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相关规定,只要符合国家和本市法律、法规规定条件的女职工生育、流产的,可以按规定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领生育保险待遇。深圳二胎生育津贴领取条件:
(1)累计参加生育保险满1年的职工生育的,在其分娩后1年内/计划生育手术后1年内提交申请材料办理生育医疗费用报销手续;
(2)累计参加生育保险未满1年的职工生育的,待其累计参加生育保险满12个月后的1年内提交申请材料办理生育医疗费用报销手续;
(3)累计参加生育保险满1年的职工,其未就业配偶生育的,职工在其未就业配偶分娩后1年内/计划生育手术后1年内提交申请材料办理其未就业配偶的生育医疗费用报销手续;
(4)累计参加生育保险未满1年的职工,其未就业配偶生育的,待该职工累计参加生育保险满12个月后的1年内提交申请材料办理其未就业配偶的生育医疗费用报销手续。
一、生育津贴可以自己去社保局办理吗
现在的个人生育保险代办是存在的,只是涉及到当事人的身份证、户口本、结婚证等具体资料。理论上,当事人当时尚处于月子中,政策不会存在这么大漏洞非要当事人自己去办理的。生育保险报销流程,是指用人单位及职工本人就女职工在生育期间的生育医疗费、生育津贴等费用,男职工在配偶生育期间的看护假假期津贴向统筹地区生育保险基金报销的程序。用人单位需要提交的申报材料:1、社会保险登记表2、参加基本养老、工伤和生育保险人员增减表3、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工伤和生育保险申报汇总表。生育女职工需要提交的申报材料:1、计划生育部门签发的计划生育证明(原件及复印件)2、医疗部门出具的婴儿出生(死亡)证明(原件及复印件)3、生育女职工、计划生育手术职工本人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4、企业职工生育医疗证审领表5、企业职工计划生育手术医疗证申领表6、企业职工生育医药费报销申请单7、企业职工生育保险待遇核准结算表8、企业职工生育保险外地就医申请表9、生育医疗费用票据、费用清单、门诊病历、出院小结等原始资料10、收款收据。
二、生完孩子医保最迟多久能报销
生完孩子报销生育险一般是第二个月,最晚当年内报销即可。报销流程:参保职工在同时具备下列条件时,可按规定享受生育保险待遇:1、符合国家、省、市计划生育政策规定;2、分娩或实施计划生育手术时,用人单位已为其参加生育保险且连续足额缴纳生育保险费满12个月。3、产前检查费和生产费用,当事人携带结婚证、社保卡(市民卡)及街道开具的计生证明到生育保险定点医院直接刷卡结算。4、申报生育津贴和一次性营养补贴,需填写《生育保险待遇申报表》并加盖单位公章,提供结婚证、独生子女证(孩子的)、出院小结等材料,于每月1-10日之间的工作日前往市医保中心生育科办理申报手续。(相关手续应在分娩后一年内办理)
-
深圳境外生二胎算超生吗
135人看过
-
生二胎家庭能获得多少国家补助?
167人看过
-
深圳二胎超生罚百万
136人看过
-
生2胎国家是否补助
235人看过
-
现在国家生二胎是有钱补吗
373人看过
-
国家几胞胎有补助
317人看过
二胎是中国实行的一种和计划生育政策相对立的生育政策。只要符合生育二胎政策,随时可以办理二胎准生证,随时可以生育二胎,没有一胎二胎间隔时间规定,没有育龄妇女年龄限制,没有要办理好准生证才能怀孕的规定。... 更多>
-
国家计划生育二胎有什么补助, 三胎也有吗海南在线咨询 2022-05-06国家计划生育一胎二胎有300元补助,三胎不但没有,还要交社会抚养费。 2015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全面两孩政策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的决定》:依法组织实施全面两孩政策。贯彻落实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完善相关行政法规以及地方性法规。从2016年开始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综合评估本地人口发展形势、计划生育工作基础和政策实施风险,科学制
-
国家政策生三胎有补助吗河北在线咨询 2024-05-12生三胎国家有补助,生三胎的补贴具体如下:1、生育津贴和一次性营养补助。生育津贴和一次性营养补助具体可咨询当地社保局,不同地区补助的标准不一样。部分地区有三胎奖励比如四川攀枝花奖励500元/月,甘肃临泽奖励10000元/年;2、生育津贴。根据自己的平均工资计算,生育90天内由公司提交资料至社保局建档可以领取,直接打款至公司,再由公司发放至个人,需要2个月;等。
-
生2胎国家是否补助青海在线咨询 2024-09-11现在生二胎国家有以下补贴: 1.女职工参加了生育保险的有生育津贴; 2.女职工生育享受产假,或享受计划生育手术休假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享受生育保险待遇; 3.女职工享受生育保险待遇,所需资金从生育保险基金中支付。
-
-
深圳市超生二胎要验DNA吗海南在线咨询 2022-11-05不需要。现在国家提倡适龄婚育、优生优育。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符合法律、法规规定条件的,可以要求安排再生育子女。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