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民事诉讼法中的质证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6-06 08:43:13 324 人看过

随着我国民事审判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庭审质证制度作为民事诉讼开庭审理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和作用也显得日益重要。然而,我国民事诉讼法只在第66条明确规定:证据应当在法庭上出示,并由当事人相互质证。仅此一条法律规定并不能规范当事人在庭审中的具体质证行为。针对这一问题,虽然已有相关的司法解释作出具体规定,但在审判实践中仍暴露出许多问题和弊端,明显表现出立法与司法的不同步性及司法操作上的无序性。因此,民事诉讼中的质证问题仍需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一、质证的概念及构成要素

对于质证的概念,应结合构成质证的基本要素(质证的主体、质证的客体、质证的内容)来进行。即质证是指在庭审过程中诉讼当事人对法庭上出示的所有证据材料提出质疑和询问,以对其客观性、关联性和合法性作出判断的诉讼行为。

(一)质证的主体

1、有人主张质证的主体应以该主体是否与案件事实有直接的利害关系为标准,因为与案件事实有直接的利害关系,不仅是质证主体积极行使质证权的动因,而且是质证主体承担质证不能后果的依据。按照此观点,证人与案件不具有直接的利害关系,不应成为质证的主体。不可否认,当事人起诉应诉是因为其实体权利受到侵害或者发生争议,因而案件的处理结果与其有直接的利害关系。以主体是否与案件事实有直接的利害关系,作为确定能否成为质证主体的标准,反映了大多数民事案件的共性,但不能以此作为唯一标准,因为该标准不能完全反映民事审判的实际情况,对有些案件是不适用的。

2、有人主张诉讼代理人不是质证的主体,其理由是法律并没有赋予诉讼代理人有质证权。法律虽然明确规定证据由当事人互相质证,但根据民事诉讼法第58条规定:当事人,法定代理人可以委托一至二人作为诉讼代理人,诉讼代理人就是根据当事人的授权代替当事人进行诉讼的人。诉讼代理人可以根据当事人的授权,进行诉讼活动,事实上在人民法院的实际审判中,质证的行为除由当事人本人实施外,一般由双方诉讼代理人进行实施。质证是对证据进行质疑、辩认、反驳的活动,证据虽然决定着当事人在诉讼终结时的胜负,但当事人由于受自身素质和专业知识的限制,不能有力地提出疑虑质问,击中要害,因而往往授权代理人进行,尤其是由专业知识的律师实施质证行为。诉讼代理人仅是代替当事人进行诉讼的人,在质证中根据当事人的授权,实施了质证行为,但质证行为的法律后果由授权人承担,诉讼代理人行使质证权,是基于享有质证权主体的授权而实施的,因而诉讼代理人可以成为质证的主体。

3、有人按照主体与案件有无利害关系的标准,认为人民法院不能成为质证主体。基理由是:其一,我国民事诉讼法第66条规定了当事人对证据互相质证,并没有规定人民法院也要对证据互相质证。其二,质证主体将承担质证不能的实体法律后果,而审判主体不承担质证不能的实体法律后果。其三,人民法院在庭审中对证据的提供者进行质询是基于审判权而实施的行为,实质上是人民法院调查审核证据的一种职权性行为,而不是质证权的行为。其四,质证主体相随于举证责任主体。一般地说,负有举证责任的主体就应当相应地赋予其抑制对方举证力度的质证权。我国法律并没有把审判主体列为举证责任的主体范围,因而也就无须赋予后,法官要对出示证据的效力进行认证,而该认证的基础应当建立在科学审查、判断证据的基础上。法官通过对当事人、证人及提供证据或者制作鉴定结论与勘验笔录的人进行询问,包括质问,可以进一步判明证据的真伪,正确确认该证据的效力,这是关系到法官听证、认证、采证的关键问题。如上所述,质证是人民法院审查、核实证据的一种手段。人民法院成为质证的主体,有助于查清案件事实,做到公正裁判。

与质证主体相对应的是被质证主体问题。质证的基本方式是询问与回答,但由于有的质证对象是证据材料,其无生命,不能回答,只能由该证据材料的提供者,制作者,收集者,进行回答。因此,凡是收集、提供证据的人都可能成为被质证的主体。在审判实践中,存在着法官对证人以及收集证据的人,当事人及诉讼代理人对证人及收集证据的人、鉴定人、勘验人等进行质询的情况。故凡质证主体都可能成为被质证的主体,即使不是质证主体,但在一定情形下,也可能成为被质证的主体,如制作鉴定结论的人等。

(二)质证的客体

质证客体也称质证的对象,是质证行为所指向的目标或者质证主体在质证时所指向的目标。具体而言质证客体应包括在法庭上出示的书证、物证、证人证言、视听资料、当事人陈述、鉴定结论和勘验笔录证据材料。

(三)质证的内容

关于质证的内容存在着看法上的分歧,一种观点认为质证应紧紧围绕证据所固有的三个属性进行:即证据的客观性、关联性和合法性;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质证程序的设置,其直接目的在于对证据的真实性,关联性和合法性提出质疑,从而最终确定证据的效力和证明力。

二、质证的范围和方式

质证的范围和方式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在我国,质证的范围应限定为我国民事诉讼法第63条规定的七种法定证据:书证、物证、视听资料、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鉴定结论和勘验笔录。值得注重的是,质证不仅限于提出与实体有关的证据,而且包括与程序有审判主体的质证权,使之成为质证主体。

三、我国质证程序的现状与反思

我们在对待民事审判方式改革时,对于庭审中重要环节质证程序的改进和完善,从原来庭审程序分为法庭调查、法庭辩论、合议庭评议、宣判几个阶段,到改革中的举证、质证、认证,究竟质证函盖了民事诉讼法庭庭审中的几个阶段?这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存在相当程度上的念混不清。实际上,在民事审判改革中引入举证、质证、认证这一系列概念时,可能根本上并没有考虑到改革进程与民事诉讼法的衔接问题,对此司法实践部门则是相当生硬地将举证、质证、法庭辩论、合议庭评议、宣判移植到一块,其作法的合理性,可操作性是值得商榷的。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5年01月19日 20:32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更多诉讼代理相关文章
  • 浅论民事执行中债权凭证的制度建构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民事纠纷案件大量增加,在人民法院民事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加重了执行案件的质量和执限这对矛盾。债权凭证制度就是其中的一例,它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保障案件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而且还有效地解决了案件执行过程中质量和期限的冲突,大大提高人民法院执行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一、债权凭证的含义债权凭证一词源于我国台湾地区强制执行法第27条的凭证。该条规定债务人无可供强制执行,或虽有财产经强制执行后所得之数额仍不足清偿债务时,执行法院应命债权人于一个月内查报债务人财产。债权人到期不为报告或查报无财产者,应发给凭证,交债权人收执,载明俟发见有财产时,再予强制执行。2但在司法实践中,大家对债权凭证的理解不尽相同,其定义也有多种说法。但笔者认为,债权凭证是指在执行程序中,因执行不能,由法院依据申请执行人的申请,发放给申请执行人用以证明其对被执行人享有未受偿
    2023-04-23
    244人看过
  • 民事诉讼中质证是当庭质证吗
    一、民事诉讼中质证是当庭质证吗质证是当庭质证的。在法庭的主持下,相互对双方所出示的证据进行对质核实,以确认证据的证明力。质证应该把握以下问题:1.质证的主体。质证主体是指从事质证活动的行为人,也就是因为实施质证行为而享有一定权利或承受一定义务的主体。2.质证的对象。质证对象是指质证主体从事质证行为所指向的客体。3.质证的内容。质证活动应针对证据的客观性、关联性,将证据分为证据材料和诉讼证据,只有诉讼证据才能成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程序所产生的结果,是对证据的客观性、关联性判断和评估的一次性过程。4.质证的方式。可分为逐件法、分段法和综合法,对于证据错综复杂、与其他证据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应采取多项证据综合质证的方式。二、如何进行法庭质证1、质证的对象质证的对象主要是控方的证据,但也包括同案被告人及其辩护人向法庭提供的证据以及法庭依照职权收集的证据。2、质证的范围对单一证据,主要是从证据的三个
    2024-01-12
    388人看过
  • 浅论行政诉讼中调解制度的适用
    一、我国行政诉讼法中关于调解制度的现状(一)立法现状我国《行政诉讼法》第50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不适用调解。这表明,人民法院在审理行政案件过程中,不能为了解决行政纠纷而召集双方当事人进行协商,促成双方互相谅解;不能把调解活动作为行政诉讼的一个环节;不能以调解的方式终结行政诉讼程序。(二)实践中行政诉讼的调解现状现行《行政诉讼法》施行十余年来,尽管明确规定了行政案件不适用调解,但是我们所看到的却是另外一番景象。大量案件是原、被告在法院默许乃至动员下通过协调解决的。如有人指出:审查行政案件不适用调解原则并不能排除人民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对双方当事人进行一些说服教育工作。也有人说,法院不能调解,但双方当事人可以和解。而这种所谓的协调机制实质就是一种变相调解,实践中很多人都为此提出它的好处,诸如法院少了讼累,当事人之间少了对抗,多了和谐等等,认为这系现代社会所极力倡导的一种司法理念。而实际上
    2023-06-06
    146人看过
  • 浅论刑事诉讼疑罪从无原则
    疑罪从无不是刑法明文规定的基本原则,而是在刑事诉讼法里确立了疑罪从无的原则。根据该规定,如果证明被告人构成犯罪的证据没有达到确实充分的要求,证据不足,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民事诉讼法》第二百条在被告人最后陈述后,审判长宣布休庭,合议庭进行评议,根据已经查明的事实、证据和有关的法律规定,分别作出以下判决:(一)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依据法律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有罪判决;(二)依据法律认定被告人无罪的,应当作出无罪判决;(三)证据不足,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
    2024-04-13
    228人看过
  • 试论刑事诉讼中非法证据的效力
    论文提要:在刑事诉讼中,非法证据的效力问题,直接关系着能否准确地惩罚犯罪分子,使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和被害人合法权益得到维护。很多国家都很重视这个问题,然而,在我国对于非法证据的效力尚无明确规定,实践中也存在诸多问题。深入探讨这个问题,对于完善我国诉讼立法、规范司法实践,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拟介绍外国的非法证据处理规则,并试着探析影响非法证据效力的原因,从而对我国非法证据的取舍进行理性思考,探求在我国建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就我国关于非法证据的立法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在我国建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构想。
    2023-06-11
    191人看过
  • [刑事诉讼法论文]浅谈刑事附带民事案件的精神损害赔偿
    我国立法对刑事附带民事案件中涉及精神损害赔偿的规定基本上是一致的,就是法院对于精神损害赔偿不予受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范围问题的规定》第一条第二款明确规定:对于被害人因犯罪行为遭受的精神损害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是否受理刑事案件被害人提起精神损害赔偿民事诉讼问题的批复》又进一步明确:对于刑事案件的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精神损失提起的附带民事诉讼,人民法院不予受理。笔者认为我国的立法在针对刑事附带民事案件的精神损害赔偿方面的规定是有缺陷的,刑事案件的受害人基于个案提出精神损害赔偿是正当的,应受到法律保护。从保护受害人的利益出发,应允许其就精神损害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只有这样,才符合社会利益、被告人利益、被害人利益三者冲突平衡的需要。有的人认为,刑事案件的被告人已经承担了刑事责任,如果适用精神损害赔偿,对被告人就是二次惩罚。本人
    2023-06-11
    317人看过
  • 浅论正当化事由中的法令行为
    摘要法令行为是刑法中正当化事由的应有之意,但在我国目前的刑事立法上尚属空白,刑法理论界对其的研究也有待进一步的完善。法令行为所蕴含的刑法价值是巨大的,对实现刑法正义的目标有着独特的价值取向。文章共分为五大部分:一、法令行为的前提正当化行为作为法令行为的前提,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刑法制度。正当化行为的价值意蕴在于其对宽容——这一现代刑法基本精神的张扬。关于正当化行为的理论根据,目前刑法理论界主要有三种主张,即法益衡量说、目的说和社会相当性说。鉴于后两种学说自身存在缺陷,我们以实践的法益衡量说作为正当化行为的理论根据。在正当化行为的称谓方面,有合法辩护事由之说、排除社会危害性行为之说、违法阻却事由之说及正当化行为之说。最后,将正当化行为界定为:客观上造成了损害结果,符合某一具体犯罪的客观构成要件,但因其主观要素的正当而不具有法益侵害性,从而为法秩序整体精神所宽容,阻却犯罪成立的行为。根据不同的划分
    2023-04-22
    274人看过
  • 浅谈民事公益诉讼
    民事公益诉讼是公益诉讼的一个分支,许多国家的诉讼或相关的法律中均已有所体现。但对民事公益诉讼的理论研究在我国尚缺乏系统性,而且随着权利由个人本位向社会本位的转变,民事公益诉讼问题的系统研究将日益显得重要。我国历史上存在过民事公益诉讼,现在重提民事公益诉讼,是民事诉讼法发展的必然,因此,我们研究民事公益诉讼的内涵、特征、历史、现状等基本问题是必要的。公益诉讼源于罗马法。古代罗马法学家把法分为公法和私法,诉讼也被分为公诉和私诉两种。公诉是对有关国家利益案件的诉讼,私诉是根据个人的申诉对有关个人案件的诉讼。但这种区分和近代的公诉和自诉并非同一概念,按今日所谓的公诉是由代表国家的检察机关向法院提起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请求;自诉是由被害人或其法定代理人为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直接向法院提起的诉讼。罗马法则以涉及国家和政府的诉讼为公诉,涉及个人利益关系的诉讼为私诉,凡个人受到不法的侵害致使个人的权利遭受损
    2023-06-07
    202人看过
  • 民事诉讼中如何对视频质证?
    一、民事诉讼中如何对视频质证?对于视频证据的质证可以从视频的完整性,取得的合法性,以及视频的内容来进行质证。《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有关规定:以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或者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的方法取得的证据,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对视频证据而言就是说,如果视频证据的持有者采用了侵犯他人隐私或者违反法律禁止性的规定,比如录有他人隐私或在其工作或住所窃听取得的视频资料,仍然会被排除使用。但是,属于民事诉讼证据规则规定的“有其他证据佐证并以合法手段取得的、无疑点的视听资料或者与视听资料核对无误的复制件”是有证明力的。要使该视频证据成为判决依据,必须符合两个条件:其一,视频证据的取得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视频双方当事人的谈话当时没有受到限制,是自觉自由的意思表示,是善意和必要的,是为了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和查明案件真实情况的;其二,该视频证据视频技术条件好,谈话人身份明确,内容清晰,具有客观真实
    2024-01-28
    440人看过
  • 论行政诉讼中的听证
    行政诉讼再审
    一、行政诉讼听证制度的概念行政诉讼听证制度主要包括了行政诉讼案件立案听证制度和行政诉讼案件再审听证制度。行政诉讼立案听证制度是指起诉人起诉时提供材料不全,诉讼请求不明确,难以确定是否应当受理的案件,在听证过程中,先由审判人员针对起诉人起诉时存在的问题依据相关法律进行分析指导,再由起诉人进行陈述和举证,最后由审判人员根据起诉人所陈述内容和举证材料,给予进一步的指导和释明。[1]而行政诉讼再审听证制度是指当事人对已生效的行政诉讼法院裁判文书,认为有错误,向法院提出再审申请,法院审查后认为案件符合再审条件,在立案再审之前应当举行听证。二、行政诉讼听证制度的目的(一)行政诉讼案件立案听证制度的设立意义行政诉讼立案听证制度的目的,在于增强司法公开和透明力度,防止由于起诉人因法律知识不足而影响诉权的行使。公民对提起行政诉讼程序知之甚少,设立立案听证制度,就是给予行政相对人以指导,使其能明确诉讼流程,以
    2023-06-06
    135人看过
  • 论新民事诉讼法中司法确认裁定的既判力
    该法条赋予人民法院作出调解协议有效的裁定具有法律执行力,即如果一方当事人拒绝履行或者未全部履行确认内容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那么,确认裁定的内容是否具有既判力呢?所谓既判力是判决实质上的确定力,即形成确定的终局判决内容的判断,对法院和当事人所具有的基准性和不可争议性的约束力。如果司法确认裁定的既判力不明确,司法确认之后,当事人就同一事件又起诉,法院是否应当受理?确认裁定书所确认的内容,在以后的诉讼中是否应该无需审理而一律认可?确认裁定书对于将来其他的诉讼会产生何种影响?司法确认之后,双方当事人之间争议是否完全了结?司法确认驳回当事人申请后,当事人如何救济?对于这些问题的不同理解,将直接影响当事人在是否利用司法确认程序这一问题上的判断,并导致法院和当事人在具体程序运行中的不同选择。因此,既判力的有无在极大程度上影响司法确认制度的运行价值,有必要对此加以明确界定。一、既判力的判
    2023-04-27
    448人看过
  • 浅谈刑事诉讼的证明
    一、刑事诉讼证明的概念和特征(一)刑事诉讼证明的概念刑事诉讼证明是指国家专门机关及有关的诉讼参与人,在刑事诉讼中,运用依法收集的证据,查明、证实案件事实的诉讼活动。刑事诉讼证明与刑事诉讼的中心任务紧密联系。我们知道,解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刑事责任问题,首先必须查明案件事实,而查明案件事实的过程就是一个证明过程,即运用依法收集的证据,证实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犯罪、所犯何罪、应否处刑及处以何刑。因此,证明活动不仅贯穿刑事诉讼的始终,而且是刑事诉讼的核心内容。(二)刑事诉讼证明的特点证明作为一种提示真理的手段,从古至今,被人们广泛运用。刑事诉讼证明作为其中的一种,与其他证明有许多共同之处。但刑事诉讼证明又是一种由法律调整的特殊证明活动,有其自身的特点。1、证明主体的特定性。证明主体的特定性是指刑事诉讼的证明主体必须是进入刑事诉讼程序,并依法享有证明权利或承担证明责任的国家专门机关或者有关的诉
    2023-02-16
    260人看过
  • 浅析鉴定结论质证制度的完善
    质证制度是保障司法公正实现的重要保障,也是实现司法证明目标的必经程序,但是,如果没有与之相配套的相关原则和制度的确立和切实遵守,质证规则的最终确立也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针对目前我国鉴定结论质证中存在的缺陷,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我国的鉴定结论的质证制度。(一)从立法上完善鉴定人出庭作证制度鉴定人出庭作证制度应作为一项重要的证据制度规定在证据的取证、采证、查证和认证等一系列证据规则之中。立法上完善我国的鉴定人出庭作证制度,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规定鉴定人出庭作证的义务和出庭作证的例外情况按照现代诉讼的直接言辞原则和交叉询问原则的要求,立法上必须规定鉴定人出庭作证的义务,作为一项强制性要求,如果鉴定人不出庭作证将直接影响到鉴定结论的效力。鉴定结论没有预定的证明力,鉴定人应该出庭作证,不得以书面鉴定结论代替鉴定人出庭作证。但符合下列情况的除外:①从案件性质、证据价值、所需成本等方
    2023-06-06
    381人看过
  • 浅议行政诉讼附带民事诉讼
    一、浅议行政诉讼附带民事诉讼行政附带民事诉讼的审理方式多样,适用不同情形。当附带民事诉讼与行政诉讼因果关系明确,案件事实清晰时,法院将两者一并审理及判决,旨在迅速解决争议。这种方式的优势在于效率高,能够及时响应当事人的诉求,减少法律程序的冗长。同时,判决书的结构也需遵循特定规则,确保行政行为合法性与民事争议各得其所,理由部分清晰阐述,主文部分明确区分。二、分开审理,一并判决当民事诉讼案件事实复杂,与行政案件关联性不明时,法院会选择先审理行政案件,再基于此审理民事争议,最后一并作出判决。这种方法有利于法院精确处理案件,防止因一并审理导致的审理期限过长,影响行政案件的解决。判决书的编制同样需分别叙述并阐述两个部分的理由,保持判决的法律效力和逻辑清晰。三、分别审理,分别判决在附带民事诉讼关系极为复杂或当事人无法出庭等情形下,法院会采取分别审理和判决的方式。这种做法有利于集中时间和精力,准确、谨慎
    2024-01-16
    145人看过
换一批
#辩护与代理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我国的委托诉讼代理人可以是律师、基层法律工作者、当事人的近亲属或者工作人员、当事人所在社区、单位以及社会团体推荐的公民。 代理时候,又有两种授权状态,分别是一般授权和特别授权。特别授权是指代理人可对涉及你的重大权益的事项作主,一般授权就是当... 更多>

    #诉讼代理
    相关咨询
    • 论如何质证行政诉讼证据
      台湾在线咨询 2023-06-17
      证据应当在法庭上出示,并经庭审质证。未经庭审质证的证据,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或者法律规定的其他应当保密的证据,不得在开庭时公开质证。 当事人在庭前证据交换过程中没有争议并记录在卷的证据,经审判人员在庭审中说明后,可以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 经合法传唤,因被告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而需要依法缺席判决的,被告提供的证据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但当事人在庭前交换证据中没有争议的
    • 刑事诉讼法中的民事诉讼法
      澳门在线咨询 2021-03-18
      第一编总则第一章任务和基本原则第一条为了保证刑法的正确实施,惩罚犯罪,保护人民,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维护社会主义社会秩序,根据宪法,制定本法。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任务,是保证准确、及时地查明犯罪事实,正确应用法律,惩罚犯罪分子,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教育公民自觉遵守法律,积极同犯罪行为作斗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尊重和保障人权,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
    • 民事诉讼中对司法鉴定意见如何质证
      江西在线咨询 2021-12-19
      民事诉讼中对司法鉴定坚持申请重新鉴定,鉴定人作出的鉴定意见如下: 1、鉴定机构或者鉴定人员不具备相关的鉴定资格的,鉴定机构的经营许可证及许可的有效期限、鉴定人执业类别及有效期等进行质证; 2、鉴定程序严重违法的,包括是否存在有应回避而没回避情形; 3、鉴定结论明显依据不足的; 4、经过质证认定不能作为证据使用的其他情形。
    • 论民事责任的性质
      西藏在线咨询 2022-10-20
      当然要承担民事责任。对方是否要承担要根据案件处理情况判断。一般情况下,经过律师处理的案件都会得到合适的民事赔偿。不明白的地方欢迎来电咨询。
    • 民事诉讼当事人可以参加民事诉讼吗?在民事诉讼中,辩论是什么意思
      宁夏在线咨询 2022-01-24
      民事诉讼中的辩论是指在人民法院主持下民事诉讼当事人对案件事实和争议的问题各自陈述自己的主张和根据、互相进行反驳和答辨,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通过双方当事人的辩论,人民法院可以进一步查明案件真实。确定当事人之间真实的权利义务关系,从而准确地适用法律,作出正确的裁判。辩论贯穿在民事诉讼程序的全部过程中,在审理前的准备阶段,特别是在开庭审理阶段当事人都可以进行充分的辩论。在第一审、第二审和审判监督程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