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是可以起诉很多人欠款的,对人数是没有限制的。当事人想要提起欠款诉讼的,只要诉讼标的是共同的,或者诉讼标的是同一种类,都可以合并审理的,这样当事人就可以起诉很多人的,无论被告有多少个,都可以在起诉状中表明的,法律对被告的人数也没有限制,只要是同一诉讼的,都可以被起诉,只要在起诉状中写明被告的信息就可以了。
个人欠款不还可以起诉吗
个人欠款不还可以起诉,起诉需要注意诉讼的时间以及准备好相关的证据。
欠款纠纷产生后的解决方式很多,如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等,只要运用及时和恰当,就会收互事半功倍的效果。但由于一些债权人常常为了不伤和气,协商阶段的时间拖得太长,从而坐失了很多收回欠款的良机。
申请支付令是收回欠款的有效途径之一。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债权人请求债务方给付金钱、有价证券,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向有管辖权的基层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债权人与债务人没有其他债务纠纷;支付令能够送达债务人。
债务人在收到人民法院发出的支付令后十五日内没有清偿债务,或没有向人民法院提出书面异议,债权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可见向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以收回欠款的最大好处就是时间短、见效快。当然若债务方在法定时间内向人民法院提出了书面异议,则必须通过诉讼程序处理。
法律咨询:
网友:个人欠款不还会被判刑吗?
律师:可以明确的说,欠钱不还不会坐牢的,只有刑事犯罪才会坐牢,而欠钱属于民间借贷是民事案件,所以不会坐牢。在特定案例中,如果借款是一种诈骗行为,符合刑法规定的也可能会承担刑事责任。但通常情况下,我们认为,欠钱不还属于民事纠纷。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五十二条共同诉讼
当事人一方或者双方为二人以上,其诉讼标的是共同的,或者诉讼标的是同一种类、人民法院认为可以合并审理并经当事人同意的,为共同诉讼。共同诉讼的一方当事人对诉讼标的有共同权利义务的,其中一人的诉讼行为经其他共同诉讼人承认,对其他共同诉讼人发生效力;对诉讼标的没有共同权利义务的,其中一人的诉讼行为对其他共同诉讼人不发生效力。
-
离婚起诉是否有次数限制的规矩?
341人看过
-
欠款数额小起诉是否有必要
221人看过
-
坐小车是否有限制人数?
490人看过
-
拖欠货款起诉是否有期限?
102人看过
-
中标候选人是否有人数限制
443人看过
-
自然人是否有法人数量限制?
430人看过
债务人欠货款,如果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没有订立欠条的话,债权人就需要收集其他证据,来证明债权债务合同确实存在。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审理民间借贷案件的司法解释规定,能够证明债权债务关系确实存在的证据,不只限于借条,还包括了双方的收据、书证、电子证据... 更多>
-
-
欠款人拖延偿还欠款,起诉期限是否受到限制?新疆在线咨询 2024-11-06根据《民法典》规定,对于未规定还款期限的欠款合同,出借人可以在任何时候向借款人要求偿还欠款,而诉讼时效则从权利人主张权利之时开始计算,为三年。对于未规定履行期限的债务人,出借人可以随时要求其履行债务,同时债务人也可以随时向债权人履行义务。但是,为了给债权人必要的准备时间,债务人可以要求债权人给予一定的宽限期。 在三年内,如果权利人再次主张自己的权利,或者债务人同意履行义务,那么诉讼时效就会中断,
-
欠债不还向法院起诉是否有数额限制呢福建在线咨询 2022-11-091、欠债不还向法院起诉没有数额限制,当事人因为债务纠纷提起诉讼的,需要准备起诉状以及与案件相关的证据材料递交到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还应当注意起诉的法定条件。 2、起诉应当向人民法院递交起诉状,并按照被告人数提出副本。书写起诉状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起诉,由人民法院记入笔录,并告知对方当事人。人民法院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五日内将起诉状副本发送被告,被告应当在收到之日起十五日内提出答辩状。答辩状应当记明被告
-
公司是否有限制董事人数甘肃在线咨询 2022-06-121、有限制,为五人至十九人。董事由股东大会依照公司章程的规定选举,实行累积投票制。董事会的成员为五人至十九人,其中可以有公司职工代表。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 第一百零八条股份有限公司设董事会,其成员为五人至十九人。董事会成员中可以有公司职工代表。董事会中的职工代表由公司职工通过职工代表大会、职工大会或者其他形式民主选举产生。本法第四十五条关于有限责任公司董事任期的规定,适用于股份有
-
证人出庭作证是否有人数限制山东在线咨询 2022-07-171、证明的事实与其年龄、智力状况或者健康状况相适应。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53条,不能正确表达意志的人不能作为证人。待证事实与其年龄、智力状况或者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作为证人。 2、证人能够客观陈述亲身感知的事实。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57条规定,出庭作证的证人应当客观陈述其亲身感知的事实。证人为聋哑人的,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