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电话恐吓威胁犯法吗
来源:互联网 时间: 2023-03-19 15:52:25 95 人看过

一、打电话恐吓算犯法吗?

打恐吓电话、发恐吓短信,情节较轻的,不涉及犯罪,但也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应受治安行政处罚。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2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5日以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

(一)写恐吓信或者以其它方法威胁别人人身安全的;

(二)公然侮辱别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别人的;

(三)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企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的;

(四)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殴打或者打击报复的;

(五)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别人正常生活的;

(六)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

二、被电话威胁恐吓怎么办?

遇到电话威胁恐吓,可以进行电话录音,拿着证据,到当地公安机关进行报案。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一)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三)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企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的;(四)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殴打或者打击报复的;(五)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六)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

三、言语上的威胁算犯法吗?

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判断。

1.行为人言语恐吓他人,情节恶劣,破坏社会秩序的,构成寻衅滋事罪,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纠集他人多次实施恐吓行为,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可以并处罚金。

2.不符合上述情况的,不构成犯罪,不会判刑,具体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10月03日 16:08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更多管制相关文章
  • 犯罪行为分析:打人、威胁、恐吓
    打人威胁恐吓可能涉嫌寻衅滋事罪。寻衅滋事罪一般是指,行为人实施肆意挑衅,随意殴打、骚扰他人或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等行为,或者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造成了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损害结果,从而构成的犯罪。破坏社会秩序的,犯罪嫌疑人会被人民法院判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威胁恐吓罪如何处罚威胁恐吓的行为涉嫌构成寻衅滋事罪,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构罪条件如下:1、多次恐吓他人,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2、持凶器恐吓他人的;3、恐吓精神病人、残疾人、流浪乞讨人员、老年人、孕妇、未成年人,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4、引起他人精神失常、自杀等严重后果的;5、严重影响他人的工作、生活、生产、经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有下列寻衅滋事行为之一,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一)随意殴打他人,情节恶劣的;(二)追逐、拦截、辱骂、恐吓他人,情节恶劣的;(三)强拿硬要
    2023-07-04
    345人看过
  • 电话威胁是否涉及恐吓罪的法律责任?
    寻衅滋事罪是指,行为人在公共场所无事生非,起哄闹事,殴打并伤害无辜,肆意挑衅,横行霸道,严重破坏公共秩序的行为。我国刑法中并没有恐吓罪这个罪名。如果只是通过电话进行口头威胁,没有造成恶劣影响的,那么该行为人不构成犯罪。如果通过写恐吓信或其他方法威胁当事人人身安全的,一般属于治安案件。公安机关会当作治安案件进行处罚。如果通过电话进行的口头威胁,造成恶劣影响的,该行为人一般涉嫌寻衅滋事罪。威胁恐吓罪的取证方式是什么威胁恐吓罪取证方法:1.书证方式。以文字、符号所记录或者表示的以证明待证事实的文书。比如,有恐吓内容的书信、文件、票据、合同等。2.物证方式。指用物品的外形、特征、质量等说明待证事实的一部分或者全部的物品。3.视听资料方式。指用录音、录像的方法记录下来的有关案件事实的材料。比如,用录音机录制的当事人的谈话,用录像机录制的人物形象及其活动,用电子计算机储存的数据和资料等。视听资料是随着
    2023-07-01
    312人看过
  • 恐吓,威吓威胁可以报案吗
    收到恐吓威胁可以报警。恐吓威胁他人涉嫌构成寻衅滋事罪,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一、辱骂他人,恐吓行为是否属于刑法犯法。辱骂、恐吓他人,情节恶劣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恐吓是以加害他人权益或公共利益等事项威胁他人,使他人心理感到畏怖恐慌。恐吓威胁后果比较严重的话,可以考虑报警处理,公安机关可以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对对方采取行政拘留的措施,情节严重者会按照寻衅滋事罪追究对方的刑事责任。二、恐吓他人是犯罪吗恐吓他人情节严重的是可能构成犯罪的,在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寻衅滋事罪的行为规定中就有恐吓他人一规定,因此恐吓他人是可能构成寻衅滋事罪的,可依法判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纠集他人多次实施前款行为,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可以并处罚金。三、写信恐吓他人如何处罚恐吓威胁是以加害他人权益或公共利益等事项威
    2023-04-12
    96人看过
  • 冒充警察口头恐吓威胁犯法吗?
    一、冒充警察口头恐吓威胁犯法吗?冒充警察口头恐吓威胁犯法,因为在这种状况之下是可以进行相关的行政拘留的5日以下或者是500元的罚款,情节如果比较严重的话,可以在这个基础之上进行一定的提高处罚,这是根据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2条规定的。口头恐吓威胁是违法行为,可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一)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三)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企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的;(四)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殴打或者打击报复的;(五)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
    2023-06-03
    349人看过
  • 威胁恐吓他人催收属于犯法吗
    威胁恐吓别人一般不构成犯罪,不构成犯罪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但如果情节恶劣的会构成犯罪,构成寻衅滋事罪,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一、微信诈骗1000元可以立案吗网络诈骗1000元,尚不构成犯罪,可以作为治安案件立案。《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诈骗私财物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1000元以下罚款。二、寻衅滋事行为怎么处理?1、如果不构成寻衅滋事罪,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法进行处罚。《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六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的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1000元以下罚款:(一)结伙斗殴的;(二)追逐、拦截他人的;(三)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的;
    2023-03-05
    479人看过
  • 遇到电话录音威胁恐吓应当如何处理
    一、遇到电话录音威胁恐吓应当如何处理恐吓威胁是以加害他人权益或公共利益等事项威胁他人,使他人心理感到畏怖恐慌。恐吓威胁后果比较严重的话,,考虑报警处理,公安机关可以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对对方采取行政拘留的措施,情节严重者会按照寻衅滋事罪追究对方的刑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寻衅滋事罪】有下列寻衅滋事行为之一,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一)随意殴打他人,情节恶劣的;(二)追逐、拦截、辱骂、恐吓他人,情节恶劣的;(三)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情节严重的;(四)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纠集他人多次实施前款行为,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可以并处罚金。《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
    2023-06-15
    452人看过
  • 威胁恐吓殴打他人能起诉吗
    能。被人造谣诽谤,首选是提起侵权诉讼,诽谤辱骂在一定程度上会构成刑事案件,是构成犯罪的行为。如果造成的严重影响而伤害了当事人,可以向公安机关或检察院提起控告,请求追究侵害人的刑事责任。应该保留相关证据后,直接选择报警。《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一)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三)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企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的;(四)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殴打的;(五)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六)偷窥、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
    2023-04-15
    469人看过
  • 打击报复恐吓威胁什么罪
    构成寻衅滋事罪。恐吓是以加害他人权益或公共利益等事项威胁他人,使他人心理感到畏怖恐慌。恐吓威胁后果比较严重的话,可以考虑报警处理,公安机关可以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对对方采取行政拘留的措施,情节严重者会按照寻衅滋事罪追究对方的刑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寻衅滋事罪有下列寻衅滋事行为之一,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一)随意殴打他人,情节恶劣的;(二)追逐、拦截、辱骂、恐吓他人,情节恶劣的;(三)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情节严重的;(四)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纠集他人多次实施前款行为,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可以并处罚金。
    2023-04-14
    316人看过
  • 暴力催收威胁恐吓是否犯法
    一、暴力催收威胁恐吓是否犯法涉嫌威胁恐吓,暴力催收是违法的。二、法律规定《非存款类放贷组织条例(征求意见稿)》第二十九条非存款类放贷组织应当以合法、适当方式为逾期借款人提供还款提醒服务。非存款类放贷组织和外包机构进行债务催收时,不得有下列行为:(一)使用或威胁使用暴力或其他违法行为来损害他人的身体、名誉或者财产;(二)侮辱、诽谤或者以其他方式干扰他人正常工作和生活;(三)使用误导、欺诈、虚假陈述等手段,迫使借款人清偿债务;(四)向公众公布拒绝清偿债务的借款人名单,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除外;(五)向债务人、担保人以外的其他人员进行催收;(六)其他以不合法、不公平或不正当手段催收债务的行为。
    2023-06-14
    50人看过
  • 详解威胁恐吓罪
    我国现行法律中并没有规定威胁恐吓罪,但是威胁恐吓行为规定在了寻衅滋事罪中,情节严重的会触犯刑法,构成寻衅滋事罪。情节轻微的,会触犯治安管理处罚法,受到刑事拘留或罚款。威胁恐吓可以理解为以写信的方式、发送短信或者其他方式威胁到他人的人身安全。在公共场所侮辱他人,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影响到他人正常生活。短信威胁恐吓罪立案标准现行《刑法》中没有发短信恐吓罪,但如果影响到人身安全的话属于违法行为,情节严重的会构成犯罪。通过发送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可及时报警,公安机关根据具体情节予以治安处罚。《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一)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三)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企
    2023-06-30
    384人看过
  • 定罪威胁恐吓的方法
    威胁恐吓的定罪包括:1、威胁、恐吓他人的,将被治安处罚,将被拘留5天以下或者罚款500元以下;2、情节较重的,处5天到10天的拘留,并且罚款500元以下;3、情节严重的,已经破坏了社会秩序的,涉嫌寻衅滋事罪,将会受到刑事处罚,一般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管制或者拘役。一、恐吓威胁罪立案标准包括:1、恐吓、追逐、拦截、侮辱他人情节严重的;2、随意殴打他人情节严重的;3、强行占用他人财物或任意损毁他人的财物;4、在公共场合闹事,造成严重后果的。二、恐吓威胁罪的处罚标准包括:1、情节轻的没有达到刑事处罚的情况。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2、情节恶劣的已达到刑事处罚的情况。纠集他人多次实施前款行为,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可以并处罚金。威胁恐吓他人的定罪证据有哪些《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五十条可以用于证明
    2023-07-01
    141人看过
  • 离婚前威胁恐吓对方家庭犯法吗?
    一、离婚前威胁恐吓对方家庭犯法吗?女方想离婚男方不同意,可以诉讼离婚。法院会先进行调解,如果对方不同意离婚,又没有法律规定的应该判决离婚的情形,一审一般会判决不许离婚。你可以六个月后再起诉,这时一般会判离。我国法律第三十二条规定,男女一方要求离婚的,可由有关部门进行调解或直接向人民法院提出离婚诉讼。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应当进行调解;如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应准予离婚。有下列情形之一,调解无效的,应准予离婚:(一)重婚或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二)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三)有赌博、吸毒等恶习屡教不改的;(四)因感情不和分居满二年的;(五)其他导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一方被宣告失踪,另一方提出离婚诉讼的,应准予离婚。二、前夫威胁女方或女方家属是违法的吗离婚后男方骚扰且影响到了正常生活,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为。如果遭遇男方骚扰,可以报警处理。《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
    2023-03-13
    370人看过
  • 遭威胁恐吓能报案吗
    收到恐吓威胁可以报警。恐吓威胁他人涉嫌构成寻衅滋事罪,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一、恐吓罪如何判刑我国刑法目前没有规定关于“恐吓罪”的刑法条文,也没有规定“恐吓罪”相关罪名。根据根据我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的规定恐吓他人,破坏社会秩序的,情节恶劣的有可能构成寻衅滋事罪,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多次恐吓他人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可以并处罚金。二、威胁恐吓罪处罚标准所谓的恐吓威胁罪,我国现行法律没有规定此罪。但实际上已经有其它条款做了恐吓行为的刑事处罚,那就是刑法中的寻衅滋事罪。《刑法修正案(八)》对寻衅滋事罪做了修改,明确将“恐吓”增加规定为寻衅滋事犯罪的行为之一,所以,我们要了解恐吓罪立案标准的内容,也可以参考着寻衅滋事罪立案标准的内容进行了解。寻衅滋事,破坏社会秩序,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1、随意殴打他人,情节恶劣
    2023-02-28
    176人看过
  • 写恐吓信威胁他人违法吗
    写恐吓信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处罚
    发短信辱骂他人属于违法行为,情况严重的可以报警求助。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其中包括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行为。因此,发短信辱骂他人是违法行为,会受到相应的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四章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第二百四十八条 监狱、拘留所、看守所等监管机构的监管人员对被监管人进行殴打或者体罚虐待,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伤残、死亡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百三十二条的规定定罪从重处罚。 监管人员指使被监管人殴打或者体罚虐待其他被监管人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
    2024-01-05
    181人看过
换一批
#刑罚种类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管制
    词条

    管制是指对犯罪分子不实行关押,依法实行社区矫正,限制其一定自由的刑罚方法。 管制具有以下特征: 1、对犯罪分子不予关押,不剥夺其人身自由。 2、被判处管制刑的罪犯须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其自由受到一定限制。 3、被判管制的罪犯可以自谋生计,在劳... 更多>

    #管制
    相关咨询
    • 怎么管辖打电话威胁恐吓罪
      山东在线咨询 2023-09-02
      行为人打电话威胁恐吓的行为一般不构成犯罪,如果其行为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则会被公安机关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如果其违法情节较重的,还会被公安机关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且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 打电话威胁恐吓他人如何处理
      广西在线咨询 2023-09-23
      遇到了电话恐吓的处理:可以报警,恐吓他人的行为是违法行为,应当受到治安处罚。 具体的处罚形式为: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 报案电话威胁恐吓事件
      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2-04-06
      遇到电话威胁恐吓,可以进行电话录音,拿着证据,到当地公安机关进行报案。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一)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三)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企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的;(四)对证人及
    • 恐吓电话威胁事件二次构成犯罪吗
      江苏在线咨询 2021-10-22
      恐吓行为可以向警察求助。轻则进行治安处罚,重则进行刑事追究。我国刑法中虽然规定了恐吓条款,但没有公布恐吓罪这个罪名,但可以按寻衅滋事罪进行处罚。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2条中有以下行为之一的,可以处以5天以下拘留或500元以下罚款的情况较重的,处以5天以上10天以下拘留,处以500元以下罚款 (一)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 (二)公然侮辱他人或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 (三)捏造事实
    • 威胁恐吓犯不犯法?
      湖北在线咨询 2022-11-03
      1、如果目的是勒索财物,构成敲诈勒索或抢劫罪,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 2、要是威胁签订合同,该合同是可以撤销的。 3、如果恐吓或威胁并且采取了进一步行为,则可能构成故意伤害罪的预备,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启动刑事程序追究刑事责任。 4、若恐吓或威胁仅是单纯的口头行为,没有其他意图或进一步的行为难以追究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