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过失的定义
来源:互联网 时间: 2023-07-04 08:04:42 85 人看过

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是每个驾驶员都需要牢记的准则。如果驾驶员有醉驾行为的,是需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的。如果因为醉驾造成交通事故的,可能构成交通肇事罪。那么,醉驾出交通事故判多久

根据《刑法》第133条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根据《刑法》第133条之一的规定,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处拘役,并处罚金:

如果对相关情况的处理不清楚的,可以咨询律师来进行界定。

自信过失犯罪

核心内容:《刑法》第15条第1款规定: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本文主要介绍过于自信的过失犯罪的概念、特征等知识。

【文章导航】

一、过于自信的过失犯罪

二、过于自信的过失的特征

三、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的区别

四、过于自信的过失与不可抗力的区别

过于自信的过失犯罪

《刑法》第15条第1款规定: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可以分为疏忽大意的过失犯罪和过于自信的过失犯罪。疏忽大意的过失犯罪是指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应当预见是指行为人在实施行为时,应当负有预见自己行为后果的责任。过于自信的过失犯罪是指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对过失犯罪的刑事责任问题,《刑法》第15条第2款规定: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换名话说,法律没有规定的,不负刑事责任。

过于自信的过失的特征

过于自信的过失被称为有认识的过失。行为人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同时又轻信能够避免危害结果,这就是过于自信过失的认识因素。已经预见是事实,轻信能够避免是行为人在已经预见危害结果的同时还实施该行为的主观原因。轻信能够避免,是指在预见到结果可能发生的同时,又凭借一定的主客观条件,相信自己能够避免结果的发生,但所凭借的主客观条件并非真实可靠。

轻信能够避免主要表现为三种情况:

一是过高估计自己的主观能力,二是不当地估计了现实存在的客观条件对避免危害结果的作用;三是误以为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很小,因而可以避免结果发生。轻信能够避免又表明行为人既不希望也不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这便是过于自信过失的意志因素(不能认为轻信能够避免是过于自信过失的意志因素)。这种意志因素也是不需要司法机关积极证明的因素。

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的区别

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有相似之处,如二者均认识到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都不是希望危害结果发生,但二者的区别也是明显的。

区别的三点:从本质上说,间接故意所反映的是对法益的积极蔑视态度,过于自信的过失所反映的是对法益消极不保护的态度。这种本质上的差别,又是通过各自的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体现出来的。

首先,【结果是否符合意志】间接故意是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结果的发生符合行为人的意志;过于自信的过失是希望危害结果不发生,结果的发生违背行为人的意志。

其次,【是否考虑到避免结果】间接故意的行为人是为了实现其他意图而实施行为,主观上根本不考虑是否可以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客观上也没有采取避免危害结果的措施;过于自信过失的行为人之所以实施其行为,是因为考虑到可以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

最后,【明知的程度】间接故意是明知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过于自信的过失是预见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这说明间接故意的行为人认识到结果发生的可能性较大。在此意义上说,盖然性说具有参考意义。

直接故意的意志因素是希望发生结果,与它对应的一极是希望不发生结果(过失犯即是如此),而非不希望发生结果。而所谓的放任,应当讲就是在希望发生和希望不发生之间的这样一种罪过形态。

甲、乙二人站在山顶,见山下有一老人,甲对乙说:你说将这块石头推下去能否砸着那老头乙说:能有那么巧于是二人合力将一块石头滚下山,结果将老人砸死。甲、乙二人是间接故意。在对结果的态度上,直接故意投了赞成票,过失投了反对票,而间接故意投了弃权票。在间接故意的场合,行为人或者对结果的发生与否漠不关心,或者内心决定结果发生与否由决意实施的客观行为任意确定。

过于自信的过失与不可抗力的区别

在某些情况下,行为人预见到了结果发生的可能性,但不可能采取措施避免结果发生,或者虽然采取了避免结果发生的措施,但结果仍然不可避免,对于这种不可抗力,显然不能认定为过失犯罪。

需要注意的是,即使行为人在离结果发生的时刻(A点)不可能避免结果的发生,但以此之前的时刻(B点)具有避免结果的可能性时,如果B点的行为具有危险性,则仍然可能认定为过失。

例如,某甲没有驾驶执照,却在马路上驾驶汽车:行至一急拐弯处时.因为缺乏驾车技能,而没有避免事故的发生。在这种情况下,不能以行为人没有能力避免结果为由否认过失犯罪的成立;因为行为人在没有驾驶执照的情况下驾驶汽车(B点)本身就具有危险性,而且行为人完全可以不驾驶汽车,也不应当驾驶汽车,事实上只要他不驾驶汽车就不会发生事故,所以具有过失责任。再如,某乙持有驾驶执照,但他在极度疲劳时或者酒后驾驶汽车;行至一急拐弯处,因为无力控制汽车而发生交通事故,,由于在极度疲劳时或者酒后驾驶汽车本身(B点)就具有危险性,故不能以事后无力控制汽车(A点)为由而否认其交通肇事罪的刑事责任。又如,某丙持有驾驶执照,在驾驶面包车时,让6岁的儿童坐在副驾驶位上。行至某商店门前,某丙停车购物,但没有使发动机熄灭,6岁儿童便驾驶面包车前行。行人发现后大叫,某丙急忙从商店跑出试图避免结果发生,但由于车速过快,导致他人死亡。某丙在离结果发生的时刻(A点)确实不可能避免结果的发生.但他在购物时不使发动机熄灭的行为(B点)就具有过失,而且该行为在当时的具体环境下具有危险性,因而也不能以某丙当时没有能力避免事故为由而否认其过失责任。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10月23日 10:05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更多不可抗力相关文章
  • 过失犯罪定义与概念
    法律综合知识
    《刑法》第十五条规定: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根据本款的规定,过失犯罪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疏忽大意的过失犯罪,即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了这种危害社会的结果,构成犯罪的;第二类是过于自信的过失犯罪,即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了这种危害社会的结果,构成犯罪的。一、间接故意和故意过失的区别在预见到危害结果可能发生,采取的态度是放任,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漠然,认为发生危害结果也无所谓,采取这种放任的态度,漠视危害结果的发生,就是间接故意,并没有积极追求后果的发生。过失是指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发生一定的危害后果,但却轻信能够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过失包括疏忽大意和过于自信两种情况。两者的不同点有:第一
    2023-03-08
    471人看过
  • 过失犯罪定义是什么?
    过失犯罪定义是什么?过失犯罪是指由于过失行为而不能预见或已经可以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危害社会的一种心理态度。过失犯罪的形式:一是过失犯罪。也就是说,行为人应该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因为疏忽而危害社会,并且没有预见到这样的结果;第二,过于自信的错误。也就是说,行为人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危害社会,他认为自己可以避免实际上无法避免这样的结果。过失犯罪只有在刑法中规定的情况下才具有刑事责任。单位过失犯罪。单位在进行集体研究或者由其负责人决定实施时,虽不希望该行为对社会造成危害,但知道该行为违反国家规定(包括作为和不作为)的,应当预见因疏忽大意可能造成的损害,但不能预见或者已经预见但轻信的损害可以避免,而实施该行为并对社会造成严重损害的决定,构成单位过失犯罪。主要罪行包括劳动安全事故、建筑工程质量事故、教育设施管理责任事故、消防管理责任事故、以及为他人出版淫秽书籍。《刑法》第15条规定,应当预见其行
    2023-04-16
    112人看过
  • 过失犯罪定义是什么
    过失犯罪的定义是: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犯罪。典型的过失犯罪有过失致人重伤罪、过失致人死亡罪、失火罪等。一、构成违法犯罪的依法追究什么责任行为人构成违法犯罪的,依法应当予以追究刑事责任。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而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二、过失犯罪会承担的责任中国刑法规定: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的形式:(1)疏忽大意的过失。即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
    2023-06-28
    333人看过
  • 单位过失犯罪的定义是什么
    一、单位过失犯罪的定义是什么单位犯罪,又称法人犯罪,是相对自然人犯罪而言的。实际工作中,如何认定单位犯罪、怎样区分罪与非罪将成为客观存在的问题,我国刑法第30条规定:“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这是刑法对单位犯罪的规定。如果单位在集体研究或者负责人员决定实施某种行为的时候,明知该行为是违反国家规定的行为(包括作为和不作为),虽不希望该行为引起危害社会的结果,但是应当预见可能引起危害结果,因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却轻信可以避免,因而决定实施了该行为,并引起了严重危害社会的结果,则由此构成的犯罪,是单位过失犯罪。二、过失犯罪如何认定过失犯罪是指行为人在过失的心理状态下实施的犯罪,是犯罪构成要件中主观方面的一种心理状态。那么根据刑法规定,过失犯罪的情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疏忽大意的过失犯罪,即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
    2023-04-28
    416人看过
  • 再犯罪的定义是否包括过失?
    不构成。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五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是累犯。前罪与后罪都必须是故意犯罪,这是构成累犯的主观条件。如果前后两罪或者其中一罪是过失犯罪,就不成立累犯。过失犯罪判拘役会构成案底吗过失犯罪判拘役会留下案底,只要构成犯罪就会留下案底。不过如果嫌疑人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案底会被封存。案底又称犯罪人员犯罪记录制度,在我国法律中一般指有过刑事犯罪前科的档案记录,而该犯罪档案一般存放至公安部门与相关国家机关。《中国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五条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五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是累犯,应当从重处罚,但是过失犯罪和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除外。前款规定的期限,对于被假释的犯罪分子,从假释期满之日起计算。
    2023-07-03
    189人看过
  • 单位过失犯罪的定义是什么
    单位犯罪,又称法人犯罪,是相对自然人犯罪而言的。实际工作中,如何认定单位犯罪、怎样区分罪与非罪将成为客观存在的问题,我国刑法第30条规定:“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这是刑法对单位犯罪的规定。如果单位在集体研究或者负责人员决定实施某种行为的时候,明知该行为是违反国家规定的行为(包括作为和不作为),虽不希望该行为引起危害社会的结果,但是应当预见可能引起危害结果,因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却轻信可以避免,因而决定实施了该行为,并引起了严重危害社会的结果,则由此构成的犯罪,是单位过失犯罪。一、过失犯罪如何认定过失犯罪是指行为人在过失的心理状态下实施的犯罪,是犯罪构成要件中主观方面的一种心理状态。那么根据刑法规定,过失犯罪的情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疏忽大意的过失犯罪,即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2023-03-01
    79人看过
换一批
#犯罪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所谓不可抗力,是指合同订立后发生的,当事人订立合同时不能预见的,且不能避免和不能克服的导致合同不能履行或不能按期履行的客观现象。 不可抗力的范围包括以下三种情况: (1)自然灾害。如地震、台风、洪水、旱灾、海啸等。 (2)政府行为。... 更多>

    #不可抗力
    相关咨询
    • 过失犯罪的定义
      上海在线咨询 2022-05-14
      犯罪过失是指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的一种心理态度。 过失犯罪的形式: 第一、疏忽大意的过失。即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 第二、过于自信的过失。即行为人预见了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轻信能够避免,实际上又未能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
    • 过失犯罪怎么定义的?
      新疆在线咨询 2023-03-15
      犯罪过失是指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的一种心理态度。 过失犯罪的形式: 第一、疏忽大意的过失。即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 第二、过于自信的过失。即行为人预见了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轻信能够避免,实际上又未能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
    • 过失犯罪与故意犯罪的定义
      宁夏在线咨询 2021-11-26
      过失犯罪和故意犯罪分为:一是犯罪的主观方面是区分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的首要前提。故意犯罪主观上有明知和希望的情绪;过失是一种疏忽或相信可以避免,而不是刻意追求某种结果。我国《刑法》以故意犯罪为原则,以过失犯罪为例外。我国刑法中的罪名大多是故意犯罪,过失犯罪只是刑法的一小部分。
    • 过于自信的过失犯罪定义
      福建在线咨询 2022-08-12
      1、过失犯罪行为本身蕴涵着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的可能性,它是可能危害社会的行为。 2、过失犯罪行为本身是错误行为,即属于不适当的、应当受到谴责的行为。 3、一般情况下,过失犯罪只有在造成了严重危害社会的结果时刑法才将其规定为犯罪,行为人才承担刑事责任,所以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不是表现在主观意志上,而是体现在客观效果上。
    • 过失犯罪的含义
      浙江在线咨询 2022-11-21
      犯罪过失是指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的一种心理态度。 过失犯罪的形式: 1、疏忽大意的过失。即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第 2、过于自信的过失。即行为人预见了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轻信能够避免,实际上又未能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过失犯罪,《刑法》有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