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间接故意犯罪?
来源:互联网 时间: 2023-03-24 20:21:52 313 人看过

间接故意犯罪形态有以下两种:

1、犯罪的完成形态,即犯罪既遂,对既遂犯直接按照刑法分则有关条文的规定处罚;

2、犯罪的未完成形态包括犯罪预备、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

一、抢劫罪犯罪中止会该怎样判

抢劫罪的量刑在三年以上,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具体量刑根据案件情形由人民法院审理确定。抢劫罪中,自动放弃犯罪的犯罪中止形态应当具备以下条件和特点:第一,时间性。即必须在犯罪过程中主动终止犯罪行为。这个犯罪过程上限从行为人进行犯罪预备行为开始,下限到行为人完成犯罪即达到既遂前为止。这样,就把不应罚的犯意形成时期和完成犯罪的既遂形态排除在外,剩下的只是抢劫罪的预备阶段和实行阶段。第二,自动性。即必须自动放弃抢劫犯罪的继续进行。自动放弃抢劫犯罪,是指行为人出于自己的意志,而放弃了自认为本可继续下去的抢劫犯罪活动。刑法规定: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犯罪中止,是指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的行为。

二、保险诈骗罪的犯罪形态是什么样的

保险诈骗罪的犯罪形态:如果行为人为实施保险诈骗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如果已经着手实施犯罪,但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如果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如果已经成功诈骗到保险费的,是犯罪既遂。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09月10日 02:44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更多故意犯罪相关文章
  • 犯罪的主观方面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
    1、在心理状态上不同。直接故意: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积极追求危害结果的发生。间接故意: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没积极追求危害结果的发生。2、在认识因素,二者对危害结果发生认识程度有所不同。直接故意:行为人认识到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或者必然性。间接故意:,行为人认识到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一、故意杀人如何判定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他人死亡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即为故意。故意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直接故意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或者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危害结果的发生以及明知必然发生危害结果而放任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又可分为两种情况,即明知可能和明知必然。间接故意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所谓放任,是指行为人对于危害结果的发生,虽
    2023-03-25
    296人看过
  • 间接故意过失犯罪都是结果犯吗?
    间接故意过失犯罪并不一定都是结果犯,也可以是行为犯。间接故意是在预见到危害结果可能发生,采取的态度是放任,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漠然,认为发生危害结果也无所谓,采取这种放任的态度,漠视危害结果的发生,就是间接故意,而过失犯罪是预见到危害结果可能发生,但是轻信可以避免。在主观上,不希望危害结果的发生。主观上对危害结果的态度不同。由于这种态度的不同,对社会的危害就不同,所以,在量刑上过失犯罪就比间接故意轻一些。一、间接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有什么不同?1、定义不同间接故意是犯罪的一种类型,即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状态。而过失犯罪即行为人预见了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轻信能够避免,实际上又未能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2、发生的情况不同间接故意一般发生在以下两种情况:为了实现某种非犯罪意图而放任一个危害结果发生;为了实现某种犯罪意图而放任另一个危害结果的
    2023-03-25
    200人看过
  • 醉驾罪中,间接故意和直接故意的认定标准是什么?
    醉驾间接故意的情况:一、为了实现某种非犯罪意图而放任一个危害结果发生;二、对某一对象实施犯罪行为时,放任对另一对象造成的危害结果。区别:一、认识因素有所不同;二、对危害结果发生的意志因素明显不同;三、特定危害结果发生与否,对两种故意及其支配之下的行为定罪的意义也不同;四、直接故意的主观恶性大于间接故意。间接故意杀人与故意杀人罪的区别直接故意杀人与间接故意杀人都是行为人明知自己行为会发生致人死亡的结果,并且不反对这种结果的发生。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对结果发生的认识程度上和接受态度上不同,直接故意杀人对结果的预见既包括必然发生也包括可能发生;而间接故意杀人则只能是预见到结果的可能发生。同时,直接故意杀人积极追求被害人死亡的结果;而间接故意杀人则对被害人死亡的结果抱有无所谓的放任态度,不积极追求,但也不加防止,而听之任之。另外,从犯罪形态来看,直接故意杀人存在着未遂,而间接故意杀人却不存在未遂。应
    2023-07-23
    51人看过
  • 间接故意犯罪可以直接判刑吗
    间接故意犯罪,构成轻伤的,能判刑。行为人如果故意伤害他人,致人轻伤及以上的,可构成故意伤害罪,可对行为人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一、打架构成轻伤判刑多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的规定:【故意伤害罪】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所以故意伤害罪,是指故意非法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行为人有非法故意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是构成本罪的关键。本罪主体的刑事责任年龄因伤害程度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要求,致人重伤或者伤害致人死亡的,刑事责任年龄为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致人轻伤的,则须已满16周岁才能构成本罪。如果打架造成轻伤以上,就构成故意伤害罪,要判刑的,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具体要看情节轻重。二、肇事逃逸轻伤是不是可以缓刑肇事逃逸轻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的能缓刑。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
    2023-06-19
    368人看过
  • 间接故意与过失犯罪存在什么差异
    1、定义不同间接故意是犯罪的一种类型,即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状态。而过失犯罪即行为人预见了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轻信能够避免,实际上又未能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2、发生的情况不同间接故意一般发生在以下两种情况:为了实现某种非犯罪意图而放任一个危害结果发生;为了实现某种犯罪意图而放任另一个危害结果的发生。而过失犯罪主要有:疏忽大意的过失,即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了这种结果;过于自信的过失,行为人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了这种结果。3、对危害结果发生的意志因素不同间接故意是放任结果发生,即听之任之、满不在乎,容忍、同意危害结果的发生。而过失犯罪行为本身蕴涵着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的可能性,它是可能危害社会的行为。一、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区别:
    2023-04-06
    106人看过
  • 间接故意犯罪行为构成要素
    (一)认识因素间接故意的认识因素,是指行为人对其行为造成危害社会结果的可能性认识。行为人对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结果的认知,是基于当时的客观条件产生的,这种客观条件既包括外在的客观条件,也包括行为人自身的客观条件。外在的客观条件,主要是指犯罪的时间、地点和自然条件制约,以及犯罪对象、作案工具和所采取的行为方式等条件;行为人自身的条件,表现为行为人的年龄状况、身体状况、精神状况,以及是否具有某种专业知识、技能和掌握某种专业知识或技能的程度等条件。在上述客观条件存在的前提下,行为人对其行为即将引发的危害结果产生了或然性的,而不是必然性的认识。因此,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可能性认识,是间接故意的认识因素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决定间接故意认识因素的关键是行为人的认识程度。间接故意的认识程度只能是行为人对危害结果发生的不确定性认识,即可能性认识。因为在某些情况下,尽管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确属明知,但对其行为间接
    2023-06-11
    91人看过
  •  诈骗罪间接故意的特点是什么?
    诈骗罪涉及到的行为具有间接故意,其构成要件包括犯罪对象为公私财物所有权、客观上表现为使用欺诈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本罪主体是一般主体且具有刑事责任能力、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且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诈骗罪涉及到的行为具有间接故意,其构成要件包括:1.犯罪对象为公私财物所有权。2、客观上表现为使用欺诈方法(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3、本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凡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4、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 诈 骗 罪 间 接 故 意 的 特 征 是 什 么 ?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欺骗手段,使被害人受蒙蔽而自愿将财产交出的行为。诈骗罪间接故意的特征在于,被害人并非因为被欺骗而产生直接、必然的财产损失,而是因为被欺骗后产生了一种错误的判断,导致其自愿处分财产。因此
    2023-09-08
    311人看过
  • 两被告均属间接故意犯罪
    黎*全案:致2死1伤曾两次被判死刑案件回放:2006年9月16日上午,42岁的黎*全开着面包车送完货之后,约了自己的小学同学梁*全和其他几个人到南海盐步穗盐路附近某酒楼喝早茶,几人喝了一瓶“白兰地”。早茶后,黎*全开车到距离酒楼约500米外的一个养虾场,开始了第二轮喝酒,这次是啤酒。很快到了中午,黎*全又返回酒楼吃中饭,饭桌上,几人又喝了两瓶“白兰地”。午饭过后将近15时,黎*全驾车又返回了虾场,继续和别人聊天喝酒。大约是下午6时50分,黎*全和一位村民发生争执并打了起来,随后被其它村民劝阻。怒气冲冲的黎*全驾车离开虾场,朝家的方向驶去。在距离碧华村村口岗亭约50米的路上,他驾驶的面包车撞到了一辆自行车,骑车的李*霞和车后座她4岁的儿子当即倒地。但面包车没有停,继续往前开,撞上了岗亭外的铁闸门。但车还没停,反而调头向来时的路开了过去,大约开了十来米,又撞上路边花地的竹篱笆,车轮被石头和篱笆
    2023-06-03
    417人看过
  • 犯罪故意的直接故意
    刑事责任年龄
    应这样认定犯罪故意:犯罪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产生触犯刑法、危害社会的后果,仍然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状态。故意的成立包含两个因素:1、认识因素,是指对所有犯罪事实完全知道,如果没有认识到所有犯罪的客观事实事实,就不可能成立故意;2、意志因素,表明犯罪行为人对法律感召的态度。一、怎么判教唆罪1.教唆犯所教唆的对象(即被教唆的人)必须是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否则不成立教唆犯,而成立间接正犯。2.必须有教唆行为,教唆行为的实质是引起他人的犯罪故意。如果教唆行为引起了被教唆人的犯罪故意,被教唆人进而实施了被教唆的犯罪行为,则教唆行为与被教唆人的犯罪行为构成共同犯罪;如果教唆犯实施了教唆行为,但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则教唆犯与被教唆的人不成立共犯,但教唆犯仍然应当承担刑事责任。3.必须有教唆故意。教唆犯只能由故意构成,过失不可能成立教唆犯。一般来说,教唆犯认识到自
    2023-03-04
    65人看过
  • 犯罪目的对间接故意犯罪的影响分析
    间接故意犯罪目的可能与犯罪结果不一致,所以无犯罪目的。间接故意是明知危害结果的发生但是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存在过于自信的过失及疏忽大意的过失。行为人的行为既然已经知道危险结果的发生,则已存在犯罪目的,不管是否放任,只要结果一经发生,就存在犯罪目的,犯罪目的可能与犯罪结果不一致,但无碍犯罪目的的存在性。间接故意与过失犯罪存在什么差异1、定义不同间接故意是犯罪的一种类型,即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状态。而过失犯罪即行为人预见了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轻信能够避免,实际上又未能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2、发生的情况不同间接故意一般发生在以下两种情况:为了实现某种非犯罪意图而放任一个危害结果发生;为了实现某种犯罪意图而放任另一个危害结果的发生。而过失犯罪主要有:疏忽大意的过失,即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
    2023-07-03
    422人看过
  • 行为人间接故意杀人什么罪
    由于间接故意属于故意杀人的一种情形,故量刑应按照故意杀人罪进行: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而故意杀人罪要看是既遂还是未遂,当然间接故意杀人罪是不存在未遂的,因而只要是间接故意杀人都是故意杀人罪既遂,所以间接故意杀人罪,在刑法中的判处要根据犯罪动机,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等对犯罪者实施处罚,但是最高可以判处死刑。《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故意杀人罪】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一、间接故意杀人罪有哪些情况(一)间接故意的情况间接故意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所谓放任,是指行为人对于危害结果的发生,虽然没有希望、积极地追求,但也没有阻止、反对,而是放任自流,听之任之,任凭、同意它的发生。间接故意包括三种情况:1、为了追求一个合法的目的而
    2023-03-03
    404人看过
  • 过失犯罪间接因果关系是什么意思?
    一、过失犯罪间接因果关系是什么意思?过失犯罪因果关系是过失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联系。在刑法理论中,一般认为,由于行为人违反注意义务而发生了危害后果,这一违反义务的行为与危害后果存在着因果关系。在西方刑法理论中,认为确定过失犯的因果关系,应当根据犯罪相当因果关系说,在标准的掌握上,一般以一种“最高度的盖然性”,即以社会一般人的最一般的经验知识为依据来推测。二、过失犯罪的性质(一)、过失犯罪与故意犯罪的区别1、过失犯罪行为本身蕴涵着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的可能性,它是可能危害社会的行为。2、过失犯罪行为本身是错误行为,即属于不适当的、应当受到谴责的行为。3、一般情况下,过失犯罪只有在造成了严重危害社会的结果时刑法才将其规定为犯罪,行为人才承担刑事责任,所以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不是表现在主观意志上,而是体现在客观效果上。(二)、过失犯罪与故意犯罪的区别:1、主观方面明显不同。2、结果在定罪时所起作用
    2023-04-13
    305人看过
  • 如何区分间接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
    1、定义不同间接故意是犯罪的一种类型,即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状态。而过失犯罪即行为人预见了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轻信能够避免,实际上又未能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2、发生的情况不同间接故意一般发生在以下两种情况:为了实现某种非犯罪意图而放任一个危害结果发生;为了实现某种犯罪意图而放任另一个危害结果的发生。而过失犯罪主要有:疏忽大意的过失,即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了这种结果;过于自信的过失,行为人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了这种结果。3、对危害结果发生的意志因素不同间接故意是放任结果发生,即听之任之、满不在乎,容忍、同意危害结果的发生。而过失犯罪行为本身蕴涵着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的可能性,它是可能危害社会的行为。一、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区别:
    2023-04-01
    380人看过
  • 间接故意触犯法律吗
    《刑法》第14条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即行为人表述的心理态度,放任行为危害结果发生为间接故意犯罪。间接故意犯罪其有以下几种解释:一,是明知其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二,是明知其行为可能会发生某种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三,是明知其行为可能引起某种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有意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因此,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换而言之,预见到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而加以放任,就是间接故意。
    2023-06-12
    269人看过
换一批
#刑罚量刑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故意犯罪是指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危害社会,希望或放任这一结果,构成故意杀人、抢劫等犯罪的。如果有重大立功表现,二年期满后减为15年以上20年以下有期徒刑;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犯罪分子故意犯罪并核实属实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批准执行死刑。... 更多>

    #故意犯罪
    相关咨询
    • 间接故意犯罪的概念是什么, 间接故意犯罪中的故意犯罪是怎么认定的
      澳门在线咨询 2022-03-15
      间接故意犯罪是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所构成的犯罪。 其包含以下几层意思: 1、行为人对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导致的结果须持放任其发生的心理态度,即行为人对明知可能发生的结果既不是希望其发生,也不是希望其不发生,而是任其自然,发生不发生都无所谓。 2、间接故意犯罪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的危害结果,仅限于明知“可能发生”一种情况。 3、间接故意犯罪行为人主观上不
    • 故意犯罪说的间接间接的故意犯罪怎么构成
      湖北在线咨询 2022-08-25
      其有以下几种解释:一,是明知其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二,是明知其行为可能会发生某种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三,是明知其行为可能引起某种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有意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因此,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换而言之,预见到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而加以放任,就是间接故意。
    • 犯罪的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是什么,法律依据是什么
      上海在线咨询 2023-09-08
      犯罪的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 1、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或者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2、间接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 间接犯罪既遂是不是就犯故意犯罪
      青海在线咨询 2021-11-07
      间接故意犯罪有犯罪既遂。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的主观方面必须是直接故意,其次,行为人必须已经开始犯罪。最后,行为人的行为完成了某种犯罪的所有基本要件。犯罪既遂有以下几种形式:1。行为犯。又称举止犯,是指行为人只要实施刑法规定的某种行为,就构成既遂犯罪。二、结果犯。指行为人实施的犯罪行为,必须发生法定结果,才能构成既遂犯罪。三、行动犯。又称即时犯,是指根据法律规定,行为人一开始就完成犯罪,完全符合构成要
    • 为什么犯罪中属于间接故意
      香港在线咨询 2022-03-13
      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所谓放任,是指行为人对于危害结果的发生,虽然没有希望、积极地追求,但也没有阻止、反对,而是放任自流你好、同意它的发生。间接故意包括三种情况:(1)为了追求一个合法的目的而放任一个危害社会的结果发生;(2)为了追求一个非法的目的而放任另一个危害社会的结果的发生;(3)在突发性案件中不计后果,间接故意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听之任之,任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