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制度保证死刑判决的慎重与公正
来源:互联网 时间: 2023-06-11 11:20:37 170 人看过

前些时候媒体报道的聂树斌和佘祥林案件,都反映出我国死刑制度存在一些问题,它促使我们对其进行深刻的反思。

保障死刑判决之慎重与公正的制度很多,例如讯问制度、辩护制度、证人出庭制度、非法证据排除制度、羁押制度、上诉制度等,每一个制度都是构建死刑判决慎重与公正不可或缺的保障,笔者这里着重讨论的是保障死刑判决慎重与公正的最后一道制度屏障——死刑复核制度。

我国在死刑存废问题上坚持不废除死刑,但要从严控制死刑的适用以及少杀、慎杀、防止错杀的政策。这一政策在实践中的体现是我国不仅在实体法上对死刑的适用进行限制,而且在程序法上也作出了特别的规定,这就是死刑复核程序。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由于制度设计的疏漏,死刑复核程序已经无法起到慎重死刑适用,坚持少杀、慎杀、防止错杀的作用。

一、死刑复核权设置存在的问题

死刑复核程序的核准权,包括死刑立即执行的核准权和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核准权。由于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并不具有死刑立即执行的那种极端严厉性和不可挽回性,二者之间横亘着生与死的重大界限,所以我国1979年刑事诉讼法与1996年刑事诉讼法均规定死缓核准权归属高级人民法院,我认为是合理的,也是可行的。

但死刑立即执行的核准权的归属则一直成为争论的焦点。建国以来,我国在死刑立即执行的核准权问题上几经变化:建国至今,全国人大、全国人大常委会、最高法院分别于1954年、1957年、1979年、1982年、1983年、1991年、1993年、1996年、1997年、1998年在死刑复核权的设置上,以人民法院组织法、刑法、刑事诉讼法和授权通知的形式,在最高法院与高级法院之间发生变化。以上死刑复核权的变化至少表明如下三点:第一,对死刑立即执行案件的核准权,采取了分类处理,相对灵活的决策。但明显存在立法与司法之间,上位法与下位法之间的冲突。第二,死刑复核权的下放更多地是从便利司法机关从重、从快打击犯罪、惩治犯罪分子的角度出发,在效率与公正之间更多偏向于效率。第三,不同类型犯罪的死刑核准权归属不同,在实质上造成了不同罪名之间死刑复核权的不平等。当下,最高人民法院收回死刑复核权已成定局,故不赘述。但关于死刑复核的组织机构、制度设计等当须审慎考量。

二、对目前死刑复核程序制度的检讨

与实体公正所体现的“结果价值”不同,程序公正主要张扬的是一种过程价值。它主要体现在程序的运作过程中,是评价程序本身是否具有程序正义性所要求的品质,要看它是否使那些受程序结果影响或左右的人受到应得的公正待遇,而不是看它是否产生好的结果。

(一)死刑复核程序不是通过开庭审理的方式进行,而是沿用书面的审核方式,法院单方控制。

第一,死刑复核程序是上下级法院的一种材料报送过程。这种过程几乎是秘密的,诉讼方无从知晓,更无从介入。

第二,死刑复核程序的审理过程是以秘密阅卷为主,不开庭,控辩双方无法参与其中,无法表达意愿,对复核结果难以施加有效的影响。

第三,与不开庭审理方式紧密相连的是程序的单方控制性,主要表现在死刑复核程序的全过程由人民法院全程控制,人民法院主导着全部程序的过程,控辩双方被动等待裁决的结果,无法对死刑复核的整个活动实施有效的制约和牵制,被告人及其律师无法通过正当途径表达自己的意愿,对结果施加影响的几率几乎是零。诉讼方特别是被告人期待通过死刑复核程序进一步进行申辩,并与司法权展开理性对话的要求不可能实现。

(二)死刑复核程序由法院主动加以启动,司法权变成了行政权

积极主动的干预是行政权的显著特征。死刑复核程序由于过分显现出的主动性而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诉讼的性质,司法权可能会丧失中立性及司法权运作过程中的冷静与自律,最终裁判结论也难以获得争议双方的信服。

(三)死刑复核程序与二审程序合二为一

在实践中,第二审程序与死刑复核程序合并为同一程序,对经过二审后仍然判处死刑的,在判决裁定的结论部分注明:“根据最高人民法院依法授权高级人民法院核准部分死刑案件的规定,本判决(或裁定)即为死刑判决(裁定)。”至此,死刑复核程序完全流于形式,这显示出死刑复核程序已经不仅在运作上出现可怕的行政化倾向,而且因为最高人民法院的“授权”而出现严重的萎缩甚至虚无。

在中国目前案件结局易受多种因素影响的现实背景下,死刑复核程序的该种设计使公众对司法权的监督成为不可能,必然导致的结果就是公众对司法的不信任以及司法权威的破坏和丧失。

三、死刑复核程序之建构性改进

笔者提出五大改造方案,建议由最高法院担任终审法院,对死刑案件进行三审终审制改造:

第一,将普通救济程序分为事实审与法律审。第二,取消全面审查原则,二、三审仅就上诉与抗诉范围审理。第三,实行一审死刑案件强制上诉制度,强化辩护制度。第四,改变二审、三审的审判与裁判活动方式,实行控辩参与下的开庭审,一、二审为事实、法律审,三审为法律审(被告人可以不参与)。第五,建立中国式的死刑司法判例制度,实现全国范围内的罪刑均衡。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冀祥德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10月09日 00:44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更多保证相关文章
  • 回避制度与司法公正
    刑事诉讼法
    “正义不仅要得到实现,而且要以人们都能看得见的方式得到实现”这要求程序法必须具备公正和透明的品质,无论是程序工具主义还是程序本位主义,其最基本的要求都是这样的.我国大陆,在司法实践当中,程序法应有的价值始终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重视;由于制度本身的缺陷和实际操作上的不规范,使得在具体的实施时,程序法的首要价值--公正大打折扣.这些不正常的现象,不得不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而民事和刑事诉讼活动中,司法工作人员的法定回避与否,是最可能影响司法公正的因素之一。根据大陆的诉讼法的有关规定,诉讼中的回避是指审判人员、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在刑事诉讼法中还把侦查人员和检察人员列为回避的对象),因与案件的当事人具有某种利害关系或者其他特殊关系,可能影响案件的公正处理,而不得参加对该案件进行的诉讼活动的一项诉讼制度。回避制度的建立,旨在确保审判人员及其他有关人员公正处理案件,保障当事人的诉权受到公
    2023-06-14
    434人看过
  • 司法公正与刑事回避:相关概念与制度
    回避是诉讼中的一项重要制度,以保证民事案件、经济纠纷案件获得公正的审判。对于经济仲裁中,仲裁员也需要进行回避。当事人申请回避的理由:1、是本案的当事人或者当事人、代理人近亲属;2、回避对象与本案有利害关系;3、担任过本案的证人、鉴定人、辩护人、勘验人或者诉讼代理人;4、回避对象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处理;5、接受当事人及其委托的人的请客送礼的或者违反规定会见当事人、诉讼代理人。刑事回避比较回避的理由第二十八条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自行回避,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也有权要求他们回避:(一)是本案的当事人或者是当事人的近亲属的;(二)本人或者他的近亲属和本案有利害关系的;(三)担任过本案的证人、鉴定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的;(四)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处理案件的。第二十九条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不得接受当事人及其委托的人的请客送礼
    2023-07-09
    295人看过
  • 公民死亡判定制度
    以下情况法院可以宣告自然人死亡:1、下落不明满四年的;2、因事故,下落不明满两年的;3、因事故下落不明,经有关机关证明该自然人不能生存的。宣告死亡是指自然人离开住所,下落不明达到法定期限,经利害关系人申请,由人民法院宣告其死亡的法律制度。被宣告死亡的,人民法院宣告死亡的判决之日视为死亡日期。因事故下落不明宣告死亡的,事故发生之日视为死亡日期。公民死亡后,集资房可以继承吗公民死亡后,集资房可以作为遗产继承遗嘱。集资住房是企事业单位为解决内部职工住房问题,企事业单位以划拨的土地使用权和部分资金将部分向内部职工筹集的资金建成的房地产,建成后以较低的价格转让给内部职工。集资房不能在市场上自由转让,但可以继承。根据规定,遗产是公民死亡时留下的个人合法财产,包括公民的其他合法财产。房地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除,需要办理房地产变更登记,否则不具有法律效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四十六条自然人有
    2023-07-03
    99人看过
  • 根据间接证据定案判处死刑应特别慎重
    证据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共同指向同一待证事实,且能合理排除矛盾的,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根据间接证据定案的,判处死刑应当特别慎重。最高人民法院对外公布的《办理死刑案件证据规定》中,对证据的综合审查和运用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办理死刑案件证据规定》要求,没有直接证据证明犯罪行为系被告人实施,但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认定被告人有罪:(一)据以定案的间接证据已经查证属实;(二)据以定案的间接证据之间相互印证,不存在无法排除的矛盾和无法解释的疑问;(三)据以定案的间接证据已经形成完整的证明体系;(四)依据间接证据认定的案件事实,结论是唯一的,足以排除一切合理怀疑;(五)运用间接证据进行的推理符合逻辑和经验判断。《办理死刑案件证据规定》还要求,在对被告人作出有罪认定后,人民法院认定被告人的量刑事实,除审查法定情节外,还应审查以下影响量刑的情节:(一)案件起因;(二)被害人有无过错及过错程度,是否对矛
    2023-06-11
    107人看过
  • 慎重使用强制措施。
    1、对非法集资犯罪嫌疑人适用刑事强制措施,应根据案件具体情况全面分析,措施得当,注重效果。2、对于涉案金额高,造成损失大,社会影响恶劣,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非法集资案件中的主犯,即情节严重的涉案人员,一般应适用逮捕措施;对于在案发时涉案企业仍然有较多实体项目,或其他资产经过运营存在挽回损失可能的,涉案人员可以暂不适用逮捕措施;对于依法应当或可以从轻处理的业务员、辅助人员,可以视情况不采取逮捕措施。3、对于被逮捕后有明确退赃意愿能够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有能力兑付集资款,并积极退赃的,或者能够及时退回代理费、好处费、返点费、佣金、提成等费用并愿意协助追赃的,可以依法变更为非羁押强制措施,但要做好保障诉讼的防范工作。刑事强制措施能否连续使用同一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能否因同一犯罪事实重复(包括间断重复和连续重复)采取同一种强制措施不能一概而论。但是同一公安司法机关不得对同一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重复采
    2023-08-11
    307人看过
  • 公司重整制度与债权人的法律保护
    公司重整制度的首要目的在于预防破产、保存企业。重视对公司重整人利益的法律保护已成为执行当代破产法的一大趋势,应体现并贯穿于公司重整制度自始至终的每一环节。关键字:公司重整债权人法律保护公司重整,又称公司更生。它是指由利害关系人申请,在审判机关的主持和利害关系人的参与下,对财务陷入困境、濒临破产边缘,但又有重整能力的公司进行生产经营上的整顿和债权关系上的清理,以期摆脱困境,重获经营能力的特殊法律程序和制度。它是现代商法鉴于大公司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日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为弥补和解制度的不足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更为有效的破产预防制度,其旨在通过贬低债权人的程序地位、扩大参与程序的主体范围和强化法院职权主义等方法,综合社会各方力量,挽救困难企业,实现社会利益的总体价值目标。它在促使有破产危险的企业尽快复苏壮大、进而清理债务、实现负债企业资产的最大化、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保证交易安全、维护交
    2023-04-24
    272人看过
  • 死刑复核制度和死刑复奏制度
    死刑复核规定:死刑复核的案件由最高人民法院掌握,核准通过后才能执行死刑。死刑复核程序的任务是,由享有复核权的人民法院对下级人民法院报请复核的死刑判决、裁定,在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上是否正确进行全面审查,依法作出是否核准死刑的决定。一、死刑缓期执行的,可以由高级人民法院判决或者核准死刑缓刑执行的,高级人民法院,可以核准,无需上报。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所规定的法定程序。第一百九十九条 死刑由最高人民法院核准。第二百条 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死刑的第一审案件,被告人不上诉的,应当由高级人民法院复核后,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高级人民法院不同意判处死刑的,可以提审或者发回重新审判。高级人民法院判处死刑的第一审案件被告人不上诉的,和判处死刑的第二审案件,都应当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第二百零一条 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案件,由高级人民法院核准。第二百零二条 最高人民法院复核死刑案件,高级
    2023-03-06
    180人看过
  • 运输毒品的刑事责任与公正判决
    完全不知情肯定不构成犯罪,但如果根据客观事实可以推断出嫌疑人应当知情的,虽然说自己不知情,也会被认定为知情而判刑。运输鸦片不满二百克、海洛因或者甲基苯丙胺不满十克或者其他少量毒品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运输毒品是行为犯吗运输毒品是行为犯。本罪的对象是毒品。根据本法第357条规定:“本法所称的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务院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本罪在客观方面上表现为行为人进行运输毒品的行为。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即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且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成为本罪主体。根据本法第17条第2款规定:已满十四周岁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贩卖毒品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因此,对于运输毒品犯罪,只有达到十六周岁才负刑事责任。对于被利用、教唆、胁迫参加运输毒品犯罪活动的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一般可以不
    2023-07-03
    155人看过
  • 死刑制度的影响
    (一)死刑核准权问题突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死刑核准权应由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在中国历史上,死刑历来是由最高司法当局掌握的。封建统治者深知滥施刑罚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因而鼓吹恤刑慎杀,并且采取各种措施,如三复奏、五复奏,三司推事、九卿会审、朝审、秋审,力避死刑案件出现差错。从世界上其他的国家对死刑适用的情况来看,各国对死刑的适用都十分重视,死刑案件的最终确认权一般都是归属于最高法院。(二)经济犯罪和财产犯罪适用死刑罪名过多。在1997年刑法修改之前,不少学者即对经济犯罪和财产犯罪是否应该设置死刑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不少学者主张废除这类犯罪的死刑,广泛适用罚金刑、财产刑等刑种。(2)学者们进一步指出,现阶段如果不能做到废除死刑,至少应该减少经济和财产犯罪的死刑。(3)然而,令人遗憾的是,1997年刑法中经济犯罪和财产犯罪不但未能做到减少死刑,死刑罪名反而增加。这可以说是中国死刑设置上的
    2023-06-11
    124人看过
  • 民事纠纷的解决与审判制度
    民事纠纷的解决第一,协商解决。双方当事人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通过友好协商、互谅互让达成和解协议,进而解决纠纷。第二,调解解决。在有关组织(如人民调解委员会)或中间人的主持下,在平等、自愿、合法的基础上分清是非、明确责任,并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促使双方当事人自主达成协议,从而解决纠纷。第三,仲裁解决。纠纷当事人根据纠纷前或者后达成的仲裁协议或合同中仲裁条款向仲裁机构提出申请,由仲裁机构依法审理,作出裁决,并通过当事人对裁决的自觉履行或由一方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而使纠纷得以解决。第四,诉讼解决。通过打官司解决,它指纠纷当事人一方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由法院依法审理,作出判决或裁定,通过当事人对生效裁判的自觉履行或人民法院的强制执行而解决纠纷。审判制度一、公开审判制度人民法院审理案件和宣告判决,除法律另有规定,一律公开进行。公开审理的案件,要先期公布案由、当事人的姓名、开庭时间和地点,允许公民到
    2023-06-14
    479人看过
  • 公司重整与破产制度的异同
    一、公司重整与破产的不同1、程序目的相同。如果说破产和解是对传统破产法的第一次否定,那么破产重整则是对传统破产法在更高层次上的背离和重塑。其目的均在破产清算程序之外,引进破产预防的程序机制,从而使破产法在更大系统上臻于完善。因而从法律部门的性质上看,破产和解法与破产重整法皆属破产预防法的组成部分。2、程序性质相同。作为预防破产的法律程序,二者均在非讼的前提和状态中伸展和延伸,因而均属非讼事件范畴,均采取当事人申请主义的程序启动原则,在法律规范不敷使用时,均可准用民事诉讼法的规定。3、均以意思自治原则为程序推进的基础。尽管在和解与重整中,法院行使司法裁量权的能动性及其比重大小有所区别,和解之能否达成、重整之能否进行,无不以当事人及其他利害关系人的意思自治和共同合意为基础。这部分取决于其非讼性质,部分则是由于他们所调整的毕竟均属私权关系的缘故。二、但相同点是在相异点的背景下反衬出来的,二者在如
    2023-04-24
    371人看过
  • 韩国宪法法院判决死刑制度符合宪法
    继1996年之后,韩国宪法法院于2月25日再次判定死刑制度符合宪法。在参与审判的9位法官中,有5位法官认为死刑制符合宪法,有4位法官认为违反宪法,宪法法院最终作出死刑制并不违反宪法的判决。由于宪法法院这一判决,韩国今后将保留和实行死刑制。支持死刑制的5位法官表示,死刑制与其他刑法相同,是宪法上规定的一种刑法,因此不能说死刑损害了人类的尊严和价值,也不能说死刑侵犯了人的生命权。持反对意见的其余4位法官则认为,宪法的主要目的是保障民众的生命和权利,主张应废除死刑制。宪法法院早在1996年也曾做出同样的判决。当时,宪法法院有7位法官判决死刑制符合宪法,2位法官提出应取消死刑制的意见,也就是大多数法官认为应保留死刑制。但在本次判决中,持赞成和反对意见的法官为5比4,反对死刑制的法官有所增加。尤其在支持死刑制的5位法官当中,有两位法官还提出了应缩小或改善死刑制的补充意见,如果加上这两位法官,认为应废
    2023-06-11
    488人看过
  • 公正提存制度
    合同提存
    提存公证是公证处依照法定条件和程序,对债务人或担保人为债权人的利益而交付的债之标的物或担保物(含担保物的替代物)进行寄托、保管,并在条件成就时交付债权人的活动。为履行清偿义务或担保义务而向公证处申请提存的人为提存人。提存之债的债权人为提存受领人。合同提存的效力(一)对债务人效力,视为债务人在其提存范围内已经交付标的物;(二)对债权人效力,提存后,毁损、灭失的风险由债权人承担,且提存期间,标的物的孳息归债权人所有。提存费用由债权人负担;(三)合同提存的其他效力。《提存公证规则》第二条提存公证是公证处依照法定条件和程序,对债务人或担保人为债权人的利益而交付的债之标的物或担保物(含担保物的替代物)进行寄托、保管,并在条件成就时交付债权人的活动。为履行清偿义务或担保义务而向公证处申请提存的人为提存人。提存之债的债权人为提存受领人。
    2023-07-22
    435人看过
  • 死刑判决和死刑缓刑判决的规定
    死刑,也称为极刑、处决,世界上最古老的刑罚之一,指行刑者基于法律所赋予的权力,结束一个犯人的生命。而遭受这种剥夺生命的刑罚方法的有关犯人通常都在当地犯了严重罪行。在我国刑事案件的刑罚判决中,最严厉的惩罚是死刑,有死刑和死刑缓期执行。也许我们听到的都是死刑缓刑两年执行判决比较多,但不是所有的死刑判决都有死缓期限的设置的。第四十八条【死刑、死缓的适用对象及核准程序】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对于应当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可以判处死刑同时宣告缓期二年执行。死刑除依法由最高人民法院判决的以外,都应当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死刑缓期执行的,可以由高级人民法院判决或者核准。第四十九条【死刑适用对象的限制】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和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审判的时候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但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第五十条【死缓变更】判处死刑缓期执
    2023-06-11
    254人看过
换一批
#抵押担保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保证
    词条

    保证是合同双方当事人以外的第三方向合同关系中的债权方保证合同关系中的债务方全部或部分履行合同债务的担保方式。保证人在被担保的当事人不履行合同时,承担连带赔偿的责任。... 更多>

    #保证
    相关咨询
    • 假释制度与减刑制度是哪些,我希望能公平正义地解决这个问题
      云南在线咨询 2022-07-29
      根据刑法第82条、第79条的规定,对于犯罪分子的假释,由执行机关向中级以上人民法院提出假释建议书。人民法院应当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对符合法定假释条件的,裁定予以假释。非经法定程序不得假释。 对有期徒刑犯的假释,应当由罪犯所在的刑罚执行机构提出假释建议书,提请当地中级人民法院依法裁定。对无期徒刑犯的假释(包括原判死刑缓期执行已经减为无期徒刑的罪犯),应当由罪犯所在的刑罚执行机构提出假释建议书,报请本
    • 判死缓的人是不是死刑制度
      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2-11-09
      死缓并不是死刑,而是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刑罚执行制度,不属于独立刑罚,只是死刑的执行方式。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而对于应当判处死刑但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犯罪分子,可以判处死刑同时宣告缓期二年执行。
    • 的准正制度
      河南在线咨询 2022-10-27
      非婚生子女的准正,是指因生父母结婚或司法宣告使非婚生子女取得婚生子女资格的制度,准正制度始于罗马法,为保护非婚生子女的利益,法律规定你结于结婚前所生子女,历与其母结婚而取得家父权,对子女视为婚生,准正有两种形式1、因生父母结婚而准正,它本身又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仅以生父母结婚为准确无误正的要件,以生父母结婚和认领为准正的双重要件。2、因法官宣告而准正,法官宣告准正,是指男女订立婚约后,因一方死亡或
    • 刑事审判的制度,刑事审判的审判监督制度
      湖南在线咨询 2022-10-27
      一、刑事审判的死刑复核制度死刑复核制度是指审查核准死刑案件所遵循的程序和方式方法的规则。人民法院组织法和刑事诉讼法规定,死刑案件除由最高人民法院判决的以外,应当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杀人、强奸、抢劫、爆炸以及其他严重危害公共安全和社会治安判处死刑的案件的核准权,最高人民法院在必要的时候,得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高级人民法院行使。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死刑缓期2年执行的案件由高级人民法院核准。由最高人民
    • 撤销裁决制度与不予执行仲裁裁决制度的比较
      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2-10-26
      (一)撤销仲裁裁决制度与不予执行仲裁裁决制度的相同之处1.性质相同。2.行使权利的主体相同。3.对当事人的后果相同。4.撤销与不予执行涉外仲裁裁决的情形相同。(二)撤销仲裁裁决制度与不予执行仲裁裁决制度的区别1.撤销与不予执行国内仲裁裁决的法定情形不同。2.申请的主体不同。3.申请的时间不同。4.管辖法院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