在法律规定的时间内进行审查,符合再审规定的,裁定再审,不符合的,则驳回您的再审申请。4、申请再审、申诉后,是否能停止判决、裁定或调解书的执行?您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调解书,向法院提出再审申请,不停止原民事判决、裁定、调解书的执行。法院裁定再审的,中止原判决、裁定、调解书的执行,但追索赡养费、扶养费、抚育费、抚恤
    2023-06-08
    445人看过
  • 试论税务行政复议的二个问题
    「关键词」税务行政复议「正文」税务行政复议是指税务行政相对人不服税务机关作出的税务具体行政行为,向法定税务行政复议机关提出申请,税务行政复议机关依法对原税务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适用性进行审查后做出裁决的一种行政司法活动。税务行政复议制度是解决纳税人与税务机关关于税务争议的一种准司法制度,该制度对于解决纳税人与税务机关关于税务争议起到积极作用。不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国家,大都在法律中对此制度作了规定。税务行政复议制度在我国法律中的规定主要体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管法》(以下简称税收征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以下简称行政复议法)、《税务行政复议规则》等规定。税务行政复议制度在中国实施以来,对于解决税务争议起了积极作用,但也在一些缺陷,本文试就其中两个问题进行探讨。一、税务行政复议前置条件合理性问题。根据我国《税收征管法》第88条规定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纳税担保人同税务机关在纳
    2023-04-24
    98人看过
  • 试论轮奸案中的既遂和未遂问题
    一、“轮奸”是共同犯罪的一种特殊形式上述第一种观点的法理依据在于共同犯罪理论。但与其他犯罪不同的是,轮奸属于共同犯罪,但轮奸又不同于一般的共同犯罪,轮奸犯罪中对犯罪构成的要求与一般共同犯罪不同。按照刑法通说,共同犯罪当然要求有共同行为。“行为”指的是犯罪行为,“共同行为”不仅指各被告人都实施了属于同一犯罪构成的行为,而且各被告人的行为在共同犯罪故意支配下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相互补充,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对结果犯而言,一个共犯的行为造成了该犯罪结果的发生,整个犯罪就构成了既遂,各被告人均应负犯罪既遂的刑事责任;而对于行为犯而言,如脱逃、强奸犯罪,各共犯的行为具有独立性,一个实行犯的既遂或未遂,并不意味着其他实行犯的既遂或未遂。具体到轮奸犯罪而言,强奸罪的实行行为是一种典型的复合行为,即包括制服被害人的强制行为和奸淫行为。各被告人在与被害人强行发生性关系前的准备阶段行为(包括暴力、胁迫、麻
    2023-04-06
    351人看过
  • 申请回避期间案件审理的相关问题
    申请回避期间,如果开庭审理时提出要求审判人员回避,案件会停止审理。如果是要求出审判人员以外的其他人员回避,并且理由不充分,被审判长当庭驳回的,案件会继续审理。人民法院对当事人提出的回避申请,应当在申请提出的三日内,以口头或者书面形式作出决定。申请人对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决定时申请复议一次。复议期间,被申请回避的人员,不停止参与本案的工作。人民法院对复议申请,应当在三日内作出复议决定,并通知复议申请人。申请回避的情形有什么申请回避的情形有:(一)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处理案件的;(二)是本案的当事人或者是当事人的近亲属的;(三)本人或者他的近亲属和本案有利害关系的;(四)担任过本案的证人、鉴定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四十五条当事人提出回避申请,应当说明理由,在案件开始审理时提出;回避事由在案件开始审理后知道的,也可以在法庭辩论终结前提出。被申请
    2023-07-10
    328人看过
  • 试论刑事二审中新证据的相关问题
    一、刑事二审中有关新证据的主要问题在刑事二审程序中,如何界定新证据关系着是否在二审中开庭举证、质证该证据,并将其作为二审判决或裁定的基础。由于缺乏相关规定,在当下的司法实践中,关于刑事二审中新证据的界定标准并不统一,法官一般根据学理解释或者办案经验进行判断,不同法官对于同一新证据的认定时常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进而影响二审程序进程。而且,这也影响刑事二审程序的公正性。按照法律规定,在二审期间,新证据必须经过开庭举证、质证才能作为改变案件定性量刑的依据,即使终审结果不变,在出现新证据的情况下不严格按照法定程序举证、质证新证据,仍然有违程序公正。除此之外,在刑事二审程序中,常常出现法官依职权收集新证据的现象,且因各种原因有愈演愈烈之势。法官过于主动地收集新证据,既易让人质疑法官的中立性,又易造成司法效率的低下,且在实践中如何举证、质证法官依职权取得的新证据做法不一,造成了困惑。因此,本文拟从刑事二
    2022-11-29
    455人看过
  • 试论代位权的几个问题
    如何理解和把握代位权的法定构成要件1、债权合法。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存在合法的债权债务关系是行使代位权的前提条件。若债权人对债务人不享有合法债权,例如赌博之债、买卖婚姻之债,或合同无效、被撤销,则债权人均不能行使代位权。但是,如果合同的无效或被撤销是由于债务人的过错造成的,债权人对债务人享有返还请求权、赔偿请求权时,应认定债权人仍能行使代位权。此外,债务人对次债务人的债权也必须是合法的债权。否则,债权人的代位权也就没有行使的对象。2、债务人怠于行使其到期债权,对债权人造成损害。债务人怠于行使其到期债权,是指债务人不履行其对债权人的到期债务,又不以诉讼方式或者仲裁方式向其债务人主张其享有的具有金钱给付内容的到期债权。债务人只有以诉讼或者仲裁的方式向次债务人主张权利,才不构成“怠于”,仅以私力救济方式主张权利,如直接向次债务人主张权利,或向其代理人主张权利,甚至包括向民间调解委员会或行政机关请求
    2023-04-17
    102人看过
  • 对公诉案件的审查有哪些问题
    刑事诉讼是处于平等对抗地位、有纠纷的双方向处于中立地位的裁判方告诉其纠纷,并请求裁判方解决其纠纷的活动。1.对公诉案件的审查:一审法院收到公诉案件后,应由院长或庭长指定审判员对起诉材料进行审查,只要起诉书中有明确的指控犯罪事实并且附有证据目录、证人名单和主要证据复印件或照片的,应当作出开庭审判的决定。但是,证据是否确实可靠,不是决定是否开庭审判的必要条件。2.开庭审判前的准备:(1)确定合议庭的组成人员。书记员不属于合议庭组成人员由院长或庭长指定审判长。(2)在开庭10日前,将起诉书副本送达被告。(3)将开庭的时间和地点在开庭前3日通知人民检察院。(4)传唤诉讼参与人。传票和通知书最迟在开庭3日前送达。(5)告知被告人可以委托辩护人,必要时指定承担法律援助义务的律师为其辩护。(6)公开审判的案件,在开庭3日前先期公开案由、被告人姓名、开庭时间和地点。(7)有关国家秘密和个人隐私案件不公开审
    2023-06-14
    98人看过
换一批
#法律综合知识
北京
律师推荐
    #法律综合知识 知识导航
    展开

    法律综合知识是指涵盖法律领域各个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它包括法律理论、法律制度、法律实务等方面的内容,涉及宪法、刑法、民法、商法、经济法、行政法等多个法律领域。... 更多>

    #法律综合知识
    相关咨询
    • 重新申请执行时效计算问题
      西藏在线咨询 2023-02-08
      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九条规定,申请执行的期间为二年。申请执行时效的中止、中断,适用法律有关诉讼时效中止、中断的规定。 前款规定的期间,从法律文书规定履行期间的最后一日起计算;法律文书规定分期履行的,从规定的每次履行期间的最后一日起计算;法律文书未规定履行期间的,从法律文书生效之日起计算。 2、人民法院自收到申请执行书之日起超过六个月未执行的,申请执行人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
    • 土地违法案件执行时效问题
      新疆在线咨询 2022-05-08
      土地违法案件强制执行,按法律规定,申请执行的期间为二年。申请执行时效的中止、中断,适用法律有关诉讼时效中止、中断的规定。 相关的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二百三十九条申请执行的期间为二年。申请执行时效的中止、中断,适用法律有关诉讼时效中止、中断的规定。 前款规定的期间,从法律文书规定履行期间的最后一日起计算;法律文书规定分期履行的,从规定的每次履行期间的最后一日起计算;法律文书未规
    • 审理离婚案件时,应该注意审查审查起诉婚姻无效案件的过程中的问题
      湖南在线咨询 2022-03-05
      (一)申请宣告婚姻无效的主体有权向人民法院就已办理结婚登记的婚姻申请宣告婚姻无效的主体,包括婚姻当事人及利害关系人。以未到法定婚龄为由申请宣告婚姻无效的利害关系人,为未达法定婚龄者的近亲属。(二)法律文书名称以及当事人称谓宣告婚姻无效纠纷案件与一般离婚案件有所区别,有其自身特点。启动诉讼程序的法律文书名称不宜写作《民事起诉状》,可为《宣告婚姻无效申请书》。同时,不宜将当事人列为“原告”、“被告”,
    • 试论的几个问题
      西藏在线咨询 2022-10-06
      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公私财物为目的,根本就没有履行合同的诚意,采取虚构事实或隐瞒其相符手段,在签订履行合同中,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产的行为。其犯罪构成比较其它诈骗罪有以下特征:(一)犯罪主体,合同诈骗的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凡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构成本罪,单位也可以成为合同诈骗罪的主体。因为合同诈骗罪是在合同的签订和履行过程中发生的,因此,一般情况下犯罪主体是合同当事人一方
    • 民事执行案件审理期限问题
      西藏在线咨询 2023-08-16
      执行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六个月内执结,非诉执行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三个月内执结; 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经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三个月,还需延长的,层报高级人民法院备案。 委托执行的案件,委托的人民法院应当在立案后一个月内办理完委托执行手续,受委托的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委托函件后三十日内执行完毕。 未执行完毕,应当在期限届满后十五日内将执行情况函告委托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