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放危险物质罪既遂能判多少年?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2-06-27 10:58:31 380 人看过

对犯投放危险物质罪既遂的行为人,一般应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本罪侵害的客体是公共安全,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投放危险物质罪既遂能判多少年?的法律依据

《刑法》第一百一十五条

放火、决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二章 危害公共安全罪    第一百一十五条 放火、决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n过失犯前款罪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5年02月16日 00:51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法律综合知识相关文章
  • 投放危险物质罪的特征
    刑事责任能力
    投放危险物质罪的构成要件是:1、本罪侵害的客体,是公共安全,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这是投放危险物质罪同使用投毒方法实施的故意杀人罪、故意毁坏财物罪的根本区别之所在。2、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实施了危害公共安全的投放危险物质行为。如果存在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投放危险物质行为,而尚未发生人员重伤或死亡结果的,应按照刑法第114条论罪处刑;如果投放危险物质行为发生了致人重伤或死亡结果的,应按照刑法第115条第1款论罪处刑。3、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即已满14周岁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成为本罪的主体。4、犯罪的主观方面。按照刑法第114条的规定,投放危险物质行为必须是出于故意,且应对投放危险物质行为足以造成公共危险有所认识。如果行为是出于过失而致人重伤、死亡的,应按刑法第115条第2款论处。与杀人罪不同:前者是要造成特定或不特定的多数人或畜类严重中毒的危害公共安全的
    2023-06-23
    202人看过
  • 投放危险物质罪公诉书
    刑事责任年龄
    罪行概念投放危险物质罪所侵犯的直接客体是国家对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的禁止性管理秩序及社会公众的人身安全及公私财产安全。本罪行为人务必实施了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抑或投放了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投毒案件的直接后果是致受害人受伤或死亡,直接影响家庭。范本被告人:xxxxx案由:抢夺起诉书号:01号审判长、审判员(人民陪审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三条规定,我受青秀区人民检察院的指派,代表本院,以国家公诉人的身份出席法庭支持公诉,并依法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现就本案证据和案件情况发表如下公诉意见,请合议庭评议时予以充分考虑并采纳。(一)被告人xxx犯抢夺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经过刚才法庭调查查明,被告人xxxx自20xx年2月22日晚23
    2023-04-22
    366人看过
  • 投放危险物质罪辩护词
    法律综合知识
    致:六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长、审判员:根据《刑事诉讼法》、《律师法》的相关规定,安徽王某其律师事务所接受本案被告人何某近亲属的委托,指派本律师担任其辩护人,依法参与本案的诉讼活动。辩护人通过对案卷材料的认真研究,并多次会见被告人何某,又通过参与今天的法庭调查,对本案事实有了较为清楚的了解。现根据今天的法庭调查,发表如下辩护意见:一、安徽省六安市人民检察院六检刑诉[2009]***号起诉书指控被告人何某构成投放危险物质罪,认定事实不清,适用法律错误,指控罪名不能成立通过今天的法庭调查,本案被告人为盗窃他人饲养的牲畜狗,而将氰化物捆绑在鸭翅膀上制成诱饵,并趁夜间将有毒诱饵投放在有狗出现的地方,待狗食后中毒将狗盗走并出售谋利。本案不符合投放危险物质罪的构成要件。根据刑法第114条的规定,投放危险物质罪,是指故意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本罪的基本特征是:1、本罪
    2023-05-03
    165人看过
  • 既遂的危险驾驶罪一般能判多少年
    危险驾驶罪处拘役,期限为一个月以上六个月以下,并处罚金法律规定构成危险驾驶罪的情形有: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醉酒驾驶机动车的;从事校车业务或者旅客运输,严重超过额定乘员载客,或者严重超过规定时速行驶的;违反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规定运输危险化学品,危及公共安全的。一、危险驾驶罪共犯的认定危险驾驶罪共犯的认定是二人以上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有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情形就构成危险驾驶罪共犯,构成危险驾驶罪共犯的对两名犯罪人分别判处拘役,并处罚金。《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一第一款规定,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拘役,并处罚金:(一)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二)醉酒驾驶机动车的;(三)从事校车业务或者旅客运输,严重超过额定乘员载客,或者严重超过规定时速行驶的;(四)违反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规定运输危险化学品,危及公共安全的。二、吸毒属于危险驾驶罪吗不包括。危险驾驶罪的情形有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
    2023-04-06
    342人看过
  • 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和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的区别是什么
    本罪与后罪在主体、主观方面犯的客体等方面有相同或类似之处。二者的区别是:(1)主观故意的内容不同。本罪的主观故意内容为明知编造、传播的是虚假恐怖信息而仍决意为之;后罪的主观故意内容却表现为明知是虚假的危险物质而决意投放。(2)行为方式不同。前罪表现为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或者故意传播编造的恐怖信息;后罪的行为方式表现为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3)犯罪对象不同。本罪的对象为虚假的恐怖信息。后罪的对象则为虚假的危险物质,等等。行为人如果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后,再编造成为恐怖信息传播出去,后面的编造并传播行为乃为前面的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的自然结果,属事后不可罚行为,应以后罪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定罪处罚。但是,行为人投放虚假危险物质之后,不是进行编造恐怖信息或传播,而是编造另外的虚假恐怖信息或者传播编造的另外
    2023-08-16
    428人看过
  • 投毒罪改名为投放危险物质罪
    一、概念及其构成投毒罪,是指故意投放毒物。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一)客体要件本罪侵害的客体是公共安全,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这是投毒罪同使用投毒方法实施的故意杀人罪、故意毁坏财物罪的根本区别之所在。(二)客观要件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用投放毒物的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即该种行为已经对不特定多人的生命、健康或者牲畜和其他财产造成严重损害。或者己威胁到不特定多人的人身和财产的安全。所谓毒物,是指含有毒质的有机物或者无机物,如砒霜、敌敌畏、氰化钾、西梅脱、1059剧毒农药等。鸦片、大麻、吗啡等虽然也是毒物,但不包括在投毒罪的毒物之中。投放毒物的场所很多。为了毒害群众,有的在公用的自来水池、水渠、水井、公共食堂的水缸、饭锅以及公共食品中投毒;为了毒害牲畜,有的在牧场的饮水池和牲畜饲料中投毒;为了毒害家禽,有的在饲料中投毒,等等。投毒罪是危害犯,其成立并不需要出现不特定多
    2023-08-16
    422人看过
  • 2024危险物品肇事罪既遂判刑标准多少年
    一、危险物品肇事罪既遂判刑标准多少年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行为人构成危险物品肇事罪既遂的,会处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若后果特别严重,会处以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六条【危险物品肇事罪】违反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腐蚀性物品的管理规定,在生产、储存、运输、使用中发生重大事故,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二、危险物品肇事罪与非法运输爆炸物犯罪有哪些区别1、危险物品肇事罪中,运输危险物品(包括爆炸物)行为本身是合法的,只是在运输中没有遵守运输危险物品的有关规定,而非法运输爆炸物犯罪中,运输爆炸物本身就是非法的;2、危险物品肇事罪只有达到发生重大事故,造成严重后果的才构成犯罪,而非法运输爆炸物犯罪则不要求发生实际危害后果。《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六条
    2023-12-10
    171人看过
  • 2024我国刑法对投放危险物质罪既遂的量刑规定
    一、我国刑法对投放危险物质罪既遂的量刑规定1、放火、决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2、放火、决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条、第一百一十五条二、刑事诉讼程序是什么1、刑事诉讼是指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和侦查机关在当事人以及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照法定程序解决被追诉者刑事责任问题的诉讼活动。2、刑事诉讼主要包括五个阶段:立案、侦查、起诉、审判和执行。3、立案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对报案、控告、举报和犯罪人的自首等方面的材料进行审查,判明是否有犯罪事实并需要追究刑事责任,依法决定是否作为刑事案件交付侦查或审判的诉讼活动;
    2023-11-28
    91人看过
  • 投放危险物质罪可以取保吗,投放危险物质罪处罚标准是什么?
    一、什么是投放危险物质罪?投放危险物质罪所侵犯的直接客体是国家对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的禁止性管理秩序及社会公众的人身安全及公私财产安全。本罪行为人务必实施了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抑或投放了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投毒案件的直接后果是致受害人受伤或死亡,直接影响家庭。投放危险物质罪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共安全(二)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了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三)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四)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既可以出于直接故意,也可以出于间接故意。二、投放危险物质罪该如何认定?(一)投毒罪既遂与未遂的界限。本条增加了投毒这种行为方式。对投毒行为直接适用本条之规定。故只要行为人实施的
    2023-03-03
    242人看过
  • 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既遂的刑事责任怎么承担
    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既遂刑事责任的承担: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投放危险物质罪既遂刑事责任如何追究1、构成投放危险物质罪的,一般会追究其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刑事责任。2、造成他人重伤、死亡或公私财产损失重大的,会追究其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的刑事责任。投放危险物质罪,是指故意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这项罪名的责任形式为故意,行为人明知自己投放危险物质的行为会发生危害公共安全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或
    2023-07-24
    389人看过
  • 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的既遂条件应该如何界定?
    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的既遂条件确定如下:虚假危险物质罪的既遂既遂一般是指,行为人投放虚假爆炸性、毒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投放虚假爆炸性、毒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编造的恐怖信息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量刑幅度是什么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的量刑幅度: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中华人民共和
    2023-07-07
    313人看过
  • 爆炸危险物质罪与投放危险物质罪有什么区别
    投毒罪,就是投放危险物质罪。二者没有区别。投毒罪,是指故意投放毒物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一、投放危险物质罪和故意杀人罪的区别投放危险物质罪,是指故意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区分投放危险物质罪和故意杀人罪,关键在于行为人所实施的投放危险物质行为,是否具有同时威胁或危害其他不特定人生命、健康或者财产安全,即危害公共安全的危险性质。第一,主观方面的区别。投放危险物质罪的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投毒行为会造成对公共安全的破坏,而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状态;故意杀人罪的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他人的死亡,而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状态。二者在认识因素上的区别是:行为人所认识的是自己的行为会造成公共安全的破坏,还是他人生命的终结;在意志因素上,投放危险物质罪和杀人罪可表现为希望或放任,其不同之处在于希望或放任的结果不同:一个是公共安全的破坏,一个是
    2023-03-29
    338人看过
  • 投放危险物质罪如何理解
    投放危险物质罪是指故意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投放危险物质罪侵害的是公共安全,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这是投放危险物质罪同使用投毒方法实施的故意杀人罪、故意毁坏财物罪的根本区别之所在。投放危险物质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用投放危险物质的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即该种行为已经对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者牲畜和其他财产造成严重损害,或者已威胁到不特定多数人的人身和财产的安全。所谓危险物质,是指具有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的物质。投放行为的主要方式有:(1)将危险物质投放于供不特定或多数人饮食的食品或饮料中;(2)将危险物质投放于供人、畜等使用的河流、池塘、水井中;(3)释放危险物质,如将沙林、传染病病原体释放于一定场所。投放危险物质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所谓故意,也就是行为人明知自己的投毒行为危害公共安全,有可能造成不特定的多数
    2023-07-24
    378人看过
  • 如何确定投放危险物质罪
    投放危险物质罪的构成要件:(1)主体投放危险物质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凡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成为本罪主体。根据本法第17条第2款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投毒罪,危害公共安全的,应当负刑事责任。(2)主观方面投放危险物质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既可以出于直接故意,也可以出于间接故意。(3)客体投放危险物质罪侵犯的客体要件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4)客观方面投放危险物质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了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一、投放危险物质罪与污染环境罪的区别是什么投放危险物质罪与污染环境罪的区别是:(1)客观方面不同。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表现为违反国家规定,向土地、水体、大气排放、倾倒或者处置不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或者其他危险废物的行为,投放危险物质罪则是将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
    2023-06-29
    236人看过
换一批
#法律综合知识
北京
律师推荐
    #法律综合知识 知识导航
    展开

    法律综合知识是指涵盖法律领域各个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它包括法律理论、法律制度、法律实务等方面的内容,涉及宪法、刑法、民法、商法、经济法、行政法等多个法律领域。... 更多>

    #法律综合知识
    相关咨询
    • 投放危险物质的概念判处既遂犯什么罪
      澳门在线咨询 2021-10-11
      根据本条规定,犯投本罪的,尚未造成危害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依照本法第115条规定,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对投放危险物质罪既遂如何处罚? 投放危险物质罪
      湖南在线咨询 2022-03-06
      投放危险物质罪是指故意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以及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的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投放危险物质罪量刑是怎样的?犯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尚未造成危害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损害极端严重的,处死刑或无期徒刑。 一般在有投放危险物质的情况下,造成的损害往往都是比较严重的,而即使没有造成严重后果,其实在我国
    • 危险物质投放罪
      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2-07-11
      投放危险物质危害公共安全的,会构成投放危险物质罪,其构成要件为: 1、侵犯的客体是公共安全; 2、在客观方面表现为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3、主体为一般主体; 4、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根据《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条规定,放火、决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第一百
    • 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构成既遂范围能划分吗
      湖北在线咨询 2022-11-29
      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 投放危险物质罪有哪些既遂原因的判刑标准
      西藏在线咨询 2022-06-04
      投放危险物质罪既遂,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下十年以上有期徒刑;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根据《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条规定,放火、决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刑法》第一百一十五条第一款规定,放火、决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