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用人单位在聘用职工时,需要与职工签订工作协议的。但现实中有些用人单位不与在职职工签订工作协议的,导致职工与用人单位之间产生矛盾了,职工想要起诉用人单位了,但是又没有签订任何的工作协议作为依据,那么未签工作协议的的起诉时间期限是多久?
一般情况下是两年,但也有特殊情况。
劳动合同纠纷的诉讼时效期限是有普通时间期限和特殊时间期限之分,普通的为两年。特殊方面的话,需要符合我国法律规定的情形,这个规定情形下起诉的时间期限为1年。因涉及外国货物买卖协议争端提起起诉的时间期限为4年,向人民法院请求民事权利的起诉时间期限为2年,法律另外有规定的除外。
下面的情形时间期限为一年:
1、在工作中,身体出现不舒服,收到伤害了,职工要求用人单位进行赔偿的,起诉的时间期限为一年;
2、出售商品时,明知道这批商品质量上存在问题但是却没有告知买家的,时间期限为一年;
3、在租赁东西或者租赁房屋时,租用人延期交付租金的或者耍起无赖来不肯交付租金的,时间期限也是一年;
4、当在外面寄存财物时,然后财物突然丢失了或者遭到损坏了,需要得到赔偿时,这个时间期限也是一年。
这个时间期限的计算应该是知道自己的权利被侵犯时开始计算的,如果超过保护期限了还不起诉,然后法院就不会给予保护了,除非有特殊情况的,会延长时间期限,不然一般多久就固定了的。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超过了这个时间期限,但是当事人比较有良知,自愿履行赔偿责任的,这种情况下,是不受时间期限的限制的。还有就是时间期限中断后,是要重新计算的。
-
诉讼劳动合同违约有时效吗
261人看过
-
职工劳动合同纠纷诉讼有没有时限的
472人看过
-
诉讼时效对劳动合同法的限制
154人看过
-
租赁合同起诉有没有诉讼时效
479人看过
-
合同争议,劳动合同诉讼时效是多久?
341人看过
-
劳动合同时效问题怎么主张诉讼时效
429人看过
诉讼时效,是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化的法律事实,又称消灭时效,是指权利人在一定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即在某种程度上丧失请求利益的时效制度。设立诉讼时效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法律关系安定,及时结束权利义务关系的不确定状态,稳定法律秩序,降低交... 更多>
-
劳动合同没有签,诉讼时效是什么?台湾在线咨询 2022-04-181、【不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2、未签劳动合同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从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第二个月起按月分别计算仲裁时效。 3、法律依据:《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第一项
-
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的双倍工资诉讼时效是多久劳动争议诉讼时效有多久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2-02-14没必要了。我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27条规定,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27条第4款规定,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但是,劳动关系终止的,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从上述规定可以看出,劳动争议的诉讼时效为1年,从知道或者应当
-
劳动合同已签订但没有签订劳动合同诉讼时效是怎样的云南在线咨询 2022-05-06在咱们国家劳动争议案件是劳动仲裁前置的,也就是说必须先申请仲裁,不服仲裁结果的才能起诉,负责法院是不予受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14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
劳动合同实行试用期没有劳动合同,诉讼时效怎么算?北京在线咨询 2022-04-01很高兴为您解答劳动者在试用期未签订劳动合同时效时间是如何规定的呢这个问题公司应在员工入职起一个月内(试用期内也要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与员工签订书面劳动合同,若没有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应从第二个月起支付员工双倍工资。但要注意一年的诉讼时效问题,双倍工资的请求诉讼时效是逐月失效的。双倍工资时效性是从员工知道或应当知道自己的合法权益被侵犯后一年内。实践中是以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的第二个月发工资之日起开始计算一
-
劳动仲裁有没有诉讼时效海南在线咨询 2021-11-07劳动仲裁有诉讼有效期。劳动仲裁与法律诉讼之间有时间限制。根据法律规定,劳动争议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在收到仲裁裁决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如果一方在法定期限内不起诉或履行仲裁裁决,另一方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问:劳动者何时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答:在下列情况下,劳动者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一)退休;(二)患病、受伤;(三)因工伤或职业病;(四)失业;(五)生育。劳动者死亡后,其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