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年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构成;2、侵犯的客体是交通运输安全;3、主观方面表现为过失,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4、客观方面是在交通运输活动中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交通肇事罪同等责任还存在刑事责任吗
交通事故同等责任如果构成交通肇事罪就要负刑事责任,有下列情形的为同等责任:
1、机动车追撞前方同车道行驶的机动车尾部的;
2、机动车变更车道时,影响相关车道内行驶的机动车正常行驶的;
3、机动车在没有中心隔离设施或者没有中心线的道路上会车时,有障碍的一方未让无障碍的一方先行的;但有障碍的一方已驶入障碍路段,无障碍一方未驶入时,无障碍一方未让有障碍的一方先行的。
交通肇事罪构成要件:
1、犯罪主体是年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2、侵犯的客体是交通运输安全;
3、主观方面表现为过失;
4、在客观方面上,必须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严重后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一百三十三条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一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拘役,并处罚金:
(一)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
(二)醉酒驾驶机动车的;
(三)从事校车业务或者旅客运输,严重超过额定乘员载客,或者严重超过规定时速行驶的;
(四)违反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规定运输危险化学品,危及公共安全的。
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对前款第三项、第四项行为负有直接责任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有前两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二对行驶中的公共交通工具的驾驶人员使用暴力或者抢控驾驶操纵装置,干扰公共交通工具正常行驶,危及公共安全的,处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前款规定的驾驶人员在行驶的公共交通工具上擅离职守,与他人互殴或者殴打他人,危及公共安全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有前两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
事故责任划分不明:分析步行街交通事故的争议焦点
165人看过
-
交通肇事罪之“逃逸”的争议与辨析
395人看过
-
找人顶包的交通肇事后果分析
325人看过
-
量刑细则分析:交通肇事罪
228人看过
-
焦点问题:建筑工程承包合同纠纷案件背后的争议点是什么?
319人看过
-
房屋权益划分:离婚协议的争议焦点
92人看过
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辨认能力是指一个人对自己行为的性质、意义和后果的认识能力。控制能力是指一个人按照自己的意志支配自己行为的能力。 对于一般公民来说,只要达到一定的年龄,生理和智力发育正常,就具有了相应的辨认和控... 更多>
-
民事诉讼争议焦点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2-03-19起诉之前,一般案件当事人均有接触,相互了解了对方观点、相互观点的碰撞之处即是焦点。民事诉讼焦点归纳围绕原告诉称与被告辩称确定,通常由主持庭审的法官归纳总结,当事人及其委托代理人认为有偏差可以陈述意见,法官当场进行释明。 诉讼类型大致有确认之诉、给付之诉、变更之诉三种。例如确认之诉原告主张标的物归其所有,而被告主张诉争标的物归被告所有,该标的物究竟归属谁所有就是争论焦点。
-
交通肇事分析该怎样分析?福建在线咨询 2022-12-14交通事故分析起到鉴定事故当事人的责任的作用。交通事故分析通过事故现场勘查、汽车行驶记录仪、物证提取等方法获得所需的资料,并借助已收集到的信息、资料、数据,通过事故再现技术再现事故现场情况,进一步弄清楚事故发生全过程的运动状态,科学地解释说明事故发生的原因,并明确各方当事人应负的责任,应当吸取的经验和教训,分析降低交通事故后果应采取的必要措施等问题。
-
交通肇事罪数额统计分析河北在线咨询 2023-05-28交通肇事罪,是指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通过对连续三年的300件交通肇事犯罪案件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这300件案件共造成316人死亡,65人重伤,28人轻伤。一次死伤2人以下的案件有59件,占总数的 19、7%;一次死亡2人以下的有12件,占总数的4%。法庭判处有罪被告人300人。
-
争议处理难点分析之二:因工资发生的争议澳门在线咨询 2022-10-29对于这类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首先应当依据劳动部办公厅《关于劳动争议受理范围的复函》(劳办发[1994]126号)予以受理。因为《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规定"企业享有工资、奖金分配权",企业可以据此制定相关的内部晋级、工资、奖金等方面的规章制度,所以因执行这些内部的规章制度发生的工资争议,仲裁委员会应予受理。其次,仲裁委员会应依据国家有关规定,确认企业有关工资、奖金等方面的内部规章是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