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也会走出交通肇事罪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6-08 14:11:31 217 人看过

行人横穿马路小客车为避让与另一车相撞造成两死两伤———

■读者咨询

前几天,我的一个亲戚在马路的对面看到我后,便喊着我的名字,同时横穿马路,向我奔跑过来。

此时,恰好一辆小客车驶过。小客车驾驶员为避免撞上我的亲戚,猛转方向,致使小客车撞到对面行驶而来的一辆货车上,造成了二人死亡、二人重伤、汽车损坏的重大交通事故。

交管部门认定我亲戚负事故主要责任。

请问:行人走路也会走出交通肇事罪吗?

■专家解答

北京凯亚律师事务所主任董来超律师:因你的亲戚在事故中负主要责任,且造成二死二伤的重大事故,其行为已涉嫌交通肇事罪。

原因分析

在实践中,司机作为交通肇事罪的主体非常普遍,但行人作为本罪主体出现,甚为少见。那么行人是否可以成为交通肇事罪的主体?《刑法》第133条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由此可见,任何人(包括走路的行人和骑自行车的人)只要是违反了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导致发生重大交通事故,造成法定严重后果的,都可能构成交通肇事罪。

本案要确定你的亲戚是否涉嫌犯交通肇事罪,关键是看其横穿马路的行为是否违反了交通管理法规。《道路交通安全法》第61条规定,行人应当在人行道内行走,没有人行道的靠路边行走。第62条规定,行人通过路口或者横过道路,应当走人行横道或者过街设施;通过有交通信号灯的人行横道,应当按照交通信号灯指示通行;通过没有交通信号灯、人行横道的路口,或者在没有过街设施的路段横过道路,应当在确认安全后通过。

你的亲戚横穿马路时没有走人行横道,也没有观察当时过往车辆的情况,在客车临近时突然横过马路,违反了《道路交通安全法》。而且由于他的违章行为直接导致了二死二伤的严重后果。对照《刑法》的规定,你的亲戚已经涉嫌构成交通肇事罪,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5年01月21日 01:32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有期徒刑相关文章
  • 交通肇事后一般几年能够走出案底
    如果交通肇事构成了犯罪的话,犯罪前科是不会消除的,交通肇事罪属于犯罪,永久保存于公安机关,也就是说这个时候,不论多少年都不会消除案底。但是如果不属于犯罪的话,如果交通事故情节不严重上不够成交通肇事罪的,不会有案底。而且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出来之后,对于交通事故的违规处罚也应该一并作出。所以,交通肇事还要看是否涉及到刑事犯罪,如果是涉及到刑事犯罪的话,就永远不可能销案底,如果只是归交通部门管理的话,也就不会有案底存在。交通肇事案底怎么消除?交通肇事案底无法消除。案底,是指司法机关对于判决后形成的案卷,所保留的档案资料。涉嫌交通肇事罪被判刑,包括缓刑,都有犯罪记录,在公安局留有犯案案底。判处缓刑的也属于刑事案件,刑事处罚。那么法院肯定会留下犯罪记录。只要是犯罪记录都会被永久保存,并且不能消除。《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
    2023-07-26
    157人看过
  • 交通肇事车走多远算逃逸?
    一、交通肇事车走多远算逃逸?1、交通肇事车走多远算逃逸,法律中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撞车之后只要立即离开现场的都会认定为肇事逃逸,在我国撞车肇事逃逸是不根据撞车超过的时间来界定的,只要有逃逸行为的都算肇事逃逸。在我国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认定方式:首先,交通肇事逃逸的前提条件是“为逃避法律追究”,其次,交通肇事逃逸并没有时间和场所的限定。2、不应仅理解为“逃离事故现场”,对于肇事后未逃离(或未能逃离)事故现场,而是在将伤者送至医院后或者等待交通管理部门处理的时候逃跑的,也应视为“交通肇事后逃逸”。3、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构成有三个方面:(1)主观方面:主观方面即行为人的主观动机,交通肇事后逃逸的动机一般是逃避抢救义务以及逃避责任追究。(2)客观方面: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形。(3)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的空间要素,即该行为是否仅限于“逃离事故现场”。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虽然没有逃离现场(有的
    2024-01-09
    352人看过
  • 交通肇事罪哪些路
    法律综合知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典》第一百三十三条的明确规定,所谓交通肇事罪乃是指行为者违背交通运输管理规章制度,引发重大型交通安全事件,由此带来众多人员重伤乃致死亡的伤悲局面,或者对公共和私人财产造成重大损害。而此种犯罪的构成要素必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行为人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其次,必须引发重大事故;再次,需要给社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在此基础上,若是肇事者存在逃逸的行为或者另有其它恶劣情形的话,他们将会面临更为严厉的刑事法律制裁。倘若由于逃逸行为间接导致他人死亡的恶果,那么犯罪嫌疑人就将承受更为严重的法律惩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2024-08-04
    456人看过
  • 行人横穿马路引发交通事故,也是构成交通肇事罪!少见!
    陈某在此次事故中违反交通法规,造成重大交通事故并导致一人死亡应承担主要责任,其行为认定为交通肇事罪。罗某承担事故的次要责任。公诉机关也以交通肇事罪向法院提起公诉。经过法院审理,认为被告人陈某的行为已构成交通肇事罪,该案中虽不具有自首情节,但其归案后如实供述自己的犯罪事实,且系初犯、偶犯,故对其辩护人提出的对其从轻处罚的辩护意见法院予以采纳,从轻判处其有期徒刑一年零六个月。修改后的《刑法》对交通肇事罪的主体没有作特别规定,凡是年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公民,都可以成为交通肇事罪的主体,只要其有违反交通管理法规并造成致人重伤死亡或使公私财遭受产重大损失的交通肇事行为,就构成交通肇事罪。理论界认为交通肇事罪的主体一般是与交通运输有直接关系的业务人员。主要包括以下三类:交通工具的驾驶人员、交通运输安全的保障人员、交通运输生产的直接指挥人员。但从司法实践来看,不乏因行人违章造成交通事故的案例,由
    2023-06-05
    142人看过
  • 交通肇事罪也伴随终身吗
    肇事罪的后果虽然并非具有终生性质,但是在某些方面却可能导致长久的负面效果。一般而言,若某人被判定犯有交通肇事罪,他/她的犯罪记录将会被永久保存下来。这可能会对当事人的职业发展、信贷决策等各个领域造成一定程度的困扰。然而,倘若在服完刑期之后,能展现出积极的改造态度并且不再重蹈覆辙,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曾经的交通肇事罪行所带来的社会负面影响将逐步减弱。然而,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重新申请驾照或者从事那些与交通安全紧密相连的职业时,过去的交通肇事罪行记录很可能成为重要的参考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交通肇事罪】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2024-08-09
    154人看过
  • 交通肇事也属于犯罪的吗
    一、交通肇事也属于犯罪的吗1、交通肇事不一定属于犯罪。如违反交通管理法规,对事故负主要责任,造成一人以上死亡或三人以上重伤,构成交通肇事罪。2、《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交通肇事罪】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一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处拘役,并处罚金。有前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交通肇事罪】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
    2024-02-08
    114人看过
  • 对方也有责任会构成交通肇事罪吗
    在大多数情形下,交通肇事罪源于行为人对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违反,并由于他们的行为而导致重大的交通事故,从而导致人员的严重伤害、死亡或公共及私人财产的重大损失。然而,若对方同样存在责任,则不能直接将其归为交通肇事罪,因为此罪行主要关注的是驾驶员因疏忽大意或过于自信而引发严重后果的行为。然而,如果双方均有过错,那么他们可能需要根据各自的责任比例来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2024-07-25
    322人看过
  • 交通肇事罪什么也做不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对于交通肇事罪的相关规定及处罚标准如下:凡存在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行为,进而导致重大事故发生,致使他人重伤、死亡或使公共财产、私人财产遭受重大损失者,将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若在交通运输肇事后实施逃逸行为,或具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则应处以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而对于因逃逸行为导致他人死亡的情况,则应处以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交通肇事罪】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一【危险驾驶罪】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拘役,并处罚金:(一)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二)醉酒驾驶机动车的;(三)从事校车业务或者旅客运输,严
    2024-05-12
    242人看过
  • 人推自行车逆向走路交通事故
    一、人推自行车逆向走路交通事故逆向行驶应该负主要责任。非机动车逆向行属于违章行驶行为,且是造成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所以要负担主要责任。不过具体以以交警部门认定为准。当事人有违章行为,其违章行为与交通事故有因果关系的,应当负交通事故责任。二、自行车逆向行驶出了事怎么办如果就单一的自行车在机动车道逆行发生事故,自行车应负全责或主要责任,机动车无责或次要责任。每一起交通事故责任的认定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断定。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先由保险公司在相应的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先行赔偿,超过第三者强制责任限额部分,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赔偿责任,但根据道路交通全法第七十六条规定,有证据证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违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机动车一方已经采取了必要处置措施应当减轻责任的,按下列规定承担赔偿责任:1、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负事故
    2023-03-31
    226人看过
  • 摩托车也算交通肇事罪吗
    倘若摩托车在行驶过程中触犯了道路交通运输管理相关法律规定,进而引发重大交通事故,致使他人重伤、死亡,或给社会公共财产带来重大损害的情况下,亦可被视为交通肇事犯罪的范畴。譬如说,若摩托车驾驶员在酗酒状态下驾驶、速度超越规范界限、未经许可即擅自驾车等行为,从而导致恶劣结果出现的话,便有可能承担此类刑事责任。至于交通肇事犯罪的判定,其主要依据并非车辆类型,而是取决于当事人的违法违规行为以及所造成的危害程度与影响范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交通肇事罪】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2024-08-09
    360人看过
  • 撞牛也是交通肇事
    交通肇事逃逸
    真后悔,当时以为撞的是牛不是人,应该没事。昨天上午,南宁市客车司机黄某来到平乐县交警大队处理撞耕牛逃逸事件。最终他不但支付了2000元的事故赔偿费,还因交通事故逃逸被罚款200元。事故发生在4月2日下午3点左右,黄某驾驶一辆客车从贺州开往南宁。车辆到达323国道平乐县同安镇桥板路段时,将桥板村廖某的耕牛撞伤。黄某见耕牛还可以站起来走路,周围也没有人看见,便驾驶客车迅速离开。当时,耕牛主人廖某就在事故地点不远处,马上拿出手机拍下了肇事客车,并向平乐县交警大队报案。交警根据廖某提供的线索,了解到该客车隶属南宁市某公司,并敦促肇事司机前来处理。几天后,在平乐交警调解下,司机黄某与牛主人廖某很快达成了协议,由黄某一次赔偿廖某耕牛受伤费用2000元。据交警介绍,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有关规定,黄某有主动前来处理交通肇事逃逸情节,因此只对他按照最低限度处以罚款。但对黄某来说,本来赔偿几百元就可了清,由
    2023-06-08
    157人看过
  • 交通肇事案件如何走诉讼程序
    交通肇事是民事侵权案件。它适用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审判程序。审判程序有一审普通程序`简易程序`二审程序`特殊程序`审判监督程序`执行程序等程序。交通肇事赔偿案件主要应用一审普通程序,现介绍如下:(一)起诉和受理。交通肇事当事人就损害赔偿提起诉讼的,应向法院递交起诉状,经法院审查符合起诉条件的,受理后七日内立案;认为不符合条件的,在七日内裁定,不服的可提起上诉。(二)审理前的准备。法院立案后五日内将起诉状附本发送被告,被告应在15日内提答辩状,法院组成合议庭审检诉讼材料进行必要的审理前的准备工作。一审普通程序结束后,如果当事人不服而提出上诉,则一审裁判不生效力,而进入二审程序。二审法院的判决和裁定,是终审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裁判,一经宣告或送达当事人就具有法律效力。对此裁判,当事人即不能再行起诉或上诉。(三)开庭审理1、开庭三日前通知诉讼参与人。2、审理前核对讼诉参与人,宣布法庭纪律,告知当事人有关
    2023-08-05
    215人看过
  • 交通肇事取保候审程序怎么走
    一、交通肇事取保候审程序怎么走交通肇事取保候审的流程: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根据案件情况,符合条件的,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拘传、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决定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应当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六十六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根据案件情况,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拘传、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第六十七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四)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取保候审由公安机关执行。二、交
    2024-01-26
    58人看过
  • 出交通事故能走意外险吗
    一、出交通事故能走意外险吗在交通事故中不幸遭受意外伤害的话,投保的意外伤害保险通常情况下都是能够得到赔偿的。此类保险旨在对被保险人因遭受意外伤害而导致残疾或死亡的情形进行保障,当保险合同遵循保险条款的约定时,保险公司应当依照规定进行赔款支付。需要注意的是,此处所提及的“意外”必须符合外来因素影响、非当事人主观意愿特意导致、突然发生的三个条件。同时,交通事故也恰巧纳入了意外险的理赔范畴之中,但在此之前,仍须准备好相关的证明文件以及保险公司为了理赔所需的其他必需材料。请确保在申请保险公司理赔之前,你们已充分了解并已经准备好了所有必要的信息。要知道,保险公司对于理赔申请将会采取严格的审查程序,因此,切勿抱有欺诈保险的念头。《保险法》第四十六条被保险人因第三者的行为而发生死亡、伤残或者疾病等保险事故的,保险人向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给付保险金后,不享有向第三者追偿的权利,但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仍有权向第
    2024-04-12
    121人看过
换一批
#刑罚种类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有期徒刑是我国刑法规定的刑罚的一种,指在一定期限内剥夺犯罪人的自由,实行强制劳动改造的刑罚方法。有期徒刑是我国适用面最广的刑罚方法。 对于判处有期徒刑的罪犯,最高减刑数额为原判刑期的一半。判刑十五年,最多减刑七年六个月。... 更多>

    #有期徒刑
    相关咨询
    • 交通肇事罪走缓刑
      宁夏在线咨询 2022-04-26
      1、具有刑法第七十二条缓刑适用情形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 2、《刑法》第七十二条【适用条件】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 (一)犯罪情节较轻; (二)有悔罪表现; (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
    • 交通肇事罪走法庭多久?
      西藏在线咨询 2022-07-20
      对于刑事公诉案件,《刑事诉讼法》中对法院审限有明确的规定,即法院一般应当在受理后二个月以内宣判,至迟不得超过三个月。
    • 交通肇事罪被拘留多久才能走出来
      山西在线咨询 2022-08-19
      一、《治安处罚法》第十六条有两种以上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分别决定,合并执行。行政拘留处罚合并执行的,最长不超过二十日。 二、《刑事诉讼法》第八十九条公安机关对被拘留的人,认为需要逮捕的,应当在拘留后的三日以内,提请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在特殊情况下,提请审查批准的时间可以延长一日至四日。 对于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的重大嫌疑分子,提请审查批准的时间可以延长至三十日。 人民检察院应当自接到公安机
    • 交通肇事不出钱走保险可以吗?
      山东在线咨询 2022-08-01
      对于交通肇事不出钱走保险是可以的,但如果当事人自行协商处理交通事故,应当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处理: ①查看财产损失情况 ②协商交通事故事实及成因,签订书面“事故事实”协议 ③拍照或标划位置后撤离现场 ④保险报案、协商赔偿事宜,签订书面赔偿协议
    • 开车出现小事故交警会不会走路
      台湾在线咨询 2021-11-03
      交警会理会开车逃逸小事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将对逃逸一方驾驶员处以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并处以15日以下拘留。驾驶逃逸小事故属于尚不构成犯罪的事故逃逸,也应依据有关法律进行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