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反垄断法对知识产权滥用的规制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6-05 10:02:14 179 人看过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知识产权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形式。跨国公司在国际贸易中凭借自身拥有的知识产权优势,滥用知识产权问题日益严重,用反垄断法规制知识产权滥用成为当前国际趋势。通过对知识产权和反垄断法的关系进行分析,表明了用反垄断法规制知识产权滥用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知识产权滥用反垄断法关系

一、知识产权的变异——知识产权滥用

知识产权是法律赋予权利人享有的权利。知识产权是民事权利的一种,因此也存在被滥用的可能。知识产权滥用行为是相对于知识产权的正常行使而言的,它是指知识产权的权利人在行使时超出法律所允许的范围或正当的界限,导致对该权利的不正当利用,损害他人利益或公共利益的情形,例如拥有强大知识产权的跨国公司通过强制性一揽子许可,在许可合同中附加不合理条件,利用市场支配地位收取不合理许可费等手段,限制竞争,谋求垄断,妨碍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

二、知识产权同反垄断法的关系

1.知识产权是私权财产权,垄断性不是其法律特征

知识产权具有垄断性,似乎在人们当中形成了普遍共识。从知识产权产生起,它就与垄断交织在一起。然而,知识产权具有垄断性是不是知识产权的特征呢?我们知道知识产权具有专有性,所以很多学者将垄断性也看成了知识产权的法律特征,因垄断性是专有性的自然延伸。知识产权的专有性也称垄断性和独占性。知识产权所有人对其智力成果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其实这些学者在阐述知识产权专有性和垄断性时,实际上说的是知识产权的财产性、物权性。

知识产权既是一种私有财产权,排他性是财产权的本来属性,而并非知识产权特有的法律特征。因此,垄断性不是知识产权的法律特征。

2.知识产权垄断的真正意义

知识产权的排他性,除了上述物权性的排他性之外,还表现在,如果两个人分别搞出完全相同的发明,在分别申请的情况下,只可能由一人获得专利权,而另一人却无法获得专利权。知识产权的这种完全不同于有形财产的排他性或者垄断性是基于知识产权客体的无形而导致的。

作为知识产权客体的无形的智力成果与作为物权客体的有形物是不同的。作为有形物,即使是两个完全一样的物,它们各自都享有物权,而无形的智力成果则相反,如果两个发明的技术特征一样,即使是两个没有关系的智力成果,法律不得不只选择一个发明人作为专利权人。

知识产权的排他性或者垄断性至知识产权本身的权利属性,这种垄断性是一切具有物权性质的财产权的共性。同时,由于知识产权客体的无形性,又导致了知识产权垄断性与物权垄断性的不同。法律要给知识产权以特殊的保护,授以知识产权所有人以专有权。具有排他性或垄断性,正如日本学者指出的,从本质上说,知识产权是为了不让竞争对手销售自己的产品或商品而拥有的一种垄断顾客的权利。3.知识产权并不必然导致反垄断法中的垄断

有学者论述,知识产权本身作为一种合法的垄断权,它一般作为反垄断法的适用除外而存在的》。我国于2007年8月30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第55条,对知识产权的行使予以除外。可见,知识产权本身并不必然导致反垄断法中的垄断。知识产权垄断,实际上是智力成果的创造者或商业标记的使用者。对成果或标记拥有排他性权利和专有权。不会成为反垄断法中的垄断。正如美国司法部副部长针对微软在操作系统上捆绑浏览器一事所说的:法律不会阻止你垄断,但是你若滥用权力,法律就会予以坚决的制止。正是因为滥用知识产权,才导致了知识产权同反垄断法的冲突。因此,知识产权与反垄断法是统一和矛盾的并存。

三、用反垄断法规制知识产权滥用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跨国公司利用自己知识产权的优势,谋取大的垄断地位,不顾发展中国家的人权危机——公共健康危机,疯狂的滥用知识产权,压打排挤竞争对手,因此必须对滥用知识产权的行为进行规制。知识产权作为一种民事权利,当然要受到民法的限制。民法对知识产权的限制主要表现在诚实信用、权利不得滥用以及公序良俗基本原则的约束,但由于其原则性和指导性,在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反垄断法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位被誉为经济宪法,通过对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以及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的规制,保障消费者利益。2007年8月30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就把滥用知识产权纳入了规制的范围。知识产权滥用受到反垄断法的规制,在经济发达中国家成为一种必然,主要体现了反垄断法通过维护有效竞争使得社会个体的知识产权行使行为不致破坏社会整体利益和实质公平。

参考文献:

[1]王先林著:知识产权与反垄断法:知识产权滥用的反垄断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9页

[2]戚晶文米雪思著:简明知识产权法教程.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年12月版,第3页

[3]富田彻男:市场竞争中的知识产权.廖正衡、金路、张明国、徐书绅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13页

[4]王先朴:知识产权与反垄断法的冲突与协调.法制月报,2000年12月17日第3版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5年02月04日 08:41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更多垄断相关文章
  • 浅论反垄断法的实现
    竞争机制是最为重要的市场机制之一,制止垄断、保护竞争是《反垄断法》最为直接的立法宗旨,《反垄断法》被人们形象地称为经济宪法。文章阐述了反垄断法实现的意义,分析了我国反垄断法在法律责任方面的缺陷,并探讨了反垄断法的实现途径。关键词:法的实现公力实施私力实施一、前言反垄断法律制度是市场规制法的核心和最主要的内容,也是整个经济法体系中重要的法律制度。建立市场经济,必须反对市场垄断。《反垄断法》的实现对于预防和制止垄断行为,保护市场公平竞争,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维护消费者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反垄断法》有两种实施机制,一种是公力实施,即通过《反垄断法》主管机构执法来实施;另外一种是私力实施,即让老百姓通过诉讼方式索赔来遏制垄断。一、反垄断法实现的概念法的实现是指法的要求在社会生活中被转化为现实,是法的要求向现实转化的过程和这种转化的实际结果的统一。反垄断法是现代经济
    2023-06-07
    215人看过
  • 我国反垄断执法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反垄断执法往往涉及当事人相关知识产权的行使与保护问题。如何既能维护自由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又能有效保护知识产权,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在实践中需要妥善处理的问题。《反垄断法》与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分属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但都属于国家的基本经济政策和法律制度,两者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一方面,两者在促进竞争、推动创新和保护消费者利益方面具有一致性,可谓殊途同归;另一方面,两者在具体方面又表现出明显的差异,甚至可能形成某种冲突。两者之间的实际冲突不是由于知识产权的拥有本身引起的,而是由于知识产权的具体行使行为引起的,并且是知识产权的不正当行使(滥用)行为引起的,即知识产权权利人在行使其权利的过程中超出了法律允许的范围或者正当的界限,不正当地排除、限制了市场竞争。反垄断执法本来就是一项重要、复杂的任务,而在知识产权领域进行反垄断执法就更富有挑战性,这需要执法者把握好保护知识产权以激励创新和反垄
    2023-06-07
    280人看过
  • 反垄断法的规制对象有哪些?
    一、反垄断法的规制对象(一)地区垄断1、概念地区垄断,即区域性市场壁垒。地区垄断从狭隘的地方保护主义出发,采用各种不合理手段制造障碍,限制地区间经济贸易往来,割裂地区间的资源联系,损害市场统一与公平竞争。2、具体表现方式(1)限定单位和个人只能经营、购买、使用本地商品或者只能接受本地经营者的服务,限制辖区内外地商品的销售,或者要求其销售外地商品时必须搭售本地产品,或者就销售外地产品的范围与数量做出限制。(2)在道路、车站、港口、航空港或者本行政区域线边界设置关卡,阻碍外地商品进入本地或者本地商品运出。(3)对外地商品或者服务设定歧视性收费项目、规定歧视性价格,或者实行歧视性收费标准。(4)对外地商品或者服务采取与本地同类商品或者服务不同的技术要求、检验标准;对外地商品或者服务采取重复检查、重复认证等歧视性技术措施;对外地产品和服务不合理地提高产品质量检验或卫生检查标准,限制外地商品或者服务
    2023-04-27
    211人看过
  • 知识产权是不是垄断
    知识产权是指人们对于自己的智力活动创造的成果和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标记、信誉依法享有的权利。知识产权是一种无形财产权,它与房屋、汽车等有形财产一样,都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都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知识产权是权利人对法定的智力成果所享有的人身权和财产权的总称。虽然各个国家对知识产权的权利范围有不同的观点,但一般而言知识产权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与邻接权,同时还包括未披露过的信息专有权以及与防止不正当竞争有关的权利。从知识产权的内容来看,其中的人身权在竞争法上一般不发生问题,因此本文的讨论只限于知识产权中的财产权。知识产权是一种权利垄断,知识产权人因此而获得巨大的竞争优势。首先,知识产权人取得一般经济学意义上的垄断利润。知识产权人所据有的智力成果一般是他人所未曾知道的,这使得知识产权人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这种优势地位转化为经济利益便成为知识产权人的垄断利润。其次,知识产权的垄断具有合法性。知识产
    2023-03-02
    376人看过
  • 反滥用知识产权规制指南开始征询意见
    《滥用知识产权反垄断规制指南》的草案初稿已经完成,进入大规模征询意见阶段,并将争取在明年6月之前正式出台。经过4个多月的起草工作,《滥用知识产权反垄断规制指南》的草案初稿已经完成,从23日起进入大规模征询意见阶段,并将争取在明年6月之前正式出台。专家表示,目前由于专利蟑螂肆无忌惮的滥诉,使全球智能制造业在诉讼泥潭中疲于应对,而指南将专门给出若干考量因素对这种现象进行制衡。据了解,不久前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强化反垄断执法,其中研究制定反垄断相关指南,完善市场竞争规则是一项重要工作。就此,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已授权国家发改委牵头起草六部反垄断法配套指南,除知识产权反垄断指南之外,另外五部指南涉及汽车业反垄断规制、宽大制度、豁免程序、中止调查程序以及罚款额的计算等。据国家发改委价监局处长徐新宇介绍,指南核心起草团队有30余人,前期通过调查问卷征询了包括3
    2023-06-05
    482人看过
  • 滥用行政权力制定垄断规定的行为
    我国《反垄断法》第三十七条规定,行政机关不得滥用行政权力,制定含有排除、限制竞争内容的规定。这是我国自1996年以《行政处罚法》禁止行政机关违法设定处罚规定、2004年以《行政许可法》禁止行政机关违法设定行政许可规定以来,第三个用法律禁止行政机关违法设定排除、限制竞争规定的立法例,具有深远的意义。与行政主体实施的排除、限制竞争的具体行政行为相比,行政主体制定的垄断规定具有以下特点:一是适用对象广泛,不仅仅针对具体的经营者;二是适用条件普遍,只要符合条件者均受其规制,效力强;三是时效长,可长期反复适用,而不是仅此一次(相对于一项具体行政行为而言)。因此,它对合法经营者的影响和损害要大得多。为此,在国外就有立法授权反垄断执法机构对行业主管部门作出的有关市场规定进行审查,以确保这些规定中不出现反竞争的内容。因此,我国《反垄断法》的规定,对于政府和政府部门依法行政、遵循市场规律、促进和保护市场竞争
    2023-06-07
    284人看过
  • 行政垄断应纳入反垄断法规制的范畴
    行政垄断应由什么法律来进行规制,在学界引起了不少学者的讨论,大多数学者认为行政垄断应纳入反垄断法的规制范畴之中。王家福先生即认为我国的反垄断法的内容既要反对经济垄断,也要反对行政垄断。[7]笔者也赞同这一观点。笔者认为,从前述行政垄断概念的界定、表现形式及构成要件结合反垄断法的法益目标来看,行政垄断理所当然应纳入反垄断法的规制范畴。而在我国更应作为规制的重点对象。这也已成为或正在成为经济体制转轨中的国家的通行做法。如乌克兰《禁止垄断和企业活动中不正当竞争行为法》第六条特意对行政性歧视行为做出了列举性规定。所需注意的是,由于行政垄断形成原因的复杂性和其特有的行政性,禁止和最终解决行政垄断的措施也应是多渠道的。除本文着重论及的当为最重要途径的反垄断法规制外,行政法等相关法律也当为法律规制的途径。然而,这并不是有学者所认为的《行政许可法》当成为规制行政垄断的重点
    2023-06-07
    366人看过
  • 论反垄断法对经营者集中的规制
    中国商务部于今年3月18日就某可乐公司收购中国某果汁公司案反垄断审查作出了禁止的裁决。商务部禁止此项收购的依据是反垄断法第二十八条,即以某可乐公司收购中国某果汁公司具有排除、限制竞争的效果为由禁止此项经营者集中。从这起案例中,可以推知反垄断法的政策趋向、经营者集中规制的实际运作,从而为将来可能的收购行为提供指引。一、某可乐收购某果汁的审查必要性经营者集中是指两个及两个以上的相互独立的企业合并、通过取得股权或者资产,或者通过订立合同等方式取得对其他经营者的控制权,此为需要申报的经营者集中的定性规定。而《国务院关于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的规定》第三条则对需要申报的经营者集中的定量作出了规定:参与集中的所有经营者上一会计年度在全球范围内的营业额合计超过100亿元人民币,并且其中至少两个经营者上一会计年度在中国境内的营业额均超过4亿元人民币;或者参与集中的所有经营者上一会计年度在中国境内的营业额合计超
    2023-06-07
    232人看过
  • 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的行为被反垄断法禁止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30日表决通过的反垄断法规定,行政机关不得滥用行政权力,制定含有排除、限制竞争内容的规定。反垄断法规定,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不得滥用行政权力,限定或者变相限定单位或者个人经营、购买、使用其指定的经营者提供的商品;不得滥用行政权力,以设定歧视性资质要求、评审标准或者不依法发布信息等方式,排斥或者限制外地经营者参加本地的招标投标活动;不得滥用行政权力,采取与本地经营者不平等待遇等方式,排斥或者限制外地经营者在本地投资或者设立分支机构;不得滥用行政权力,强制经营者从事本法规定的垄断行为。反垄断法规定,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不得滥用行政权力,实施下列行为,妨碍商品在地区之间的自由流通:对外地商品设定歧视性收费项目、实行歧视性收费标准,或者规定歧视性价格;对外地商品规定与本地同类商品不同的技术要求、检验标准
    2023-06-07
    376人看过
  • 反垄断执法权力配置与行政垄断规制困境——泰国两则反垄断案例的
    本文通过对泰国两则反垄断案例的分析,考察了泰国的行政垄断、利益部门博弈与反垄断执法权力配置问题,并籍此反思中国的行政垄断规制致策与反垄断执法权力的配置模式选择。结论认为,反垄断法本身并不能自动促进竞争,其起作用的关键是执法权力的配置。在国有经济比重高、行政垄断广泛存在的经济体中,反垄断执法机关应具有独立性与权威性。行政垄断需要区别对待,有些行政垄断是反垄断法需要约束的对象,有些则应归属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如果不能将二者分开,则势必影响反垄断法的实施效果。【关键词】反垄断法;执法机构;行政垄断【写作年份】【正文】中国石油、电信、电力、铁路等垄断行业经历了20多年的改革,取得了不少进展,但竞争机制的引入还是停留在分拆原有垄断企业的层面,尚未形成规范的进入和退出制度。从市场份额或其它标准来看,这些行业可能不构成垄断;但从进退障碍”的垄断判别标准来看,行政性准入限制广泛存在,这些行业仍是十足的垄断
    2012-07-02
    69人看过
  • 现行法律对搭售的规制属于反垄断法规制
    搭售,指经营者在向交易相对人提供一种商品或服务时,要求交易相对人接受另一种商品或服务。各国反垄断法,从一开始就对搭售给与负面评价,对其进行严格规制。如美国以克莱顿法第3条、谢尔曼法第1条和联邦贸易委员会法第5条为依据,法院采取自身违法原则对搭售进行规制。德国根据反限制竞争法,搭售被视为占市场支配地位的企业妨害同一经济阶段的竞争者的一种滥用优势地位行为,依据合理原则对其进行监督。各国反垄断法所规制的,并非所有类型的搭售,其所针对的是违反购买者意愿强迫购买被搭售商品的强制性搭售。这些强制性搭售背后的支撑在于企业具有足够的市场力量,即占据了市场支配地位,从而削弱甚至消除了竞争。否则,购买者可以转向搭售商品的替代品,企业在此情形下的搭售由于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将归于失败。反垄断法之所以要对这种由占市场支配地位的企业所实施的违反购买者意愿的强制性搭售进行规制,是因为其实质性地削弱了竞争,使得购买者被迫
    2023-04-24
    156人看过
  • 对中国反垄断工作的初探
    一、我国《反垄断法》的主要特点2008年8月1日,我国正式实施的《反垄断法》主要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借鉴国际经验确定《反垄断法》基本法律框架,为今后更好地执行法律奠定了基础。我国《反垄断法》确定了禁止垄断协议、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和控制经营者集中等三大反垄断法律制度,同时根据经济发展的现状,对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行为,即行政性垄断行为也作了禁止性规定。二是《反垄断法》立法目的是为了预防和制止垄断行为,保护市场竞争,提高经济的运行效率。我国《反垄断法》针对的是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并不反对市场支配地位本身,而是促进和保障各类企业以通过公平竞争、自愿联合,依法实施集中,不断发展壮大,促进优胜劣汰机制的形成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三是《反垄断法》对国内外企业的垄断行为是统一适用的,并没有专门针对外资并购的条款。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加入世贸组织,外国产品和跨国公司会更多地进入我国,其中
    2023-06-07
    295人看过
  • 关于知识产权领域反垄断法执法指南的几点意见
    7月22日,我受邀参加国家工商总局《关于知识产权领域反垄断法执法的指南(内部讨论稿)》的研讨会。会后对自己的发言做了整理。现把部分原则性意见放在这里。一、关于制定指南的指导思想各国(包括西方发达国家)对知识产权保护是由弱到强的;但是西方国家的反垄断法对于知识产权的态度却是由敌视(严格限制)到友好(放松限制)的——从最早把专利权视为垄断,到美国的九不限制以及欧共体96年豁免条例罗列的黑色灰色条款,都对权利人通过许可协议限制竞争的行为加以严密监控;但从美国95年指南开始,知识产权与反垄断开始和谐相处;欧共体的04年豁免条例紧接着步美国的后尘,除了排除那些核心限制外,对其他各类限制性条款网开一面。这一方面体现了反垄断立法和执法的进步,另一方面也是西方国家(地区)强化对知识产权保护的体现。中国的知识产权制度已经在TRIPs的指引下全面现代化,那么中国的反垄断法对于知识产权的态度是否也要跟西方国家靠
    2023-06-07
    196人看过
  • “反知识垄断”:超越IT领域看
    在IT领域之外,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广泛领域,以一种远远超越IT的宽阔视野看待自由软件/开放源码运动的人更是凤毛麟角。因此,在这方面,中国似乎还存在艰巨的启蒙任务,人们的观念有待超越和升华。反知识垄断,虽然还不是一个相对统一的概念,但是它已越来越成为一种影响日益广泛的重要理念。显然,它涉及知识动态发展过程中的复杂的方方面面。以下仅就与知识产权制度有关的反知识垄断问题进行探讨。■知识产权制度并非不可质疑近代以来,在西方学术界,尤其在政治经济学等领域,对知识产权制度本身的质疑声从来就不曾停息过。当然,这种质疑主要是针对知识产权的经济权利而不是针对知识产权的精神权利的。正如阿诺德·普朗特、弗里兹·马赫卢普等著名学者在有关的著述中所表明的,在质疑或反对版权、专利权等知识产权制度的一长串学者的名单中,就包括著名的经济学家西斯蒙第、哈耶克、庇古、马歇尔等。在中国的学术界,虽然学者们在知识产权问题上
    2023-06-07
    350人看过
换一批
#反垄断法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垄断
    词条

    垄断是指在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高度发展的基础上,独立的大企业或少数大企业对相应部门产品生产和销售的独占或联合控制的行为。 我国《反垄断法》对经营者垄断行为进行了相应处罚。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达成并实施垄断协议的,由反垄断执法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 更多>

    #垄断
    相关咨询
    • 反垄断法的规制对象有哪些?
      新疆在线咨询 2023-03-03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是一部为了预防和制止垄断行为,保护市场公平竞争,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维护消费者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而制定的法律。 规制对象如下: (一)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 (二)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三)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
    • 请问律师什么是知识产权与反垄断法的关系?
      山东在线咨询 2024-09-03
      知识产权法创设的排他性(独占性或称合法的垄断)激励发明穿在,鼓励公共披露,在有力地推动专利、版权等商业化进程的同时,也让世人得意学习和掌握被保护的知识。而反垄断法又保障着新的技术、产品和服务在竞争环境下的交易、许可和运用。在当今动态的市场竞争中,市场主题为保持和扩大市场份额而努力改进现有产品、引进新的产品,不断地追求技术进步。反垄断法则通过禁止反竞争的合并、共谋、市场实力的滥用,培育和保护竞争。两
    • 反垄断行为中的垄断法规制有哪些
      湖南在线咨询 2023-01-15
      我国反垄断法规制的垄断行为有4种: 1.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 2.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3.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 4.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
    • 知识产权是垄断吗?为什么要保护知识产权?
      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2-10-08
      从本质上讲,知识产权是一种垄断权。但是知识产权具有地域性和时间性,表现为只在特定国家或地区的地域范围内有效,不具有域外效力;而且知识产权只在一定时间内有效,不是一直有效的。
    • 滥用知识产权限制竞争违法吗?
      河南在线咨询 2022-07-29
      《关于禁止滥用知识产权排除、限制竞争行为的规定》已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局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5年8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