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后孩子的抚养权有何法律规定?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7-20 22:00:12
231 人看过
离婚财产分割是离婚双方之间的共同财产的分割,一般不涉及其他亲属,当然,一方抚养孩子的话,其可以拿到一笔抚养费。
当然,未成年人也可以通过一定的途径获得个人财产,并受到法律保护。因此,夫妻双方离婚时,不能将属于未成年人的个人财产当作夫妻共同财产予以分割。
老人可不可以不把房子分给儿女
可以不分给儿女。
1、老人可以通过立遗嘱排除儿女对房产的继承权。
2、自然人可以设立遗嘱处分个人财产,并可以指定遗嘱执行人。
3、同时自然人可以将自己的财产指定由一个或者几个人进行继承或者遗赠给其他个人或者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零八十七条离婚时,夫妻的共同财产由双方协议处理;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财产的具体情况,按照照顾子女、女方和无过错方权益的原则判决。
对夫或者妻在家庭土地承包经营中享有的权益等,应当依法予以保护。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扩展阅读
-
孩子的抚养权法律如何规定的,离婚后抚养权归谁
243人看过
-
法律规定离婚后男方抚养孩子
431人看过
-
离婚后孩子抚养权问题,离婚孩子抚养权与监护权的规定
216人看过
-
离婚法律规定孩子抚养权归属谁
475人看过
-
离婚时,哺乳期的孩子抚养权归谁法律有何规定
159人看过
-
孩子抚养权在离婚法律中的具体规定
196人看过
律师服务
热门律师推荐
#子女抚养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抚养权
词条
离婚后,不满两周岁的子女,以由母亲直接抚养为原则。已满两周岁的子女,父母双方对抚养问题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双方的具体情况,按照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则判决。子女已满八周岁的,应当尊重其真实意愿。... 更多>
#抚养权
最新文章
#抚养权
相关咨询
-
孩子户口跟谁离婚后孩子抚养权归谁,孩子的抚养权法律怎么规定的?江苏在线咨询 2022-04-15孩子户口与抚养权没有必然的联系,法院根据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原则判决抚养权。 法律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子女抚养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 1.2周岁以下的子女,一般随母方生活。母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随父方生活: (1)患有久治不愈的传染性疾病或其他严重疾病,子女不宜与其共同生活的; (2)有抚养条件不尽抚养义务,而父方要求子女随其生活的; (3)因其他原因,子女确无法随母方生活的
-
离婚时怎样争取孩子抚养权, 离婚后孩子抚养权的法律规定是怎么样的江苏在线咨询 2022-03-28参考如下法条,搜集有利于孩子成长的证据,协商不成,在诉讼离婚时,争取孩子抚养权。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子女抚养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1.2周岁以下的子女,一般随母方生活。母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随父方生活: (1)患有久治不愈的传染性疾病或其他严重疾病,子女不宜与其共同生活的; (2)有抚养条件不尽抚养义务,而父方要求子女随其生活的; (3)因其他原因,子女确无法随母方生活的。
-
离婚孩子抚养权有法律效力吗离婚孩子抚养权如何判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2-04-171、两周岁以下的子女,一般随母方生活。 2、父母双方协议两周岁以下子女随父方生活,并对子女健康成长无不利影响的,可予准许。 3、对两周岁以上未成年的子女,父方和母方均要求随其生活,一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予优先考虑。 (1)已做绝育手术或因其他原因丧失生育能力的; (2)子女随其生活时间较长,改变生活环境对子女健康成长明显不利的; (3)无其他子女,而另一方有其他子女的; (4)子女随其生活,对子
-
离婚时,孩子抚养权怎么判,离婚后子女抚养权的归属法律有什么规定上海在线咨询 2022-01-18法院在判决孩子抚养权时主要考虑这么几个因素:一是孩子的年龄;二是夫妻双方的经济状况;三是双方的受教育程度;四是孩子的意愿(指年龄稍大且能进行意思表示的孩子);五是孩子的生活习惯及现状;六是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有抚养意愿且有抚养能力的情况,等等情况。但总的原则在于:将孩子的抚养权判给某方是否利于孩子未来的健康生活和学习。 1.两周岁以下的子女,一般会判给女方。 2.两周岁以上的子女,会优先考虑条件较好的
-
18岁以上孩子离婚后抚养权的法律规定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4-11-27根据《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四条,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不会因父母离婚而消除。离婚后,子女无论由父或母直接抚养,仍然是父母双方的子女。父母在离婚后仍然有抚养、教育、保护子女的权利和义务。 对于子女在年满十八周岁后父母选择离婚的情况,法院不再需要考虑抚养权的问题。但如果该子女需要接受高中及以下阶段的教育,或者由于其他特殊情况导致无法独立生活,法院将会根据具体情况以及对子女权益保护的角度出发,依据最适合