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劳动合同法规定中假是那些
劳动法规定假期包括法定假期及员工休息日、劳动者因医疗所需的病假、劳动者工作年限满一年后的年假。还有法律法规所规定的其他假期。
二、劳动者病假计算
劳动者在因工伤或患病需要停止工作就医时,病假时长需要根据劳动者工作时长来计算。
根据劳动部关于发布《企业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的规定》的通知(劳部法[1994]479号)第3条规定,企业职工因患病或非因工负伤,需要停止工作医疗时,根据本人实际参加工作年限和在本单位工作年限,给予3个月到24个月的医疗期:
(一)实际工作年限十年以下的,在本单位工作年限五年以下的为3个月;五年以上的为6个月。
(二)实际工作年限十年以上的,在本单位工作年限五年以下的为6个月,五年以上十年以下的为9个月;十年以上十五年以下为12个月;十五年以上二十年以下的为18个月;二十年以上的为24个月。
劳动者病假最长为24个月。
三、相关法律依据
劳动法第四十条用人单位在下列节日期间应当依法安排劳动者休假:
(一)元旦;
(二)春节;
(三)国际劳动节;
(四)国庆节;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休假节日。
第四十一条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过一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三小时,但是每月不得超过三十六小时。
-
劳动合同法关于违法解除合同规定有那些
358人看过
-
产假是根据劳动法规定的还是劳动合同法规定
329人看过
-
社保是劳动合同法的那一条有规定?
183人看过
-
劳动法中的劳动合同的订立原则包括那些?
229人看过
-
劳动合同中应该规定产假吗
303人看过
-
签约劳动合同时间有那些具体规定?
406人看过
劳动者指达到法定年龄,具有劳动能力,以从事某种社会劳动获得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依据法律或合同的规定,在用人单位的管理下从事劳动并获取劳动报酬的自然人。 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 更多>
-
《劳动合同法》规定那些条款是无效的?青海在线咨询 2021-11-20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六条,下列劳动合同无效或者部分无效:(一)以欺诈、胁迫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违背真实意思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二)用人单位免除法定责任和劳动者权利的;(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劳动合同无效或者部分无效有争议的,由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或者人民法院确认。第二十七条劳动合同部分无效,不影响其他部分效力的,其他部分仍然有效。
-
《劳动合同法》中如何规定年假?海南在线咨询 2022-04-08年假,指给职工一年一次的假期。即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等单位的职工,凡连续工作1年以上的,均可享受带薪年休假。单位应当保证职工享受年休假。休息权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劳动者应当平等享有。为了平等保护各类职工的休息休假权利,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条例对各类用人单位实行广覆盖,规定: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等单位
-
产假是根据劳动法规定的还是劳动合同法规定湖北在线咨询 2021-11-19《劳动法》第六十二条规定,女职工享受不少于90天的产假。2012年4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草案)》。草案将女职工享受的产假从90天延长到98天,并规范了相关待遇。《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第七条:女职工享受98天产假,其中产前可休假15天;难产的,增加产假15天;生多胞胎的,每多生一个婴儿,产假增加15天。女职工怀孕不满4个月流产的,享受15天产假;怀孕4个月
-
劳动合同法中未签订劳动合同的规定在劳动合同法中究竟是怎么规定的北京在线咨询 2022-02-09《劳动合同法》正式施行后,相关的劳动关系均应适用本法。确立劳动关系后即使未签定劳动合同的情况在劳动合同法中均有相关的保障性条款作出了规定。如第十条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第六十九条非全日制用工双方当事人可以订立口头协议。第八十二条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
-
劳动合同法中的规定,劳动合同法的辞职规定,劳动合同的澳门在线咨询 2022-07-18劳动法关于劳动合同的规定在解除方面: 第三十六条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第三十七条劳动者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第三十八条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的; (二)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 (三)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